以开阔的视野触及现实,以冷凝的笔调描摹人生—— 读宋长江近期小说作品随感
2013-11-16周其伦
□周其伦
1
最近几年,从全国各地的文学刊物上,我读到了很多篇让我刻骨铭心、感佩莫名的文学佳作,感动的同时,也丰富了我的业余文化生活。研读这些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实践,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一次次升华,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于是,也就有了我的新书《安于阅读》的出版,书中,记录了我对全国数十位作家近百篇作品的阅读体会。宋长江和他的小说,也在其中。
这几年,作为“职业读者”,我和文学刊物的互动渐渐增多,他们将刊物免费赠阅与我,我才能够在第一时间阅读到更多的佳作。结识辽宁作家宋长江,就得益于《小说月报》。记得2011年国庆期间,我在《小说月报》2011年第9期的目录上看到了一篇叫《绝当》的中篇小说,立即被这个陌生和新颖的标题所吸引,谁知仅看了开头,便欲罢不能。读完这篇作品,深深感觉到,当今,像《绝当》这样以丰厚的生活底蕴,精美的艺术构思,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的小说还真的不算多,很值得一读。这部中篇小说原发在《江南》2011年第4期上,《小说选刊》第8期也转载了,同时配发了刘忠、田崇雪和刘涛三位评论家的评论。
客观说,宋长江的小说在当下,算不上艺术成就高的,但他这几年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旺盛的创作激情不能不引人关注。他连续发表了中篇小说《传闻人物》、《雪人之惑》、《绝当》、《温泉欲》、《无限债务》、《后七年之痒》等七八部,短篇小说《素装》、《鱼饵飞翔》、《柔软》、《谁家有小孩呀赶快出来玩吧》、《婚姻空白期》、《或为拉布拉多而痛》、《城外广场》二十余篇,散文随笔《城市里的地主》、《远去的和尚或南来的风》十余篇。其中《绝当》、《温泉欲》、《谁家有小孩呀赶快出来玩吧》先后被《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转载。中篇小说《绝当》还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11中篇小说》一书。我们不难发现,他以一种成熟作家的责任感,强势介入生活,通过文学创作,宣示着他对社会对人生的姿态。其特点是,以一种相当开阔的视野去捕捉现实的幽微,并以很理性冷凝的笔调尽情地去加以诠释,用文学的手法形象地描摹现实生活。读他的小说,别有异味,自然也就关注了他的创作,读他的小说也随即多了起来,对他也就有了略知一二的了解。
宋长江是辽宁丹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现任《满族文学》杂志主编。他的生活经历比较丰富,下乡插队,当过建筑工人,在政府机关从事过宣传工作,再后来在多家企业做管理工作,这一期间的工作年限加起来二十六七年。由于经历行业较多,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矿藏。他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大概是文学情结使然,才做起与文学有关的工作。按他自己的说法,从这以后,才算半个写小说的人。他的小说,选材宽泛,善于拂去表面的假象,去细腻地观察生活最本真的特质,所以他所思考和想要去表述的东西不单纯,而是相当地厚重。
2
读《绝当》的第一感受,容量丰富,现实意义强烈。仅从通篇架构上看,把它写成中篇小说,有题材浪费的嫌疑。按这个故事所牵扯出来的线索和作者为故事展开所做的铺垫,完全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毛坯。当时不了解作者,我还以为这也是一部长篇所挤压出来的中篇。读后细品,整篇严谨,成熟,篇幅恰到好处。
小说开篇抛出一个期待点:挪用公款被判刑的古长风出狱了,因判刑前已被银行开除、妻子离婚带着女儿远嫁深圳、房子早已抵债、养父古福堂在他服刑期间溘然病逝、养父的女儿古月娟占据了父亲坐落在府后街的旧房子,出狱的他面临无住处,无工作,无亲情的窘境。究竟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随情节的展开,古长风开了一家典当行,各类人物也陆续登场。如政府官员季卫良、银行行长助理马光、拉面馆老板郭老三、当客谢柳儿、非亲生姐姐古月娟、狱友孔小末、前妻李佩和女儿古鸽等一系列人物慢慢融入他的生活,走到了读者面前。作为小说的主线——古长风从分文未有到千万富翁的发家史,几乎每一个人,都与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个个鲜活,形成一幅无断裂痕的古长风的生活画卷;同时,作者把古长风和谢柳儿这两个年龄悬殊的人物之间的奇异的感情纠葛作为故事另一条主要线索吊起了读者胃口,直至读后意犹未尽。在这幅画卷里,季卫良继续含而不露地“腐败着”,马光继他的后尘进了监狱,郭老三成为他发家的一个棋子,古月娟“偷鸡不成蚀把米”、孤儿孔小末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来自他的关怀,前妻和女儿继续纠结着他,而那个红颜知己谢柳儿,以“断代人”的思维离他而去……古长风的事业成功了,亲情却失落了。作品的结尾采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古长风孑然地站在金融大楼的顶上,眺望着脚下这条生于斯长于斯的府后街,突然地有一种想飞跃的欲望……
