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余了、没牙啃•放一声

2013-11-16董晓葵

海燕 2013年9期
关键词:张三方言词语

□董晓葵

大连方言含有一定量的短语,称其为方言词语比较贴切。本期介绍三条较为典型的方言词语:多余了、没牙啃、放一声。

这三条方言词语今天依然穿行在大连人的生活,使用率较高,富有一定的生命力。“多余了”与“没牙啃”传递的是一种负面情感和心态,“放一声”则表现了大连人乐善好施、大包大揽的品德。这三条方言词语大致可以描绘大连人大爱大恨、大开大合的性格脉络。

多余了、没牙啃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多余”有两个义项:作为动词,是指超过需要的数量。例句:他每月都把多余的钱存入银行;作为形容词,是指不必要的。例句:你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二者在感情色彩上都属中性词,而大连话“多余了”,是在普通话“多余”基础上增加一个“了”构成的固定短语,其感情色彩便大不相同。大连话“多余了”不仅表贬义,而且还饱含说者对对方极度蔑视的敌对心态。独特的表现力和独有的感情色彩是方言词语能够生生不息、不被删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大连人的日常交流中,时常会闪现“多余了”这个词,它的每一次出镜,都藏有一个恩怨交织的人情故事。

20世纪70年代,大连港青年工人乌泱乌泱联袂成云,人海中张三和王二麻很对撇子。张三是条单身汉,经济条件优越,月薪60多元供应他一人,日子过得很滋润。王二麻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无业,父母长年缠绵病榻,一双幼崽嗷嗷待哺,王二麻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除了喝口酒,个人基本零消费。那个年代,海港青年工人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下了班组织一场丰俭由己、只求大醉的饭局,既是物质生活,又是精神生活。有时是AA制,有时是轮流作东,张三性格热情奔放,手脚豪爽大方,生活理念又超前,既是酒局的组织策划者,又常是第一埋单人。张三酒风浩荡,感染力极强,令人想起李白那句著名的劝酒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工友们都愿意跟张三混,与张三为邻、同班组的王二麻,更是每天与他形影不离。

二人同住沙河口区净水厂一带,下中班或夜班,这对好哥们推自行车出了工厂大门。王二麻起初要脸儿,跳上自行车就蹽了,张三喊都喊不住,便独自踱进工厂旁一爿小商店,潇洒地打上一两白酒,不落坐,也没座,依然跨着车子,保持着一骑绝尘的预热姿势将一两白酒掫进肚里。王二麻骑得并不快,张三很快撵上来,王二麻闻到了那淡而隽永的酒香,万千馋虫爬上五脏六腑,激烈蠕动的喉结泄露了一个男人垂涎的羞耻……在净水厂铁道附近,二人分道扬镳各回各家。在家楼下的小卖部,张三又打上一两白酒一饮而尽,买上几粒糖豆丢进嘴里。糖豆既可佐酒,又能掩饰酒气。回家之后,乘着酒意歪头就睡。这场经酒精催熟的睡眠质量不菲,醒来后又是一条毛色鲜亮的铮铮好汉。

当王二麻感觉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他就会在张三身边站下,等着张三给他也买上一两白酒。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王二麻蹭酒已成惯常。从街头即饮酒到饭馆里上讲酒,张三从不计较他的抠、蹭及不买单。在物质贫乏年代,酒里缔结的感情、酒里生发的人生情趣值得回味。张三是典型大连男人,愿在一堆蹭客中享受当老大的豪迈。那年盛夏,张三在外惹是生非需以钱私了,平时典裘当马换美酒,今朝有酒今朝醉,张三没存下几枚银子。众工友慷慨解囊救其于水火之中,张三记下每一笔款子,承诺他日定当足金相还。花钱消了灾,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某日深夜张三打开账本,这是一笔钱债,也是一笔情债,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他要制定一个还款计划,首先要还王二麻的,王二麻生计负担重,怕老婆,要早点将他的钱还了。结果在账簿上撒目一圈,不见王二麻的名字,张三顿时脸色铁青,金属感很强,内心某种东西坍塌了。

从此,王二麻就是“多余了”,张三根本不坤他。不坤,即不搭理,也是大连话。情商高者,或人际老手,也坤,也搭理,也跟对方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但在涉及利益、战略合作等正经事,就“多余了”。“多余了”是在心里将这个人Pass掉了,将这个人一笔勾销。“这个人不讲究,多余了!”“不讲究”有两种情形:一是不讲究德行;二是不讲究感情。王二麻不讲究感情,张三待他,有酒同饮,有肉共啖,如手足,如断背。而他居然在张三落难时袖手旁观,这怎不令张三生气上火?

