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
2013-11-15王满良
王满良
(河北省辛集市第二医院内科,河北 辛集 05236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患病率为40%~80%,病变可累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1]。由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至今仍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2009—2011年,笔者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DPN 30例,并与甲钴胺片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2]中DPN的诊断标准,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末端疼痛、麻木、发凉或烧灼感、无力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痛觉减弱或过敏,音叉振动觉减弱,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纳入标准:空腹血糖(FPG)6~8 mmol/L,2周后复查FPG波动<1.7 mmol/L。
1.2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我院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高81岁,最低54岁,平均(60.90±8.26)岁;糖尿病病程最长25年,最短5年,平均(8.90±3.55)年;DPN病程最长7年,最短1年,平均(2.05±1.45)年;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例,糖尿病肾病2例,冠心病1例,原发性高血压10例;口服降糖药治疗22例,胰岛素治疗8例;FPG最高15.8 mmol/L,最低5.5 mmol/L,平均(6.08±0.86)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 最高16.9 mmol/L,最低7.2 mmol/L,平均(9.96±2.80) mmol/L。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高75岁,最低38岁,平均(58.60±7.71)岁;糖尿病病程最长25年,最短3年,平均(8.50±3.56)年;DPN病程最长7年,最短1年,平均(2.33±1.81)年;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例,糖尿病肾病3例,原发性高血压8例;口服降糖药治疗20例,胰岛素治疗10例;FPG最高16.2 mmol/L,最低6.1 mmol/L,平均(6.94±0.76) mmol/L;2 hPG最高18.0 mmol/L,最低4.8 mmol/L,平均(9.66±1.90) mmol/L。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2粒,每日3次口服。
1.3.2 对照组 予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500 μg,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 2组疗程均为8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周围神经传导波幅及血糖变化,比较2组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1.5 疗效标准 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四肢具有麻木、冷感、热感等感觉异常,感觉消失;中度:疼痛可以忍受,肘或膝以下有麻木等感觉异常,感觉减退;轻度:有时疼痛,腕、踝以下有麻木等感觉异常,感觉稍有减退。治疗后症状减轻2个等级以上为显效;减轻1个等级为有效;症状同治疗前为无效[2]。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表1 2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组(n=3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51.46±4.2753.27±4.4849.53±5.5650.05±6.01腓神经45.47±3.7945.70±3.8544.50±7.2344.35±5.7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4.73±6.6346.91±7.54*△42.57±7.9643.45±6.85腓肠神经43.24±5.1247.82±5.12**△40.98±6.5843.78±6.3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腓肠神经传导速度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2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波幅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波幅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波幅比较
治疗组(n=3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波幅正中神经7.98±3.708.80±7.677.13±2.207.86±3.65腓神经3.99±1.514.14±1.883.47±1.864.53±2.76感觉神经传导波幅正中神经7.54±5.3311.49±9.44*△6.05±5.948.81±5.18腓肠神经8.82±8.429.98±13.11*5.54±4.025.47±3.58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波幅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波幅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P<0.05)。
2.3 2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治疗组(n=3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FPG(mmol/L)6.80±0.687.06±1.096.94±0.767.49±1.352 hPG(mmol/L)9.66±2.8810.20±2.539.66±1.909.75±3.17
2.4 2组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显效3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显效0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DPN发病机制目前有代谢学说和血管学说2种学说[2]。代谢学说:血糖长期升高使多元醇代谢途径激活,细胞内山梨醇增多,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多及脂代谢异常等引起的神经病变。其中多元醇代谢途径激活与DPN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山梨醇在神经细胞内蓄积,抑制肌醇摄取,导致钠离子(Na+)-钾离子(K+)-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下降,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脱髓鞘、轴索变性[3-4]。血管学说: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滋养血管的管壁逐渐发生基膜增厚的透明变性,出现糖基化蛋白阳性物质沉积,管壁狭窄,缺血,导致DPN发生。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DPN,患者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同时反映髓鞘功能的神经传导速度和反映轴索功能的神经传导波幅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丁苯酞软胶囊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为其人工合成的消旋体。有临床研究表明,丁苯酞软胶囊与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5]。国内外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有多个病理环节参与,是一个多基因和多靶点参与的过程。动物药效学研究提示,丁苯酞软胶囊可阻断缺血性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6]。丁苯酞软胶囊可能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NO)和前列环素(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而产生上述药效作用[7]。
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糖影响不大,对脂代谢有调节作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其对DPN的治疗作用是否与神经滋养血管微循环状况的改善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1] 陆志颖.中药熏洗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4):549-550.
[2]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07.
[3] Greene DA,Lattimer SA,Sima AA.Sorbitol,phosphoinositides,and sodium-potassium-ATPas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J].N Engl J Med,1987,316(10):599-606.
[4] Greene DA,Lattimer SA.Altered sorbitol and myo-inositol metabolism as the basis for defective protein kinase C and(Na,K)-ATPase regulation in diabetic neuropathy[J].Ann N Y Acad Sci,1986,488:334-340.
[5] 周秋华.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96-3797.
[6] 杨卫红,廖松洁,陈兴泳,等.丁苯酞抗缺血性脑损害的靶细胞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1):837-839.
[7] 刘天丹,李付奎.丁苯酞软胶囊对脑缺血痴呆大鼠记忆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