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苍凉剪影——解读姜宏敏的长篇小说《妻本佳人》
2013-11-15王晓雁
王晓雁
姜宏敏的长篇小说《妻本佳人》是近年来历史题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部波澜壮阔的作品从抗战胜利后的土地改革运动起笔,至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转型时期,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容量丰厚的社会生活,对一段民族历史整体性的深沉思考,使这部作品具有悲壮的民族史诗的特点。作家以严肃的唯物主义史观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官方叙事模式,以变革时期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来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作品以朴素练达的文字,流畅生动的叙事,以及深邃的哲学意蕴为读者留下了那段特定历史时代的真实记忆。
一、解读历史的密码,深刻冷峻的现实主义
作家的使命固然不是记录历史,但其文学作品必定会打上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烙印,进而使我们能从中了解那段远去了的历史,抑或说文学就是解读历史的密码。
姜宏敏将《妻本佳人》的故事背景置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胶州凉水湾,此时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刚刚揭开序幕。小说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法,揭示出在国内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艰难历程。此时新生的政权尚未稳固,反动势力伺机反攻倒算,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疯狂围剿,农民运动刚刚取得的胜利果实岌岌可危,作品极其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段动荡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数千年来宗法制的中国农村社会,在强劲的政治风浪席卷下失去平静,农耕时代醇厚善良的民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土改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便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人们拜年时不再说以往的客套话,而“翻身,翻身”却成了风行一时的拜年用语。在这场改天换地的运动中,仇恨如野草般生长蔓延,贪婪的欲望以可怕的速度膨胀起来。作家对土地改革题材小说的超越在于并没有回避这场伟大变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是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人性,深刻反思了这场运动中的一些极左错误,也批判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难免会有一些极端情况和不同的声音。毫无疑问,那场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运动也或多或少留了一些令人遗憾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工作组在领导群众分胜利果实时,为打开土改运动局面竟然以近乎愚昧的方式,把财主的儿媳妇徐文卿作为浮财分给长工宇霆,从而使我们看到了那场运动所暴露出的非人性的狭隘、自私、落后的小农意识。
小说真实再现了当代史上历次政治运动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叙说带有时代烙印的亲情和爱情。作品以凝重的笔墨塑造了一系列植根于黑土地的个性鲜明而又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立场坚定果决的树鑫,仗义疏财的吕财主,敢爱敢恨的文卿,这些形象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为可贵的是,小说生动地再现了风云突变时代普通人的情感历程,尤其是对爱情的描写,使冷峻的历史题材融进柔软的情感。作家并没有直接展现时代的惊涛骇浪,而是选取两个家庭三代人的风雨人生,从一幕幕轮番上演的悲剧中折射出变革时代普通人命运的沉浮变迁。
在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个体的生命和尊严被极度忽视,自我价值和个人情感必须服从于革命需要。无情的政治浪潮往往会泯灭亲情和人性,也会使一颗心变得坚硬起来。能够苟全性命于乱世已是万幸。因此文卿毅然离开深爱着的宇春而嫁给出身好的宇霆,她的孩子们也因而躲过后来无数次的政治劫难。知道自己的身世秘密时,富国甚至庆幸母亲当年嫁给继父是明智之举,否则他那位“戴帽地主”身份的生父会毁掉他的政治前程。“这个时代残酷并不奇怪。他不也刚刚残酷过吗?”爱情也需要无奈地让位于政治,因此他把赌注投在市革委会副主任的女儿身上。
