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包容与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
2013-11-14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刘 涛(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1 引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消除包括数字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在内的社会不平等是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关注的焦点和着力点。数字不平等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组织、社群及个人在数字化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接入和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的信息差距。作为欧美社群信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已经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直到2007年开始,国内研究者开始予以关注。这一理论视角有助于探究在中国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阻止社会不平等向数字不平等延伸,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杭州图书馆不拒绝乞丐”的微博事件经过主流媒体的报到,引起了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与社会包容的极大关注。谢拉(J.H.Shera)指出:“社会是图书馆的台柱,反过来,图书馆必须满足社会的要求并对其负有责任”,尽管对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在国内文献中没有形成共识”,但它无疑已成学界关注的焦点,这既是学界推动的结果(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图书馆社会责任”设立为2010年年会主题之一),更反映出社会转型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实际需要,也反映了图书馆职业共同体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与革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是社会包容的重要载体,而社会包容对公共图书馆提供均等服务、实现信息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无疑,社会公众和图书馆界对公共图书馆负有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的社会责任已经达成一致。
基于此,本文的核心观点是:通过践行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是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在评述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将社会包容和消除数字不平等作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与社会实践,践行社会包容是公共图书馆消除数字不平等的必然路径。最后提出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并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理论背景与问题提出
2.1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不平等:建构新理论
ICT的广泛应用造成的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出现不平等状况,被研究者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s),并从技术、经济、知识和社会四个层面进行研究。从现有的文献看,有三种研究视角。一是政治社会学视角,即将数字鸿沟视为政治社会不平等的延伸和复制而嵌入在既有的不平等社会结构中,如Jan Steyaert认为数字鸿沟就是信息技术对社会分层的反应。二是个人信息世界视角,于良芝通过对国内外信息分化研究的批判性分析,将布迪厄和吉登斯整体性社会理论嫁接到图书馆情报学,考察当代社会的信息贫困和信息不平等现象的过程中发现的,从个人与社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客观与主观的交互作用中,探寻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的根源,为图书情报界探索消除数字鸿沟提供了新思路。三是代际研究视角,闫慧,孙立立通过系统梳理研究文献发现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代,代际研究通过关注拥有者和缺乏者在接入ICT的差异,ICT素养、培训、利用水平的差异,ICT接入和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以及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及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断定劣势群体等内容不断深化。数字鸿沟研究对促进信息社会公平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过分强调接入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ICT而往往忽视社会文化方面、依照简单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武断的“二分法”,遮蔽了更深层次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理论视角的缺失和政治立场的差异往往造成研究结论和对策性建议相互矛盾等。
数字不平等研究是在对数字鸿沟研究局限性扬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研究ICT资源分配不均的新视角,如Lynette Kvasny通过实证检视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技术角色和制度塑造的数字不平等模型反应的接触和应用ICT的结构性差距。DiMiaggio和Hargittai主张用数字不平等能更好地表述各方面的差异,并将数字技术接入不均衡带来的社会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理论领域进行研究。对数字不平等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一是社群信息学视角(Community Informatics,CI),CI产生于 ICT 的应用实践,强调ICT与社群的互动与平衡,特别是利用ICT使一般社群、弱势群体、边缘化社群增强能力和获取权利,以缩小数字不平等,实现社会信息公平。CI借助社会资本理论、社群社会学理论和虚拟社区认同理论等理论工具,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ICT有效使用和社区能力、行动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性等。二是公益信息制度视角,这是由国内学者赖茂生、闫慧提出的一个尝试性的我国数字不平等模型及解决方案。借助包含了数字精英、数字富裕、数字中产、数字贫困及数字赤贫等5个阶层的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初步论证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社会分层现象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事实,设计了公益信息制度即ICT和信息内容在市场领域和政府领域之外的“第三次”分配规则和机制。
综上所述,数字不平等为研究新形势下的社会不平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启示,国外的研究证明,图书馆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在解决数字不平等、维护信息获取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国内对此研究还较为薄弱,应加强公共图书馆在消除数字不平等方面的研究。
