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颜色》:黑人觉醒之路的抒写
2013-11-15王若琳
王若琳
《紫颜色》:黑人觉醒之路的抒写
王若琳
艾丽斯的《紫颜色》中对于女权主义和黑人种族斗争的描写是对于社会中很多固有观念的解构,在西方文化对于非洲原始文化不断冲击的工业化大背景下,黑人不懈地努力与斗争,在奋斗中体现着高贵。小说的题目暗示着高贵,而它独特的信件体行文方式为主人公西丽的转变和不同场景不同故事的切换提供了方便的叙述方式,但是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同时,黑人以及女人等弱势群体奋斗的途中,要克服外部以及种族内部种种阻力,集体联合才可以走向胜利。
种族歧视 女权 传统文化 工业化 文化冲击
Author: Wang Ruolin,
The college of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Bachelor, Main research areas: Foreign Literature, Literary Theory,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一、引 言
美国的黑人作家与黑人文学在文学史上很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黑人的身份塑造的,更是他们背后所交织的断裂的非洲文化、重新注入的美国文化和美国社会某种程度上对于他们的不容纳所造成的。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有一种前后无处依靠的孤独感,正如书中所说,美国的黑人在去了非洲之后,认为他们是当初被出卖的人的后代,现在安然生活在非洲的居民恰恰是几个世纪前出卖他们祖先的人的后代。他们怀有这种委屈感,以文明开化者的身份——传教士——进入非洲去“启智”非洲的部落人,希望获得在美国无法获得的认同感,但是事实恰恰相反,非洲人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部落的种种习惯在美国黑人身上消失殆尽,因此对他们没有认同感和好感。反过来,在美国他们更是无法获得真正美国社会的认同,种族歧视根深蒂固,作为奴隶后裔的黑人在美国这个“自由国度”难获得自由。可以说,祖先根源与现实社会两边无法受到充分肯定的现状,让他们产生了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反应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黑人文学的独特性。
这部小说是对于种族歧视以及女性主权问题的一次强烈冲击,它对于存在于美国人心中的很多观念进行了解构。西丽的自强自立是对于男权文化的解构,索菲娅和哈波“男主内女主外”的生活模式是对于家庭生活一成不变的传统性的解构,索菲娅打市长太太是黑人勇于反抗的体现,但是索菲娅和她带大的白人女孩之间的关系是真正的对于种族主义的解构……多重的解构蕴含于多重人物关系之内,复杂的故事为展现人物真实内心的复杂性提供了平台,让人物与故事的丰满成为可能。
二、题目和行文方式的选择
作者选择了紫色作为题目,紫色代表着高贵,它暗示给读者的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追寻。尽管黑人现在的生活并不如意,但是因为她们逐渐的觉醒与反抗,她们将走向高贵。反抗本身就意味着勇敢与高贵,在小说的开始,耐蒂告诉西丽要反抗,但是西丽却说,“我不知道如何反抗,我只知道如何活着”。当人仅仅把活着作为生活的目标的时候,人无法高贵,甚至与同样有着追寻生命本能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后来,当西丽看到周围的女性开始斗争的时候,她从羡慕到在萨格的帮助下走向反抗再到后来有了自己的事业,西丽的生命就与高贵产生了联系。在某些时候,高贵并不代表着金钱与惊天动地的事业,高贵是一种敢于面对生活中的不公选择不低头的奋斗。小说的行文方式非常具有特色,全书全部是由信件组成的,故事的脉络隐藏于西丽与上帝和西丽与耐蒂的信件当中。在小说的开始,笔者怀疑这样仅仅由信来叙述故事是否可以胜任将故事表述清楚的任务,小说读毕,笔者发现它不仅仅可以而且信件的运用还达到了很多其他的效果。可以说,小说是作家代西丽和耐蒂立言的过程,随着两个人不同的执笔,作者可以自由切换看事情的角度和两种生活环境。耐蒂的信描述的是非洲的生活,西丽的信描述的是美国的日子以及西丽的内心变化,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信件体里完成了自由的切换。而耐蒂与西丽不同的语言的运用、西丽前后对于语言从简单到复杂的运用、西丽从与上帝独白到与耐蒂对话、从不敢署名不思考自己是谁到甚至署名大公裤业公司……作者在信件体当中用细节暗示着主人公心态悄然地改变。这些细微但是重要之处,都是作者在信件体当中的创新,也是其他的叙述方式所不能及的。但是,恰如笔者在读小说之初产生的疑问,虽然故事脉络叙述清晰了,但是略有不真实之感。很少有人会在记日记的时候将主要的经历放在故事的描写上,而且还如此详细。
三、宗教在小说中的启示作用
小说当中伴随了很深的宗教色彩,有关上帝的探讨贯穿了整部小说。对于上帝的追寻过程见证了西丽、耐蒂、萨格内心的崛起与成长。一开始,上帝在西丽心目中是以权威存在的,在没有人可以倾诉的时候,上帝是她的无言的倾诉对象。她对上帝充满了敬畏,卑微地写着不署名的信件。慢慢地,萨格告诉他,上帝无处不在,只要内心虔诚,对上帝的感受并不需要过多的仪式,而是用心去感受。再到后来,在耐蒂和萨格的帮助下,西丽明白了所谓的《圣经》都是白人所造,黑人的任务只有“受诅咒”,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下,他们内心的上帝也是白人的形象——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可以说,对上帝从敬畏到认清宗教背后的社会文化现实,是以西丽为代表的黑人女性觉醒的象征,是她们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耐蒂与塞缪尔一家在非洲传教,并没有获得非洲人民的好感,后来工业文明修路又侵占了奥林卡人世代生存的土地,这样的经历让笔者想起中国作家陈忠实所写的《白鹿原》。所谓的文明与工业文化永远不满足于现在的脚步,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很难不受它们的侵袭。在《白鹿原》中,新的政治制度与工业化带来的生活方式对世世代代沿袭的农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人们无法复制他们祖先的生活经验,而是要投入新的生活经历,老一辈人看着固有价值观的丧失心痛而无能为力。同样,在非洲人民的开化当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首先,部落的人民并不是那么欢迎传教士,认为他们可怜,放弃如此多的东西来到这里。他们认为女孩不应该读书,并且那些受到文明教育有思想的女人是值得可怜的,他们宁可让自己的女儿按照传统的方式过现代人认为的没有尊严的生活,也不愿意让他们的女儿冒险获得文化与知识。用后来塞缪尔的话说“他们又没有请我们去那里”。如果说,传教士的到来对部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那么都来修路这件事情彻彻底底毁灭了千万年存在的部落。一开始,当人们看到路修到了村子里很开心,就如同欧洲人刚刚到达美洲大陆印第安人的态度一样,但是后来当他们发现,路要穿过他们村子,毁坏他们千百年的植物甚至图腾的时候,他们试图抵抗。但是,原始怎能抵抗得过现代化的机器。为了保存非洲部落千百年的生存方式,他们只好走向更深的丛林,过更艰苦的生活。可以稍作设想,假如,非洲的开化方式不是这样一条冷冰冰的大路的强行进入,而是传教士的文明开化真的取得了成功,部落人受到了教育,信仰从图腾变成了基督,而后会发生什么?其实同样依旧是部落文化的丢失,非洲成为另一个美洲、大洋洲。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什么肤色、性别、地域,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过去,人们都有同一个未来——工业文明的未来。人们正是历史的弄潮儿,在文明开化正在进行时的今天,人们无从判断某些所谓的“落后”地区,他们千百年生活方式的丧失与和“现代人”的同化,到底是福还是祸,对于当地的人、对于他们的后代、对于整个世界的文明,到底施予了什么样的影响?虽然在这篇小说中,相比于黑人与女性主权问题,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子命题,但是其背后的深刻性同样值得人们思考。
