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 日(外一篇)
2013-11-15周国忠
周国忠
无论时代发展多快,真正于生活有价值的还是慢的东西,因为,它是心灵的韵律,也是灵魂的需要。
1
2012 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紧挨一起,假期也就长于春节。给人们度假增加了充裕的时间,也增加了度假形式乃至内容的选择,还有,心态上的从容。政府又适时推出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的惠民举措,似乎更加激发了人们外出尤其是自驾游的热情。结果是一些高速公路或车如蚁行,或状如停车场;而不少热点景区也不再是山,不再是水,不再是景,不再是风摇层峦闻溪声,云掩亭阁草木深,而是人山人海人挤人,到处嘈杂喧嚣,甚至不乏叫骂打斗声。真是累了旅客,累了秩序维护者,也累了景区,还招致一片埋怨声。然我想:黄金周、黄金堵也好,黄金价、黄金咒也罢,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相信也会使身临其境者长些见识,留下深刻印象。
一生中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不多,尤其是到了日落西风瘦马的年龄,翻捡匆忽人生过隙旧事,真正印在心底的事儿还真难觅得几件。由此看来,但凡能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毋论好孬,均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也是丰富经历、可资日后忆谈的幸事。时间,会转化人们对事物、遭际的看法。
我素懒惰,平日就少走动,节假日更视出行如畏途。宁可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尽量减少对空间的穿行,增加与时间的亲昵,在相对固定的时空交汇处,常常给自己的心灵静静地放假。忽然忆起“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的诗句,谁的诗句?一时竟说不上姓名。说不上姓名,种不种兰竹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温和的光,和着微微的风,先是摩挲苍老的肌肤,继尔慢慢浸入肺腑,恰似捻开了一瓣宁馨的心香。而环视自家庭园,倒也是树影婆娑,杂草可人,果实摇红,尤其是墙角那棵百年石榴,已是满目红果压枝头,疑是蟠桃下界来。全然忘却了时节的变化,和自己老犯糊涂的迟钝,只觉得触目是情,处处是景。
看来,心境即风景。
2
节假日手机短信互问候已非时尚,而已成了习惯。电话问候也不多见。书信问候恐已神话。今年中秋国庆相挨,问候内容也就兼顾双节,然仍偏重中秋。与以往一样,收到的不少问候短信,内容单调,且多有重复用语,大多与月亮有染,当然还关涉嫦娥,词藻华丽,甚至不乏柔媚动人,催人幽思。然而简单检索,很难发现这些短信属发信者原创,大多乃网络上寻词觅句,稍加组合,便成华章,然后一触即发情已了。而且大多是普发、群发、转发,在瞬间的轻省中完成了对手机储存名单者的问候,体现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无偏情,包括已无往来,却未及被删除名单的人,也同样分享了一份美好的祝福。
科技的进步令人咋舌。信息化时代虽然削弱了人的耐心和耐力,却使人的智力和能量成几何级增长:一机在手,遍览全球;一指触屏,通晓古今;其学习知识、了解信息、收发资讯、处理事务的快捷便利程度已属空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乃至情感处理的方式。毫无疑问,键盘文化已深入人心,似乎已不可离人们生活之须臾,为人们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单以通信方式看,也将人们从纸质书写、邮递收发等繁琐中解放了出来。从前寄封平信8 分钱,心细之人,信封信笺也颇讲究,字迹潦草还得重新誊抄一遍;用情深者,往往是几行素笺待夜静,毫端已蓄一腔情。寄出了信件,寄者和收者两牵挂,望眼欲穿翘首盼,唯恐鸿雁生变卦。重要书信或吸取遗失书信教训便会加挂号。收到书信后,一面斟词酌句写回信,一面将所收书信仔细叠好妥善存放,以便思念之时复细读,回味温情遣愁肠。而且,不同的通信对象,信的内容、长短也会截然不同。