2.2 社会包容与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设立并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就是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共图书馆是体现社会包容的社会空间。关于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包容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一是图书馆组织理念视角,主要包含于公共图书馆重要实践或图书馆行业组织发布的重要文件。如19世纪中期爱德华兹主张“公共图书馆必须拥有大量对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或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有吸引力的图书”。196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成立社会责任圆桌会议(SRRT),SRRT网站声明:“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必须了解和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及社会不公正,以实现其为公共利益服务和维护民主的使命”;2002年国际图联(IFLA)发表的《IFLA因特网宣言》指出:信息的自由存取是图书馆和信息行业的中心职责,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要一视同仁地为用户提供资料、设施和服务,无论其年龄、种族、国籍、宗教、文化、党派、健康或残疾以及性别差异;中国图书馆学会则将“各级种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作为向全社会的庄严承诺。二是公共政策视角或社会排斥视角。研究者一般通过欧美的阻止社会排斥的公共政策的分析,来阐明公共图书馆社会包容的重要作用。社会排斥和社会包容是相对的概念,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信息不平等和社会排斥被认为是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如Mossbergeretal等发现,种族隔离或排斥及弱势种群聚居区的贫困是造成信息不平等的最主要原因。英国政府制定了系统的政策措施,规定了发挥公共图书馆消除社会排斥中的作用,如1998年英国政府发布《面向所有人开放:公共图书馆和社会排斥》,1999年发布《所有人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包容》,2003年发布《未来框架:新十年的公共图书馆、学习和信息》等都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排斥现象,提出了实现社会包容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2004年欧盟将社会包容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大贡献之一。ALA于1998和2001年分别对1987年《公共图书馆计划与功能设计》进行修订,新指南提出的“共享空间”的服务响应,被认为是倡导社会包容、促进社会和谐的服务措施。三是社会资本的视角,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是以基于信任和互利合作的互惠关系网络。Jean Preer针对普特南(Robert D.Putnam)宣称的由“独自打保龄球(Bowling Alone)”所昭示的美国社会资本下降,提出其研究忽视了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的贡献,图书馆在激发年轻人参与公共生活和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培养社会包容精神和智慧公民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Hillenbrand认为,图书馆为所有人提供公平进入的机会,包容性和提供免费服务的核心价值能对所在社区的社会资本增加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社会包容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之一,不仅是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要义,也在图书馆界形成了广泛共识并付诸实践,同时也被纳入公共政策体系加以推进,通过创造社会资本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
2.3 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视角下的社会包容与数字不平等
图书馆社会责任是图书馆自身处在社会发展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或责任,是追求图书馆利益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协调一致的回应行为,其外延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着,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尽管学术界对图书馆社会责任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公共图书馆应该具有社会包容和数字不平等达成共识。如于良芝指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包括图书馆对自身行为的社会效果的责任(例如,以信息自由的名义拒绝对儿童接触的网上信息进行审查,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图书馆不得不考虑的社会责任),也包括图书馆通过自己的活动积极影响社会问题的责任(例如通过平等服务影响性别和种族歧视的责任)。范并思将缩小数字鸿沟、保障信息公平获取、从事社区服务、帮助弱势群体等作为图书馆社会责任。蒋永福、佟鑫认为图书馆社会责任可以理解为不做可能带来“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结果的行为的义务(不作为的义务)和去做可能带来“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结果的行为的义务(作为的义务),显然,公共图书馆践行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是一种正外部性的行为。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表明,我们认为图书馆界就公共图书馆具有社会包容和数字不平等达成共识。通过践行社会包容是消除数字不平等,是公共图书馆履行这一社会责任的实践路径。
3 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的实践:杭州图书馆模式的一个观察视角
杭州图书馆自2003年开始“面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流浪者和乞丐”,2011年1月18日“杭州图书馆不拒绝乞丐”微博事件引发网友广泛转载和热议,经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后,杭州图书馆被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我们通过对杭州图书馆践行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的实践,探索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
3.1 构建制度包容
制度包容就是公共图书馆所实施的有关政策、法律及内部规章不对利用者使用行为进行限制。首先是政府公共图书馆政策体现包容性的民生导向。杭州市政府每年拨付给杭州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在6 000万元左右,并要求杭州市各级政府对本级公共图书馆在财政拨付、人员编制、场地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第二是公共图书馆建设体现政府投入和民间参与相结合的“双主体”包容性,“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在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第三是通过顶层设计制度体现包容性,2003年起,建立起以杭州市图书馆为中心,以县(区、市)馆为分中心,以乡镇(街道)、社区(村)为基层点的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2008年,率先在全国大型公共图书馆中推行免费服务;以“平等、免费、无障碍”为宗旨,树立“市民图书馆,平民大书房”目标,将各种理念贯穿到图书馆服务实践的杭州图书馆模式。从农民工、乞丐在杭州图书馆里阅读、听音乐和上网说明了制度包容为消除数字不平等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3.2 构建设施包容