四、电影与小说
《紫颜色》在1985年被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改编为同名小说。在阅读小说之后,《紫颜色》这部电影同样精彩至极。这是一部改编得非常成功的电影,它不仅着重地还原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而且在视觉的震撼间传递给了观众以原著中的精神。电影很出色地还原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这两个最重大的问题在主人公身上所带来的难以抗争的影响。那种骨肉离别间撕心裂肺的痛,受苦时内心的坚忍和悲痛,抗争的艰难和步步曲折……小说带来的是形而上的大道理,而一部电影,它的画面感往往可以让读者有更深的感触和更现实的思考。当黑人的形象与他们的生活场景跃然屏幕之上,观众可能很难一时间将他们与白人的权威平等意识相联系,但是因为在如今这个世界当中,人们所有价值观的建立都是在白人文化为主导的世界上建立的。正因为如此,黑人恐怕要付出双倍的勇气与努力才可以得到众人的认可。人们需要更多的非洲黑人作家、艺术家向全球的人类传播他们祖先的图腾与原始美的神圣;人们需要更多的黑人电影来充斥这个被其他人种侵占的视觉领域。只有更多的接受,才能带来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而从小说中可以发现,除了外在世界的歧视,黑人的内部社会还对于自己民族的成功有着很大的阻力。他们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同处一个社会当中的白人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女性被压迫、男权至上的社会观念,甚至女性自己都认为自己应该如此生活。内部的分崩离析、与主流社会家族生活方式的迥异,对于黑人的奋斗是一种内在的阻力。
五、结 语
身处21世纪世界愈加变成“地球村”的今天,当读到小说中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诧异,无法想象世界曾经以这样的方式铭记在很多人、很多种族人的心中。或许,正如艾丽斯在小说的最后启示人们的那样,黑人或任何弱势群体的胜利与走向高贵都是以集体的融合与肩并肩的奋斗开始的,都是以男人和女人的融解和社会内部的和谐开始的。相比于优势种族傲慢的高贵,这种在奋斗中冲向明天的高贵更值得人们从心底涌上尊重。
[美]艾丽斯·沃克:《紫颜色》,陶洁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常长海、陈庆宏:《论〈紫颜色〉对男权社会和种族主义的解构》,载《科教导刊(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年11月(中)。
陈牧:《〈紫颜色〉中的紫色与象征》,载《时代文学》2011年12月上半月。
姜宇彤:《谈〈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蕴》,载《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刘稳妮:《〈紫颜色〉中索菲娅形象分析》,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1月第20卷第一期。
刘子敏:《论小说〈紫颜色〉对三角关系模式的新诠释》,载《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孙桂荣:《黑人女性意识的崛起——从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谈起》,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肖荣:《浅谈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5月。
徐瑾:《〈紫颜色〉:小说语言与电影符号之比较研究》,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1月。
From the aspects of feminism and the black race, Alice Walker'sThe Color Purple
deconstructs many concepts that rooted in society .Although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constantly impacts the primitive cultures in Africa, the Blacks never give up efforts and struggles in which their dignity appears. The title of the novel gives the expression of elegance. The writer chooses letters to express her thoughts and f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s of heroine's personality and the changes of different scenes ,this is a unique and convenient way ,though there are inevitable drawbacks. Meanwhile, vulnerable groups such as blacks and women should stand together to overcome all obstacles from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 therefore, they can step towards victory.Racial discrimination feminist traditional 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cultural shock
王若琳,南京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Title:
The Color Purple
:Describing the road of revolting by The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