如此这般,费脑费力费时地“慢”也便成了自然。然而正是这种慢,诠释了一个“真”,及由此蕴涵的情和意。现今的手机短信,一毛钱一条,不需邮局,不需邮差,不管白天黑夜身处何方,随时随地可发,既快又准确,甚至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所发,全在无形的刹那间完成,且全是规范汉字,省去了读者辨别笔迹的工夫,实在利索得令人慨叹。从前每封平信8 分钱的价格放至现在,至少可发10 条以上的短信。然而,价格终究不等于价值,也无法替代价值。手机短信快则快了,量也可能是多了,却在快和多的背后,稀释了人的情感,丢失了人的锦心,消解了翰墨飘香的韵致,培养了浅薄和惰性;也使人在节奏日快、功利日浓、情意日淡的路上越走越远。另外,“家书抵万金”、“云中锦书”已成了遥远的名词记忆;又因手机短信可随发随销、随收随销,收发者大多不会保存,类似“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那种耐人反复品味的文化历史遗存,恐亦再难出现了。
当然,人随世变,情随事迁。在这个“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时代,谁也恐怕难以慢得下来。不过,我依然认为:无论时代发展多快,真正于生活有价值的还是慢的东西,因为,它是心灵的韵律,也是灵魂的需要。
3
前年中秋,我写了篇《中秋时光》的小文。今年中秋,我选择了读书。读什么书?也没考虑,顺手拿出前些时友人推荐并赠送的一本随笔集阅读。书的作者已作古,生前在文坛享有盛誉,乃开文本风气的大师,身后也常被读者忆及,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品价值还会进一步为后人深识。全书21 万字,汇集了作者晚年的一些感悟杂论、读书札记、藏本题跋、致文友书信等文字。我平时虽疏于读书,但一旦开卷,倒也抱认真态度,既不囫囵吞枣一掠过,也不蜻蜓点水搞蛙跳,而是从头至尾顺着读,读到佳妙之句或会心处,还会用红笔划注,甚至写上几句心得。这种习惯与其说体现对作者的尊重,毋宁说自己求知的诚恳更为贴切。循序渐进,花了两天时间,我终于读完了全书。掩卷沉思良久,除了了解了作者文中透露的一些陈年旧事,笔墨恩怨,购藏轶事、书简说事,生活起居的片段外,几无留下谈得上深刻的印象,尽管文中见出作者渊博的知识,文字简练而平实,朴素而老到,然终究缺了些让人怦然心动或耐人寻味的东西,反而让人有种怅然若失之感。夜深人静,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读后感,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看来,知识是向有知识的人开启窗门的,就像道理是讲给懂道理的人听的一样;作者无意引领什么,仅是表达自己的所历、所思、所感,至于读者从阅读中发现了什么,或什么也没发现,那是读者的事;由此也让人想到,著读之间要真正实现交流互动亦非易事,更遑论心领神会的契合。”
书没读出意味,我却没有灰心。10 月2日,我又信手取出一本名家散文集开读。书乃1992 年出版,开本不大,装帧简朴,9 万余字,作者多有海外经历,也曾从事过译介、媒体编辑,著述颇丰,文章以博学、清丽、典雅驰誉于港台和内地,尤为学院派所追慕,属才子型作家。也就一天工夫,我便读完全书,觉得其虽学识非凡,文字亦精到,然文中广征博引,时不时还夹杂些英文叙述,读之不免有些夹生,兼有枯涩之感。进而又想,饱学之士行文引经据典,为的是更好地阐述自己的思想或情感,情有可原,料可排除自炫之嫌。然过多引证,想让读者随其穿越东西古今,恐反陷读者于迷茫而得不偿失。因散文毕竟不是史论,亦非论文。当然,作者著文并不会为某一特定读者而为,全在抒发自己的性情,甚至不考虑成书出版后的效果。至于书对不对谁的胃口,于人有无启悟,能否流行或流传,既由不得作者,也由不得读者,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待时间去甄别去遴选了。
然想是这么想,毕竟花去了我三天时间,读得认真辛苦不说,我于两书似无所得。心犹不甘之下,我不禁就教于某君,饱读史书的某君发来邮件:“兄所读两书,虽为名家所著,但皆非释疑解惑之书,非闲情逸趣时不读,且名家所著,亦非件件精品,望兄察之。”总算有了答案:我读书尚不得法。理由是:我虽自忖心静,但仍少闲情逸致;我虽并不唯名家是瞻,但仍不免为名家所惑;我虽明知开卷未必有益,但仍寄望于开卷有益;我虽知晓读书有求知与消遣之别,但仍执著于开悟解惑之冀。综上所述,说明自己读书尚存实用之功利之心。