“文革”带给中国社会的苦难不仅限于个体存在层面,而是对传统文化形态和精神价值观的彻底摧毁,所带来普遍的自我失落感、异化感和孤独感。在诡异的政治气氛中,个体的梦想和荣耀可能瞬间就会毁灭,曾经风光无限的市革委会副主任转眼间就沦为“三种人”,“人最痛苦的时候,就是经过比较之后发现了失去的东西就在眼前却找不回来”。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远非人们所能理解。宇霆悲哀地意识到在席卷一切的政治浪潮中,普通人的命运无异于草木:“秋天来了草木就得发黄枯死,春天来了你才能发芽开花。不管你是什么树什么草,没有雨水你就得干死,没有温度你就得冻死,大风来了你就得扭曲”。历史往往会出现某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巧合,极其相似的情节与场景会惊人地重现,所不同的只是其中的人物有所变化,这些无奈的重合弥漫着悲凉的人生况味。小说中文卿两次被批斗的情节何其相似,土改时陪着宇春一起挨斗,又在“文革”中与宇霆一起被批斗,恍如旧日灾难的重演。宇春与父亲都曾独坐于三里庙的酒楼里,只不过是相隔几十年的物是人非。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们对社会、对人性、对人生所遭受的扭曲和异化有所警醒和反思。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使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韵致。作品的故事主体在东城这个以丝绸著称的城市展开,海滨城市的古道热肠和风物民俗被作家以深情的文字加以描绘。东城种类繁多的海鲜,满街飘香的炒蟹酱,及至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秋菜,都在作家笔下绘声绘色地娓娓叙来,徐徐展开一幅色彩鲜明的世情画卷。在萧索的时光里“抓秋菜”未尝不是积累希望,因为“储藏秋菜就是储藏半年的绿色和鲜气”。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知青返城的大潮打破了城市的宁静和秩序,“就像一场战争结束之后,到处都充满了放纵的兵士,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很快政治运动的浪潮被全国人民干“四化”的热潮所取代。作品中那些极具时代特点的描绘会唤起读者亲切的回忆,比如柔软的“的确良”衬衣,热闹拥挤的澡堂子,必须使用粮票的饭馆等等,这些真实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重温那个距今并不遥远的时代。
文学是一种体现人的主体价值的社会行动,与政治性不可分离。文学创作是需要作家以道德勇气和自由意识来实现的个人行为。只有作家在社会生活中能把真话自由公开地说出来时,文学才能真正体现人的主体价值。《妻本佳人》在为数众多描写土地改革运动的小说中显然具有独特的地位,它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叙事方法,而是以普通人的感性的文学的视角,来审视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运动,以客观的写作态度还历史以真实的面貌。
二、优雅的叙事,质朴醇厚的语言风貌
《妻本佳人》充分显示出作家营构长篇作品的艺术功底。故事情节从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紧张有序地展开,三十余万字的作品贯穿中国当代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叙事有条不紊,情节跌宕起伏而又张弛自如。
故事以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为情节线索,展示出作家娴熟高超的叙事技巧。主线是宇霆与文卿一家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遭遇和命运起伏,由此贯穿起全部故事情节。副线则是宇春几十年的坎坷磨难颠沛流离,两场声势浩大的社会变革分别开启了两个伟大的时代,两条情节线索并进而又井然有序。小说以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恢弘大气地铺陈情节。其倒叙、插叙等交替使用,还有高潮迭起、出人意料的结构设置,都显示出作家自己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致。宇春在东城的经历可谓险象环生,刚刚在工厂安定下来,紧接着令他不寒而栗的肃反运动接踵而至,而缫丝厂的新任厂长竟是他避之唯恐不及的宇霆。如何在时代的狂风骤雨中安然生存,成为小说中人物思考的首要问题。象征和隐喻的巧妙运用更为作品增添丰富的意蕴。小说开篇便弥漫着神秘幽深的色彩,一具上好的柳州楠木寿材成为故事的引子,令人恐怖的巨大寿材象征着腐朽的旧时代必将被埋葬。而那阴森的家庙则是当时弥漫封建意识的社会形态和复杂多变局势的缩影与写照,这一切具有隐喻意味的细节,都将读者的思绪带入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动荡年代。小说开篇就是以将一个楔子钉进棺材前的这一象征性的情景拉开序幕,由此而切入当时奇诡莫测的政治氛围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