设施包容就是公共图书馆在设施设计、布局、配置上对利用者的阅读、行动不产生障碍。首先是建筑布局体现包容性,杭州图书馆采用低层、开放式空间设计,先进的设施设备为利用者提供自然舒适的公共空间。第二是技术使用体现包容性,四级图书信息服务网络,采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服务标准,文献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建共享;2010年12月,杭州数字图书馆开通运行,通过“三网融合”的服务平台,实现馆内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率先采用RFID技术实现自助服务。第三是资源体现包容性,图书馆网站平台提供用户数字资源48.42T,影视资源约10T,手机平台提供3 000种在线杂志;成为国内首家OCLC管理级成员馆,为用户提供全球各种书目查询和馆际互借服务。
3.3 构建人格包容
人格包容就是尊重公共图书馆利用者的名誉权、隐私权,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差异及意志自由、性格、兴趣、爱好、习惯的权利。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认为:“正因为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底层民众更无法跟上互联网步伐,图书馆的服务要‘向他们倾斜’”。首先是对边缘化人群的包容,乞丐和流浪汉即便是进来后坐在沙发上打瞌睡,也不会赶他们走。第二是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文化知识关怀,心理疏导,通过连续的、常态性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障了流浪未成年人的图书馆权利。第三是发挥基金会作用,善款优先用于加强杭州市欠发达地域的城镇乡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向贫困学校等弱势群体和甘肃省通谓县图书馆捐献书籍和电脑等。
3.4 创造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在实现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方面起着连结公共图书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公共图书馆和社会以及公共图书馆利用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四级服务网络的建立,联通了政府、各级图书馆、社会和不同地域的关系,有利于社会融合;基金会的运作,有效整合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是不同社会力量在对图书馆的使用中得到体现和升华;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ICT的运用和资源整合,满足各社会群体不同的信息需求,培育了公民精神;通过对不同弱势群体针对性服务,有利于使他们更顺利地融入社会。杭州图书馆通过社会包容实践再次验证了Jean Preer对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的研究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图书馆通过构建制度包容、设施包容、人格包容和创造社会资本,践行了社会包容,消除了数字不平等,承担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为探索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4 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的基本路径
4.1 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通过制度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
首先,在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过程中,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政府责任,包括制度供给和制度实施。在制度供给方面,当前最紧迫的责任是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确立公共图书馆治理的基本制度规范,立法中必须体现公共图书馆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的社会责任。第二,建立中国公益信息制度。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赖茂生,闫慧提出建立包括公益信息机构的资格认定与治理、公益信息慈善捐赠的激励、信息素养的公益培育、社群信息实践的行动研究支持等制度在内的中国公益制度以及社群公益信息制度即面向特殊社群的ICT和信息需求的公益信息制度。笔者认为,这一制度中公共图书馆在组织体系、交易结构和公益信息产权的安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在中国公益信息制度中地位就是通过践行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来体现的。
4.2 以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实现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社会责任
首先,公共图书馆内部制度和工作者要践行社会包容。要废除没有法律或政策依据的限制性规定、刚性而缺乏人性化的规章内容及言语、内涵不明的潜“规则型”制度等;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树立社会包容意识,均等服务思想并通过绩效考核完善内部管理及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其次,建立以ICT为支撑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现。ICT技术能够通过连接人与资源、思想促进公共图书馆发挥最大的功用,公共图书馆通过其拥有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可以保障技术接入机会、提升个体获取信息的动机和能力,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应要通过各种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比如,实践证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消除文化和信息不平等的一条有效捷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第三,优化网络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员可以通过提供参考咨询、资源建设、馆际互借、定题服务、最新信息提供服务、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等服务项目有效地利用ICT去定位、利用、组织、创造、传播和控制所需信息资源。
4.3 发展社会资本是消除数字不平等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表明,ICT支撑下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过去是、也将一直是社群信息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扮演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社会网络节点”。因此,要加强政府、社区和公共图书馆等力量联动。美国的社群信息学实践形成了政府、地方、社区、学界、公共图书馆等多方合力、相互补充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机遇项目、社群信息学行动、社区技术中心和社区网络化行动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包容,消除了数字不平等,值得借鉴。公共图书馆可以与高校图书馆、大学、专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恰当定位,协同促进社会包容实现社会信息公平。
5 结语
谢拉指出:“图书馆反映的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讲到这点,可以看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相对来说并不复杂”。公共图书馆通过践行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是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的新视角,有助于丰富图书情报学理论体系,拓展新的理论增长点。数字不平等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参与解决的社会工程,阐明公共图书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政府出台更有效和更具针对性政策提供政策依据,为中国社区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但必须指出,由于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匮乏,对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进行的案例和数据收集受到一定局限,在借鉴国外研究和实践的同时,对杭州图书馆的考察只是初步地反映了研究主题。我们需要加强对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数字不平等和社会包容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探索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包容消除数字不平等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注释