“多余了”是一种狭隘暴戾心态。当年穷困潦倒一无所成,亲朋好友见了都绕道走,如今一朝发迹,成了腰缠万贯的富贵阶层,对当年那些冷落嘲讽过自己、淫视睇低过自己的人,充斥着趾高气扬的“多余了”的心态。

“多余了”是一种正能量心气。不与污浊之辈为伍,不与邪恶之势有染,老老实实地做人,干干净净地做事,让一干虾兵蟹将的蝇营狗苟“多余了”。

没牙啃,是无可奈何、束手无策的意思,与“多余了”的含义有几分近似。“他多余了”、“他没牙啃”,表达的都是一种否定、排斥、憎厌的情感。论蔑视色彩、敌视程度,“多余了”比“没牙啃”重一些。

放一声

放一声,即说一声。大连版的“有事儿你放一声”与北京版的“有事儿您说话”都是一个意思。

20世纪70年代的夏天,大连的小伙伴们每天都上海洗海澡,洗海澡的生活如乡愁一般泊在心灵深处。午觉醒来,雄性知了在院子里大合唱,繁密的聒噪如干柴烈火加重了天地间的酷暑之气,湿淋淋地从床上爬起来,伸个嘎嘣作响的懒腰,揉一揉惺忪眼眸,心头弥漫着淡淡的迷茫和空虚,接下来的午后时光该干点什么呢?上海玩吧,见天去已经不新鲜,不上海吧,又像少了点什么。喝一杯大人弃下的凉花茶,找回精气神儿,去找邻家小伙伴策划午后的节目。结果小伙伴早已上海了。奔到傅家庄,看到小伙伴跟新欢玩得正嗨,气急败坏地问一句:你上海不放一声吗?八月将尽,天地间垂下一片凉意,风里有了秋的味道。小伙伴们集体怅然若失,心情就像一部电影快要谢幕,像新年的喜气渐行渐远。

在饭局上,我曾做过一个小调查:在座的外地人初来大连,哪些大连话令你惊艳或惊诧?结果显示:以“干净”、“派”、“章程”、“上讲”、“展洋”、“姿势”等为代表的“奇俊派”,富有强烈的褒义色彩与充沛的美感,令外地人拍案叫绝,琅琅上口;以“饼子”、“灯”、“掉链子”、“搅牙”、“掉歪”、“找罐子拔”、“疵毛撅腚”等为代表的“粗俗派”,贬斥力强大,又趣味津津,令人发笑。相比之下,“放一声”本是中性词,但在外地人的体会里,是一个侮辱性极强、当划入“粗俗派”的词。“只有屁是‘放一声’,人说话怎么能用‘放一声’呢?

实际上,“放一声”常与“屁”连袂出场。炒股论坛有一个帖子:XX作为大型国有控股公司,股价走成这样,屁也不放一声,他们为何如此漠视投资人?某单位,一枚员工是裙带关系户,在经营中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单位领导却连屁也不放一声。

一个人遇到困难,渴望他人施以援手,却担心给他人增添麻烦而难以启齿。“有事儿你就放一声”,是鼓励对方要开口求人,不要将所有苦难一个人扛。尤其是朋友之间,遇到困难跟朋友“放一声”,不要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就像排放体内某种废气一样随意自如……细品之下,“放一声”是否含有这样的曲折表达呢?”

大连话烙印着山东话的原始基因,又各具特色,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约等号”来概括,即“大连话≈胶东话”。经多方搜索得知,1991年4月,由董遵章编著的《现代文学作品山东方言词语例释》在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山东方言词1182条,取材范围为《王统照文集》(田仲济编)。王统照(1897—1957),山东作家,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该书1版1印,印量仅1000册,大概是目前惟一一部关于山东方言的记载。

《老上海俗语图说大全》以文图并茂的形式讲述上海方言,生动活泼,达到悦读效果。《现代文学作品山东方言词语例释》从本土实力派作家的文集中打捞本土方言土语,进行解释归纳,这种整理方言的手法也是很新鲜的。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特色。莫言说:“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他建议作家将方言土语运用到叙述中。铁凝在长篇小说《笨花》中运用了大量冀中方言,不仅人物语言明显带有冀中方言特点,作者的叙述语言也染有冀中方言色彩。方言在作品中恰当娴熟的运用,使作品的乡土气息更浓郁、民俗风情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明。“荷花淀派”领军人物孙犁,也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河北方言,生动地反映了河北地区特有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时代特色等,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让方言适当地进入文本,是作家精神还乡具化为语言还乡之举。方言是一笔丰厚的地方文化遗产,从中可以一窥时下的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生活习性等人文因素。哪些大连话可以进入作家文本,以“干净”、“派”、“章程”、“上讲”、“展洋”、“姿势”等为代表的“奇俊派”可以进入作家的叙述笔触,而本期介绍的三条方言词语可以运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

“有需要哥们的地方你放一声,全给你摆平!那王二麻是多余了,就凭他处的事儿,我收拾他,他都没牙啃!”一口大连话生脆凶猛,泛着砍瓜切菜般的凌厉酣畅。

嘿!这就是大连话,这就是大连人。

猜你喜欢

张三方言词语
方严的方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方言
找词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读张三书法之感想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