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探索*
2013-11-14曹志梅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
曹志梅(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
郭太敏(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
国际图联(IFL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5年11月在埃及亚历山大联合发表了《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宣言,表明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和推广。近几年,随着以图书馆为教育主体、以“信息检索”为主干课程的课改不断深入及广泛开展,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也不容乐观,信息素养综合能力无法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强有力支持。针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瓶颈,笔者提出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的理念,探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的有效可行性措施,以求为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改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效果提供参考。
1 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就是针对目前信息素养教育中教育主体力量过于分散、教育过程缺乏整体统筹、教学内容不够全面系统等问题,将信息素养教育中原本相互独立的元素通过彼此融合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模式。
1.1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一体化
1.1.1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综合全面,形成一体化教育大纲
目前高校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信息检索”等课程为主,大都偏重于信息知识及获取技能的传授。实际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能力的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能力的提高,而应包含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的养成。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多方面并重,形成一体化教育大纲,才能保证信息素养教育的真正效果。
1.1.2 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信息意识、能力和道德等的提高最终都必须落实为信息实践能力的提高,落实在学习、工作中应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针对其主要培养对象大学生的特点展开,结合其专业学习及就业去向等进行,只有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密切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
1.2 信息素养教育主体的一体化
1.2.1 信息素养教育付出主体的一体化
目前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者主要是图书馆员,教育付出主体力量明显单薄。教育付出主体的一体化,强调教育主体的多层次性,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不仅是馆员或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单方的责任,而是学校中多方人员共同的责任,学校应从整体上进行规划,馆员、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等在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方面分工协作,全校教育人员之间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力量。
1.2.2 信息素养教育接受主体的一体化
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接受主体一直泛指大学生,事实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个整体,在某项活动中,是教育者身份,在另一活动中则可能是受教育者身份。笔者的调查也显示,92%的教师及91%的馆员认为自身的信息素养需要提升。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仅针对大学生进行,同时应该注重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现信息素养教育接受主体的一体化。
1.3 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一体化
1.3.1 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信息素养教育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全民教育,对每个个体来说是终身教育,对高校来说则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的教育。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对低年级或高年级开展的一次性短线教育,而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个性心理及信息动态需求,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连贯性长线教育,才能使教育效果显性化,更具实用性。
1.3.2 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大学教育的全部课程
长期以来信息素养教育一直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游离于高校整体教学活动之外,无法发挥其对学科教学及技能培养的渗透作用。信息素养教育如不能与专业教育很好的衔接,势必会削弱其教育功能。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更应渗透进所有课程教学之中,在全部课程教学中嵌入信息意识及信息知识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技能及实际应用能力。
2 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的措施
2.1 教育内容分层并重
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不是孤立地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应多方并重,同步教育,但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分层次进行。
在大学四年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及专业课程计划,分层、系统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比如,一年级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和信息创新意识等)为主,通过《信息素养导论》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知识,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二年级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组织等)为主,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渗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中设定的具体任务驱动,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及利用技能;三年级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新(信息利用、信息重组、信息创造和信息评价及处理能力)为主,通过《论文写作与信息检索》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研究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实践,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四年级以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保护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和网络隐私,遵守信息法规,抵制信息污染)为主,通过《信息道德与安全》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信息法规等内容,最终在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中培养其综合信息素养能力。
2.2 与学科教学充分融合
美国学者认为,信息素养能力“并非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交织在其内容、体系结构与顺序安排之中”;澳大利亚各高校也鼓励和支持信息素养内容与学科及专业课程相整合。信息素养教育应当与学科课程教学相整合,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完成信息素养构建,让学生感觉信息素养是一种必备的专业内容,而不是额外加入到专业课的“添加课”。