①本节相关数据和案列是作者根据下列文献整理而成,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注明。《杭州图书馆,零门槛“最温暖”》载《人民日报》2011年1月21日;《公共图书馆有个“杭州模式”》载《光明日报》2010年8月19日;《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载《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7期;杭州图书馆网站(文澜在线)www.hzlib.net.
1 闫慧.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87~93
2 霍文琦.社群信息学探索知识共享规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8-03(A02)
3 (美)J.H.谢拉.张莎丽 译.图书馆学引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59,70
4 范并思,于良芝.如何理解“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7):2
5 蒋永福.社会包容: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4~9,55
6 范并思,周吉.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包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70~74
7 Steyaert J.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divide:Myths and realities[M].//Hick S F,Mcnutt J G.Advocacy,activism,and the internet: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policy.Lyceum Books,Inc,2002.199~212
8 于良芝,刘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理论分野及整体性研究的必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4~19
9 于良芝.整体性社会理论及其对信息不平等研究的适用性——以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1(1):1~9
10于良芝“.个人信息世界”——一个信息不平等概念的发现及阐释 [J/OL].中国图书馆学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2746.G2.20121214.2022.002.html.
11 闫慧,孙立立.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82~94
12 于良芝.理解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国外“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5(12):6~18,37
13 王化民.消除数字不平等: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社会责任[J].图书馆,2012(5):17~20
14 Lynette Kvasn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aming[M].Eigh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798~1805
15 Dimaggio P,Hargittai E,Celeste C,et al.Digital inequality:From unequal Access to differentiated use[M].Neckerman K.M.Social Inequality.Russell Sage,2004.355~400
16 闫慧.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2010(4):53~55,99
17李刚,等.促进社会包容——美国社群信息学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40~50
18 Hsieh J,et al.Addressing digital inequality for the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through government initiatives:Forms of capital that affect ICT utiliza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1(2):233~253
19 Kate Williams,等.社群信息学:理论与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20 赖茂生,闫慧.关于中国公益信息制度的战略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1(8):5~8,61
21 闫慧.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2(6):90~94
22 谈大军,梁丽君.国外数字不平等理论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9(13):30~34
23范并思.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纪念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创建150周年[J].图书馆杂志,2002(11):3~8
24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94
25 SRRT.Social Responsibilities Round Table of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EB/OL].http://libr.org/srrt/about.php,2012-12-23.
26 IFLA.Internet Manifestco[EB/OL].http://www.ifla.org//misc/internetmanif.htm,2012-12-23.
27 Mossberger K,Tolbert C J,Gilbert M.Race,pla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Urban Affairs Review,2006(41):583~620
28李晓新,等.公共图书馆社会和谐使命的再认识——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研究视角[J].图书与情报,2008(5):28~33
29 Preer J.Where are libraries in Bowling Alone?[J].American Libraries,2001(8):60~63
30 Hillenbrand,Candy.A place for all:social capital at the mount Barker community library,South Australia[J].APLIS,2005,18:41~60
31 刘兹恒,朱荀.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0(6):23~26
32 蒋永福,佟馨.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4):36~40
33 白君礼.论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研究内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117~127
34 吴建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助力器[J].图书馆建设,2008(2):4~5
35 郑金婷.国外社群信息学研究的知识基础及热点变迁[J].情报杂志,2012(1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