闲人闲话
常有一些事业蓬勃、家道殷富、甚至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一面在打拼中抱怨活得太累,一面又在活得太累的抱怨中继续打拼。这些为了事业、家庭、社会、人生价值而永远忙碌的人,既令人尊敬,也令人同情。在我为数不多的友人当中,也不乏有这类人士,偶尔与我谈起这类话题时,竟会羡慕起我这个已无所事事的闲人的悠闲。由此,促使我生发出一些感想来。
人这种东西,也真怪,且挺难伺候。忙了吧,想着闲的好处;闲了吧,又想着忙的好处;忙中觅闲吧,想着工作事业;好好闲着吧,似又有失落;忙闲结合兼顾吧,似又不得要领;在岗吧,嫌事烦;不在岗吧,又嫌没事做;没钱没名没地位吧,羡煞名利富贵,拼命向名利场中挤;有了名利地位吧,似已心力憔悴折损了元气,羡慕起闲人的散淡;让他(她)停下或放慢步子吧,前面似乎还有更大的目标和名利要实现,岂肯就此打住?于是,忙闲皆苦,横竖不爽,像一台机器:一边在嚷嚷中运转,一边在运转中嚷嚷。“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的这段话一语中的,点破了人性的本质和弱点,或许值得人们通过反思后去调整心态和行为。
然而,人生在世,或迫于生计,或企求提高生活质量,或希冀好上加好,或期望成名成家,或因各人在秉性、抱负、志趣、价值观、所处境况等方面的不同,世界的诱惑又那么多,人与人之间的贫富、荣辱差异又如此之大,要想轻易放下委实不易。因而,人生多的是无奈,人生其实也是苦难。可是,就像任何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答案一样,人生的活法至少也可有多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一种活法;该奋斗就奋斗,该休息就休息是一种活法;顺应自然,散淡人生,安于平凡也是一种活法……谁也无权对不同活法妄下境界高低之论断,如果他(她)不否认人生的目的就是愉快地生活的话。
对生命价值的取向,决定了对生活的态度,也决定着心灵是否快乐。至于究竟选择何种活法,那是各人自己的事情,任何人无从干涉亦无权干涉。至于放得下或放不下,也全在于各人的世界观和对生命意义的如何领悟。君不见,官帽满天飞,官场走马灯;官做得再大,也有卸甲回归时;地位越高,下野后也许心理落差越大;且古代以降,皇帝老子的姓名又能记住几个?财富亦然,它并不会为谁贴上永远的标签,“富不过三代”的俗话,大多成了望族的谶语,可见钱财是长翅膀的。至于荣誉或名声,尽可轻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指望,说轻的,是虚荣;说重点,是自欺;说透点,是捕风捉影;说破了,是虚空。名利地位,不是生命的必需;物质财富,不是生活的全部。历史也不是一切,仅是整体历史存在中的极小部分,而在宇宙时空里,这些东西又算得了什么?
话儿说到这种份上,似有自己不思上进也让别人不要奋进之嫌,甚至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之矫情。其实不然,我的本意大致是:为了家庭、事业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忙——是一种权利,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当然也是一种负担;至于忙到后来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似乎可另当别论,且各人价值取向不同,感受也就相异,只要内心快乐、精神安宁就行。如果说还有其它意思需要递延的话,那就是:上帝给每个人分别设计了人生线路,上足了发条,让人们在嘀嗒声中走好每一天,去享受生命最本质的快乐,去体味简单人生中蕴含的丰富意趣,而非让人们去追求生命和生活必需之外的东西。
其实,就人类总体而言,和平最重要;具体落实到每个个人,则健康最重要,这个“健康”不仅指身体,而且包括心理,乃至人最为宝贵的灵魂。同时我也知道,越是深刻的道理越是简单,越是简单的东西做起来越难。一面放下不易,一面又思放下,人——大多为此纠结而苟活于世。这种人性的弱点何尝不是一种宿命?既是宿命的人性弱点,又岂能轻易改得掉?那就不妨该干啥就干啥,该忙乎就忙乎。我这个闲人上述的闲话,权当我在自说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