比如,在《环境学概论》课程“环境污染”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与专业教师商讨,选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垃圾焚烧”和“废旧电池”两个专题专门设计了1课时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为学生专门介绍“垃圾焚烧、废旧电池”的相关信息获取知识,从搜索引擎、中外数据库(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等大众信息源中获得垃圾焚烧和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信息,到垃圾焚烧及废旧电池处理相关的专利信息以及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废旧电池回收清洁生产标准等平时学生不易接触到的特种信息源;从相关部门的政策、内部报告等文件中涉及垃圾焚烧和废旧电池的未公开灰色信息到全球关于垃圾焚烧和废旧电池带来环境污染危害的直观视频信息;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原本枯燥的信息知识。
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可以将信息素养教学循序渐进地嵌入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授课、作业、实习、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将信息意识、信息资源、信息技能,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等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信息素养内容融入学科课程,旨在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各科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与核心课程相关的专业必备的信息技能。
2.3 推行实践老师双重导师制教学
馆员对信息资源的把握最为熟练,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最为深刻,在信息实践技能培养中,馆员与教师的共同合作可以找到实践应用与理论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据调查显示,54.4%教师和63.8%学生认为应该由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任务,只有2.4%教师和11.6%学生坚持由馆员单独承担。推行馆员和教师双重导师制是国外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主要模式,如美国依阿华大学的TWIST(Teaching W ith Innovative Style and Technology,简称TWIST)项目,参加人员主要包括TWIST的教育技术人员、图书馆馆员和相关院系专业教师,目的在于支持教师与馆员一起设计与创建学习工具和活动,调查研究学生利用信息完成作业和计划的思考方式等。
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中推行双重导师制的效果尤为显著,笔者作为院系学科联系人,一直与院系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选题及论文架构,笔者负责学生论文写作不同阶段的信息获取及处理。在选题阶段指导其如何广获粗读文献;在写作阶段指导其如何精选细读文献,如何快速获取事实数据、调查数据及特种文献,如何遵守信息道德及知识产权;在论文完稿阶段指导其论文的规范标准等。每年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中,50%左右能获得学校的优秀毕业论文,有些还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
2.4 任务驱动或问题求解式教学
信息素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单纯的理论讲授往往比较枯燥。将任务驱动或问题求解式教学引进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任务或某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最终达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目的,从中学会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寻找适宜的载体(如论文撰写、专业实习、实验设计、毕业求职等),将信息素养教学与大学生的实际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广泛搜集材料,独立思考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解题思路和能力。
比如,在学校开展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图书馆每年都选择一个院系,派专人参与其暑期实践活动,针对活动的主题,跟踪活动的全过程,指导帮助学生的信息采集获取。去年暑期参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阜宁县古河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实践活动中,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将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相互交流中为学生所接受,赢得其信任,为“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且最终的实践成果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另外,针对考研学生群开展“考研信息”、针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开展“教学案例”等任务驱动下的信息素养实践教学也都收到良好效果,很多学生毕业后在新的岗位上遇到问题还经常和馆员保持沟通和交流。
2.5 定期开展师资培训研讨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81.4%的教师认为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影响;78.6%学生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对自身的信息素养有影响。很多高校都已将“信息素养教育”列入学生的培训或必修课程计划,而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计划列入教师培训内容者甚微,注重对图书馆馆员培训者更是少之又少。事实上,92%的教师及91%馆员认为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需要提升。师资信息素养能力的层次不一,不宜采用固定的培训模式,84.8%的教师及97%馆员愿意以系列讲座开展培训。专题讲座或研讨的自由方式也有利于教师的灵活选择。
比如,我校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以新教师必修、老教师自选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由图书馆负责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开展信息知识培训;由法律与政治学院负责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开展信息伦理道德培训;由教务处负责以专题研讨的方式开展结合教学实践的信息经验交流;由学工处负责以互动的方式开展学生与教师、馆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由图书馆牵头定期开展信息互动沙龙,教师、学生、馆员等在一起交流心得,互通信息,交换经验,让教师、馆员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及自身的信息盲点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培训方式为大多数教师认可,也使教师的信息素养整体得以提升。
虽然目前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建设还未达成共识,这种状况也必然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进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人率先力行,通过各种措施增强教育合力,开辟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道路,必然能促使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体化形成气势,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进程。
1 Beacons on Information Society: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EB/OL].http://www.ifla.org/en/publications/beacons-of-theinformation-society-the-alexandria-proclamation-on-information-literacy,2011-03-30.
2 章晓东,章奕虹.论信息素质教育管理模式[J].图书情报知识,2008(11):118~121
3 曹志梅,廉清.高校教师、学生、馆员信息素养的相关性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8(5):77~80
4 袁曦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7(11):199~201
5 娜日,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0(8):178~181
6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cfm,2011-03-30.
7 王晓力.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92~96
8 阎秋娟.“学科馆员+教师”协同互动合作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