身为辽宁本土作家,姜宏敏非常熟悉这片黑土地上人们质朴的语言,浓浓的乡土色彩赋予他的文字深邃的情感,幽默睿智余韵无穷的语言流露出艰难时代人们的豁达乐观和深刻的人生智慧,也使作品更具有回味绵长的意蕴。澡堂子那位年老的男服务员“肚子里像个杂货铺,有讲不完的南朝北国的故事”。饱经磨难的人生能笑看一切困境,“大石头压不死小蟹子”就是这种乐观心态的真实反映。艰难的生存环境并未泯灭这片土地上人们风趣幽默的本性,他们热情地接纳了大量的闯关东人,亲切地称之为“海南人”,意即黄海南边的人。“咱这旮海南人老鼻子了,像那海滩上的沙蚬子”。粉碎“四人帮”后“政治运动的密度还像地里的大白菜一样,一棵挨着一棵”。不过人们的热情已剧减,结果无非是“一部分人下了台,又一部分人上了台”。作家使用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语言,加以艺术的提炼形成回味悠远的韵致,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洞穿世事的旷达。宇春与文卿历经坎坷磨难终于重逢,百感交集的二人却陷入沉默,“有很多的时候,沉默就是对话。生人之间的沉默是提防;熟人之间的沉默是揣测;情人之间的沉默是感情积累;夫妻之间的沉默是赌气”,而他们之间此时的沉默则是“所有这些的总和”。世事茫茫,曾经发生过多少难以预料的变故,他们彼此心中都盛满太多的疑问。那段短暂而浪漫的美好时光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成朦胧的回忆,然而“越是朦胧的回忆越能唤起重温的渴望”。生动机智的比喻为那个沉重的时代增添了一些诙谐和轻松,也透出许多暖意。得知师傅家私下决定将女儿嫁给他,焦躁不安的宇春“像只企图逃出牢笼的土狗”,而不明就里的秋容则“像只斗败了却并不服输的秃尾巴小公鸡气昂昂地一去不回”。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亦是这部作品的动人心魄之处。父亲的突然离世打破了文卿悠然恬淡的生活,死亡的残酷和丧父之痛被作家写得九曲回肠肝胆欲绝:“死了就是你无论在何时何地喊爹,都没有人答应了。生与死就这么简单,活生生的一个人说死就死了。死去的人跟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关系了,但活着的人对逝者的纠缠却是没完没了。”小说中以大量生动传神的笔墨描摹宇霆内心的痛苦煎熬,这种挣扎在宇春与文卿的结婚之日达到极点。世间最痛苦的事也许莫过于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姑娘嫁与他人,走在迎亲队伍里宇霆阴沉着的脸“像荡在马脖子上的一颗黑枣儿”,想要杀死宇春的念头一刻也未曾离开,而一身鲜红的新娘子又像一团火“将宇霆所有的杂念都烧得精光”,使宇霆感到生命的终结:“他觉得自己浑身的血正在一点点地被吸走,血管在干瘪,他在一点点地枯萎”。正是源于这倔强而又绝望的爱,日后才衍生出他对吕财主家的刻骨仇恨。
小说中出色的景物描写为故事增添秀逸灵动的色彩,风景的变幻也成为叙事的手段。尤其是宇春逃难途中所见之景,更加生动地折射出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辽东半岛并非是想象中的蛮荒凄凉,此时那一江春水对于脱离险境的他更是温柔亲切的抚慰:“眼前这条大江像条绿色的丝带缠绕过来,带起的水汽直透心肺”。他心有余悸地回忆起沿途的惊险,那时大海像是深不可知的巨大谜团,如同那吉凶未卜遥远的关东:“水天一色的大海,像一张不见边际没有缝隙的罩子”。在海上颠簸半个月终于靠近黄海岸边,于是苍茫的大海在他眼中成为“色彩单调的背景”,然而“激烈的海浪像欺生的小人,没深没浅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海岸”。期待憧憬和忧惧不安等种种情绪交织,使宇春的漂泊之路异常艰辛。临近东城地界他遇到的第一道山岭名为“滚兔岭”,意为陡峭的山坡连兔子都会跌落下来。那两侧的山“林木茂盛,充足的阳光泄进林间,似有无数的影子在里面奔跑”。这道崇山峻岭也暗示着宇春此行吉凶未卜,他在异乡的生活必将充满变数。
三、苍凉的底色,旷达悲悯的人生哲学
“真正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以其深刻的人性分析影响着世人”。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和内涵的作家,姜宏敏始终在人性领域寻找文学表现的空间,《妻本佳人》对人性的叩问触人心弦,对人性的开掘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小说以细腻的文字呈现了乱世中人性的温暖和善良,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尊严的卫护。作家对于人性的表现深入到人的本性与潜意识层面。政治和战争并不能完全改变人性的善良和宽容,为了使宇春一家免于灾难,文卿毅然决定嫁给宇霆,然而对宇春的牵挂和爱恋却从未减少。因此宇春娘死后她不顾众人劝阻,为这个所谓的“地主婆”出殡以尽孝道,而在当时的形势下,这完全是冒着极大政治风险的举动。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无情拆散一对彼此相爱的人,也使宇霆和文卿在患难与共的日子里相濡以沫,他们的心慢慢靠近,相互支撑着携手走过最艰难的岁月。“男人和女人怎么看都不要紧,就怕看见彼此的眼睛”。只为一句对文卿的承诺,宇霆甘愿冒着巨大风险藏起本应上交政府的浮财。
叔本华的这段话可以帮助读者解读这部作品深刻的哲学意蕴:“在每个人的内心都藏有一头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想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或者说,如果说别人对他有所妨碍的话,还要杀害别人。一切战争和战斗欲望,都是由此而来”。②当社会将某种标志或符号强加于个人时,必将扼杀人的个性,践踏人的尊严。宇春几十年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个体价值,从被主流话语忽视到逐步得到认可的艰难历程。刘老师意味深长的解释为宇春的入狱找到了最恰当的理由:“我们人类进化到今天,依然需要图腾来进行群体的识别和保护。今天的图腾是什么呢?成份。”