评论家刘涛曾以《资本家是如何炼成的?》(见刘涛著《当下消息》一书)为题,对该小说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评论。可见,这部小说的内在蕴含意义之深。我个人觉得,从普通读者角度,不难体味出,作者试图告诫我们,永远都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安放在“绝当”的位置上,这就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意味了。
《绝当》标志着宋长江的小说创作走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3
在2012年第9期《时代文学》上,我又读到了宋长江的中篇小说《无限债务》。《无限债务》的情节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作品所涉及到的题材也是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工程款拖欠引发的一些社会现象。初看新意不足,但当你认真地阅读完作品以后,眼前又是一亮。
在过往的同类作品中,作者大多是纠结于欠债与还钱的复杂过程,反映追讨债务的艰辛以及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而《无限债务》却巧妙地避开了这类路数,落笔在包工头及其家人的生活情态上。关键是,这部小说的视角放在了主人公樊贵的妻子山玉身上。
樊贵原本只是一个农民,因为他善于游说也能够时常接下一些小工程,成为一个“能人”,于是,风传他在城里有了别的女人。妻子山玉带着婆母的指令前去“侦查”,当然更主要的是去找他要生活费,却意外地发现樊贵因为没有收到应得的工程款项,被无奈的农民工魏其庭等“软禁”,强迫他以新工程的款项,抵付所欠他们的工钱。即便如此,落魄得一塌糊涂的樊贵依然不愿意回乡,企图再接工程东山再起。表面光鲜的樊贵其实犹如钻进了风箱的耗子,两头都在逼他。大的包工头只要求工程进度而迟迟不给他钱,他这个小包工头自然无钱支付农民工的工资。一次,为了追讨工程款,樊贵将妻子山玉“出卖”给了上一级的包工头,为此,山玉与樊贵之间发生了情感上的裂痕。樊贵在打山玉的时候,被魏其庭等人撞见,魏其庭在为山玉解围的时候,失手“打死”了樊贵。关键时刻,山玉和魏其庭擦出了思想或情感上的火花,山玉让魏其庭和他的工友离开现场,责任由她承担,而魏其庭不但不离开,而且主动报了警。山玉在无奈的情况下承诺,魏其庭最关心的已失去母亲的孩子,由她来抚养,留给读者丰富的联想。
从这部作品表面看,虽然没有逃脱建筑工程经济纠纷的范畴,我倒觉得作者仅仅是借用了经济纠纷的这个躯壳,内在的东西似乎是在试图为我们叙述着一种人物间的情感链条和亲情关系。作者正是借助这个躯壳,很形象也很生动地为我们述说着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像樊贵这样的小包工头欠家人、欠妻子的债务要多得多,另外,仅从与魏其庭的关系点明,情感大于金钱,情感的债务是无限的。作者能够窥斑见豹地把这些经过他仔细揣摩的社会现象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向我们做直观的演绎,充分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社会良知。
4
我感觉,生活在东北的宋长江和地处杭州的《江南》文学杂志特别有缘,他的多部重要的中篇小说都是原发在这家刊物上。继《绝当》之后,《江南》于2012年第一期又隆重推出了他的中篇小说《温泉欲》。《小说月报》慧眼识珠,再次转发。
这是一部官场小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宋长江既没写主人公怎样的大义凛然,也没写贪官因贪而被绳之以法,更没去表现百姓们要求伸张正义,而是以极具现实的人物关系,勾勒出现实的官场状态,还能在温婉的故事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快慰和惬意。这的确是宋长江独特的功力。
《温泉欲》采用多线条平行推进的叙述模式,依托作品中所塑造的诸多人物互为烘托的写实手法,把一个令人唏嘘感叹且意味深长的故事缓缓向前演进,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范本,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揣摩。
故事从温泉镇“一把手”魏恭俭神秘死在温泉池里,县发改局副局长康泉芳走马上任温泉镇而次第铺展开来,剥茧抽丝般地带着读者去直面纷繁情节,字里行间隐含着的艺术磁场,紧紧地牵引着读者的神经。官场话题素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神经地带,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阵势,一个小小的变动自然引起各方诸多心理波澜。康泉芳同样如此。她的上任,将会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呢?“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是当下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温泉镇的特色是温泉,在招商引资方面自然不能免俗。不期然间,这股清澈的温泉渐渐演变成了各方权贵们敛富的最佳场所,各种势力也交叉渗透其间,把原本是无比清澈的温泉水搅荡得污浊不堪。故事的核心是,在康泉芳的工作陷入困境一时难以继续时,失手杀害魏恭俭的凶手——副镇长姜荣萍迫于心理压力,主动向姐姐般的康泉芳坦白了杀人经过,使康泉芳无意中“破了”魏恭俭死亡案,立了一功;在康泉芳与欠镇政府款项的“地霸”季四背水一战时,意外地得知季四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亲情使然,顺利地解决了历史积压的经济纠纷。作为小说的故事性,作者似乎完成了书写一个好看故事的使命。然而,宋长江在这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远不止这些。主人公康泉芳,作为文学作品一般意义上的“正面人物”,对地霸哥哥的某些违法行为,手下留了情,并未予以揭发。康泉芳在陪同杀人凶手姜荣萍自首途中,姜荣萍私下提出恳求,把她的一部分来历不明的钱,请康泉芳用于其女儿离开温泉镇,进城上学,康泉芳竟然也答应了。上述的“无意”和“意外”,看似随意,却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以及对故事本身的发酵作用。在眼花缭乱的现实生活里,康泉芳由于工作出色,入驻温泉镇一百天后,再次荣升。
读后,虽然像有异物卡喉,却没有剧烈的疼痛感。作品令我们罔顾到身边的现实,竟然会产生出淋漓尽致的畅快。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生活真实,这也是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我尤其感怀于作者老到的“讲故事”的本领,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往往峰回路转又带出一个线索的由头,由不得你漫不经心。当你悉心地阅读完整部作品后,那种畅快却也无比愉悦的。我们在阅读和咀嚼这些艺术精髓时深感其味无穷,每每都会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惬意。
《江南》主编袁敏在她的微博中很直白地推荐《温泉欲》:“小说有男性作家驾驭大故事大框架的雄风,像宋长江这样直面现实生活,大胆触及时弊的作品是《江南》所渴求的,即便艺术上粗糙些,也好过那些文字精美,但内容空虚的小说。”
我对袁主编的看法有很深切的认同感。
5
纵观宋长江的诸多小说,其中涉及官场和“贪腐”问题的,往往都别有一番韵致,和我们阅读同类题材的小说,感觉上总是不同,值得细细品味。发表在《江南》2013年3期上的新作《后七年之痒》,也具有如许的特点。
“七年之痒”是当下人们在谈论夫妻生活时常说的一种尴尬情感状态,这种状态恐怕只有过来人才会真正地明白其中的味道。《后七年之痒》把这个命题深化了,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对都市白领夫妻遭遇到的“七年之后”的无奈的生存状态。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这样一种窘困的现实,社会的流变节奏快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愈趋诡异,而这个场域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心路也异常起来。
严景逸和武小妹夫妻俩,一个是公务员,一个是教师,婚后的生活说不上特别的幸福美满,倒也过得有滋有味,家庭的轨道十多年一直都是沿着一条既定的方向滑行。即严景逸是个工作中不会投机,不会圆滑的人,他小武小妹三岁,武小妹像姐姐一样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一直“严加指导”。一次偶然的机会,严景逸在工作场所遇见了来视察的杨副市长,他的直白言行,得罪了局长葛恒大。为了严景逸,武小妹不得已亲自斡旋,缓解葛局长和严景逸的紧张关系。一来二去,葛局长的善解人意和体贴入微,和严景逸的孩子气形成鲜明对比,武小妹和葛局长之间渐渐地摩擦出了些许爱的火花。尤其是,严景逸为了工作,玩了个小把戏,对葛局长隐瞒外出招商真相,险些捅出漏子时,武小妹再度斡旋,伤心不已的同时,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斜向葛局长……这只是小说故事的主干,宋长江当然不仅仅为了这个主干而写之,他的创作风格决定了他的许多思想挂在了枝杈上。
比如,新开发的獐湖度假村景区,未开张未评估就挂上了“先进旅游景点”和“AAA级旅游景区”的牌子。比如,一个城市的招商引资因为下达硬性指标而弄虚作假问题。再比如,连小学生如何做作文问题,都能通过这些人物,有机地融入其中。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作者丰厚的生活底蕴,带给读者一桌丰盛的大餐。
这部小说的故事结尾,因为严景逸负责的招商引资项目意外落空,自傲的严景逸即将面临工作和人生大滑坡的困境之中时,历经了重重情感磨砺后的武小妹,毅然只身飞往厦门,选择了和丈夫严景逸同进同退。这个看似完美的结局,我以为,并非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而是人物深入刻画后的必然行为,因为生活在“痒”之中和“痒”之后的人们,读到此刻,不是麻木的,而是动容的。小说把一个《后七年之痒》的话题呈现在我们面前,也给我们留下了情感悠长的余味。