作家以冷静得近乎残酷的文笔,揭示政治扭曲人性和金钱异化人性的悲哀。政治斗争往往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自从发动对财主的斗争会后,宇春对吕寡妇的亲近感便消失殆尽,这是让人痛苦又无奈的变化,“亲近一个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恨一个人却是眨眼间就能做到”。对局势的忧虑,使宇春心里总蒙着一层阴影,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出身不可能使他真正融入到工农群众中去,“太阳是明媚的,但不属于他。这生活是火热的,但也不属于他”,他的日子依旧是令人沮丧的灰暗阴冷:“他的生活永远都像晴天漏,东边日出西边雨。他的灵魂在西边”。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对光明的渴望和对新生政权的畏惧使他的灵魂注定无所依傍。宇春听到宇霆的死讯后并没有丝毫的快意,虽然宇霆是横亘在他和文卿之间的障碍,他潜意识里未尝不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几十年的恩怨纠葛随着斯人已逝消失殆尽,他非但没有解脱反而感到的却是无以言表的惆怅。宇霆久卧病榻之时,其子女除了养子富国之外皆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了缓解经济的窘况,父亲尚在昏睡他们竟然打起让母亲嫁给宇春的如意算盘。
小说结束于一个阴雨霏霏的日子。风光不再的吕家楼里,文卿与孩子们焦急地等待宇春的到来。一缕浓重的悲凉慢慢弥散开来,遥不可知的未来还会有多少聚散离愁等待着他们?惟有平静地面对。作品以严肃的唯物史观和平民的话语,重新审视裹挟在政治漩涡里的普通人的命运,以理性的态度来写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在当前文化语境下对复杂的人性重新加以阐释,蕴含了作家深切的生命感悟和现实关怀。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位具有文学良知的当代作家对民族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也为当代小说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神圣庄严的维度。
作为一位肩负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姜宏敏善于挖掘历史题材,以客观冷静的叙事再现那段风云年代。作品并未直接表现作家的观点,而为读者留下一个思考回味的广阔空间,其中隐含着作家旷达悲悯的人生哲学,对人性与人的尊严的肯定。《妻本佳人》以冷峻的文笔和深厚的内涵回望中国半个世纪以来艰难曲折的历程,展现特定时代氛围中人生的困惑、悲哀、挣扎和追求。从农民到市民阶层,他着力塑造了一系列变革时代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独具风采鲜明的人物群像。他们有着人性的一些弱点而并非完美,因此才更加真实可信。小说开始于土地改革运动,结束于改革开放开启的新时代,两场伟大的社会变革遥相呼应,使这部作品更具灵魂的震撼力。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主题”。③在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里,“崇高”和“神圣”等词汇迅速贬值,苦涩、焦虑和悖论相交织,田园与史诗日益成为遥远的梦。姜宏敏极其珍视作家自我表达的权利,对“严肃文学”的坚守使他拒绝将文学混同于商业的世俗潮流。他以朴素凝练的文字捍卫着时代潮流中个体命运和尊严的价值,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希望与绝望、善良与贪欲共存,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文学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于世界的评价坐标系。姜宏敏的作品聚焦于故乡辽宁东部这个城市,一个既温和湿润又有寒冷凛冽的地方,爱与恨都表现得如此分明。作家于平静的叙述口吻中体现了对人性的理解,在历史文化的维度上观照社会的发展,真实地表现变革时代普通人的困境、抉择和挣扎,观照他们苦涩或者丰富的人生,将他们对生命的乐观和从容,对生活的热情和期待如实呈现给读者,实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因而在文本底层凸显了庄重和谐的美感。
文学承载着丰富人类精神世界和提升民族素质的使命。姜宏敏的长篇小说《妻本佳人》以对人的充分尊重和对人性的深刻阐释,赋予文本启人深思的理性内涵,唤起深藏于人们内心的集体记忆与人文情愫。他大胆揭露人性中的阴暗面,为那个并不遥远的时代留下苍凉的剪影。作家勇于直面崇高而悲怆的人生,将心灵深处的往事呈现于历史的星空下,那是一段疼痛的经历,是浑身疼痛却找不到疼痛点的彷徨。这部长篇巨著,更如同一则现代人生的寓言,是一种集体记忆的隐喻。作品对特定时代民众的内心世界进行文学的挖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角度,这也是作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
注释:
①王祥夫:《抚不平的折皱》(代序),郝春涛《新时期小说人性发掘历程》第1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年4 月。
②李成铭等译:《叔本华人生哲学》,第97 页,九州出版社,2003 年。
③梁鸿鹰:《长篇小说艺术论》,第73 页,作家出版社,2012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