说句实话,我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感觉就好像是在品尝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其味苦涩,细细品之却又觉出了一种淡淡的甘甜。我们都知道,人到中年,一个人事业的长进几乎成为了必须,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下的普通人,我们谁也无法逃避开这样一个问题。我特别喜欢宋长江运笔的细腻和老练,他常常在娓娓细致的叙述中,就可以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很精致的生活场景,也可以很有韵致地为我们设计出一次浪漫的情感游历,甚至于他会特别用心地在人物刻画上花费相当多的笔墨,只要你进入到他的作品中,你就会对他作品里面的人物有着很特别很亲切的感触,而这种感触是一种很细微的渗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到了作品里人物的可爱、可感和魅力。他们做出的事情看似荒诞,但仔细推敲,就能够得到很合理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中夫妻关系背后的社会关系,更值得去品味。这大概是宋长江小说创作的真正意图。
6
说完宋长江的四部中篇小说,我觉得有必要再把他发表在《广州文艺》2012年第3期上的短篇小说《谁家有小孩呀赶快出来玩吧》拿出来议一下。
这篇小说,作者把目光投向了我们在新闻里说得比较多,而文学作品却较少去细腻表现的“空巢老人”话题。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作者选择的角度和它牵涉到的社会层面的宽广。曾几何时,能住上高楼大厦是我们的父辈梦寐以求的夙愿。而今,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过去那种三代人四代人同居一室的状况正在成为遥远的过往,随即产生的“空巢老人现象”却成为当下一个很悲催的话题。
初看小说题目《谁家有小孩呀赶快出来玩吧》,另类得让人心软,似乎很难判断小说写的是老年人的故事。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一向以大气和快节奏叙述风格著称的宋长江,竟然也能照应其老年人的特点,用温和如水的语调把故事娓娓道来。我想,他在写作这篇小说时的心态一定是平静的,那么,读者读起来也就随之而平静了。
“天没亮,老固就醒了。醒了,就醒了,再想睡,白日做梦了。
“老固从住上高楼那天起,一直被悬空感困扰,睡不实,浑身紧巴巴,像条腊肉。大概是睡床不习惯,或许是年龄大了,觉少。不得而知。最近,老固又悟出一个匪夷所思的原因:楼太高,接不上地气了!”
开篇寥寥几语,其语境就一步步把读者引入主人公老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尤其是小说中多次出现老固习惯性地从楼上窗户“一天无数遍伸脖子往下瞅”的细节描述,把读者带入一种对老年人生存状况的悲怆感悟中。宋长江在这篇小说里,不露痕迹地把触角章鱼般地伸向了老年人和老年人以外的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里:如动迁和开发商,老年人的性生活,邻居的黄昏恋,拆迁后邻里之间的关系,当下老年人与子女在生孩子伺候月子上的思维差异,等等,就像火锅里的大杂烩,丰丰满满厚厚实实端给了读者。读后,说不上酣畅淋漓,却回味无尽。在不动声色中,作者把这种温情的表象撕开了,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表面光鲜的生活环境里,空巢老人心灵深处的苦楚。老固本来就孤寂的心,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所导致的误解,彻底地凉了。于是,他才在睡梦中,梦到了儿时的童谣:“谁家有小孩呀赶快出来玩吧,你要不出来玩呀,下次不和你玩呀……”一篇小说解读到这样的层面,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过于沉重。但愿我们能够拂去老人们表面的心满意足,认真地去探求他们孤寂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欢乐起来。
我想,这才是作者的初衷,也是我们全社会的期望。
通过以上几篇小说,可能很难评估宋长江近几年来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我们完全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那汹涌澎湃的创作才情,对他的创作实力有一个很质感的认知。他是一个站在独特的角度,以开阔的视野踅摸和触及社会生活现实,并以冷凝的笔调去描摹人生的作家。诚然,这也客观上激起了我们对宋长江先生的期待,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读到他更多的别有韵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