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主义视域下《海上钢琴师》的人性透视

2013-11-14黄昊文陈玉玲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维吉尼亚钢琴师现代人

黄昊文 陈玉玲

现代主义视域下《海上钢琴师》的人性透视

黄昊文 陈玉玲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影片围绕弃婴“1900”在维吉尼亚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展开镜头,以20世纪早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为故事背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当时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折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甚至异化。透过影片的一个个镜头,导演对人性美做了诠释,但更多的却是现代人人性的逐步沉沦,以致迷失。《海上钢琴师》 现代主义 精神生活 人性

Authors:

Huang Haowen, born in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Post Degree, now is working as a lecturer in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is research is mainly about American literature, British literature and f lm criticism. Chen Yuling, born in Dong'an, Hunan Province, Bachelor’s Degree, now is working as an English teacher in the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Her research is mainly about American literature, British literature and English teaching.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也译作《声光伴我飞》)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为:《天堂电影院》,也译作《星光伴我心》;《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也译作《真爱伴我行》)。电影由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男主角1900被 人遗弃在蒸汽船维吉尼亚号(Virginia)头等舱的钢琴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Danny收养,然而在1900八岁的时候Danny在一次海上风暴中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他从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他的一生是属于维吉尼亚号的。作为大海的精灵,导演安排他与客轮共葬海底。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说,影片无疑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揭示。人性美、善在电影的镜头里得到有效展示;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现代人人性的沉沦、迷失。

一、故事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西欧和北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逐步走向衰落。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紧接着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西方社会进入一个“大萧条”、“大恐慌”的时代,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物欲膨胀越来越明显。而这一时期的美国虽然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经济危机的极大刺激,但在世界人们的眼中依旧是“自由”、“机会”、“黄金”、“名誉”等的代名词,“美国梦”在这一时期得到很大程度的延伸与拓展。

“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现实的个人从内心对客观现实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体验、反思和诠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精神生活。”(王秀敏、张梅 8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的历史性突变,使人们的信仰遭遇失落,情感生活僵化甚至萎缩,文化生活粗鄙不堪,功利价值取向泛化。物质欲望的膨胀使现代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向度,人的精神世界出现扭曲,道德、良心、爱情、声誉等传统美德演变为“物质利益”的“奴隶”,物化的存在使现代人在物欲之中漂泊,人性残缺不全。世界正如尼采所感叹的:“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 143)物欲追求所引起的欢乐和痛苦让人的灵魂迷失,找不到归宿;因物化而引发的精神危机也必然导致现代人人性的丧失。

二、《海上钢琴师》中主要人物的人性分析

1900年,新世纪第一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正如影片中的烧炉工Danny所抱怨的那样“那是这个该死的世纪的第一年”,穷人在这样的时代得不到任何的机遇,“什么也没留下,除了烟头和脏兮兮的手帕”。即便是当时美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新奥尔良,也是这样的一幅场景:“三月的午后,(浓雾)在街灯下漂浮,万物湮灭……它用自己拥有魔力的刀刃将一切剔除。房顶没有了,树木没有了枝叶,教堂的尖塔不复存在。人们擦肩而过却互不相见,脖子以上都消失了,杰克逊广场上,人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闯……”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这就是当时社会人残破的生活。房子没有了屋顶何来安全保障?树木没有了枝叶又何谈生机活力?教堂的塔尖本是十字架所在,人们寄托之所在,而现在也都没有了踪影;人连头都被砍掉了,或者说比“空心人”更惨。这样的现实无亚于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完全没有了生气,人们的精神寄托迷失了,生活在一片混乱之中。

(一)主人公“1900”

1900是影片的核心人物,但是他的首度出现似乎就意味着一种迷失。他的父母把他遗弃在头等舱的钢琴上,为的是“避免移民局找麻烦”,连跟烧炉工Danny共事的工友们都质疑,“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干什么”?最多只能“成为另一个移民”。生活在社会底层(维吉尼亚号底舱),在年幼的1900的潜意识里:“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赛马”;“陆地”上“有鲨鱼会活吃了你”;“没有孩子的家伙”会被关在“孤儿院”里;“维吉尼亚船下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他跟外面的世界是脱离的,但是他能透过船舱里的玻璃舱看到广袤的大海,这让他开心,这让他的希望有了寄托,不至于感到苦闷与迷失。

但美好的记忆并没有持续太久。在1900八岁的时候,老Danny因为一次海上风暴而意外死亡,这意味着1900唯一的亲人将永远离自己而去。这样,八岁的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真正的家,官方也没有他的出生记录”。他以大海为家,往返于欧洲和美国之间,“没有一个城市、教会、医院、监狱或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直到他演奏的钢琴声半夜惊醒了维吉尼亚号上所有的人。琴声让成千上万的过客沉醉、痴迷。他的单纯流露于指尖化成一曲曲惊世之作让众人灵魂得到净化,让大家浮躁的心得到安抚;他轻柔的音乐向人们描述着一个个故事;他欢快的曲调让人们为之起舞;他意犹未尽的演奏让人们流连。曲子的转辗正是对众人内心世界的诠释。他从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但是他却深谙世事,对众人的心思了如指掌;即便他不曾下船步入尘世,他的一生却绝没有与尘世隔离开,他每天不管是为上等舱演奏还是为下等舱弹琴,事实上都是在为这些俗世间的人洗涤灵魂,净化他们被物欲熏过的心灵。

而自始至终,1900的灵魂是干净的,没有任何的杂质,因此他的音乐是单纯的,不带有任何的功利与名望的追逐。当爵士乐的创始人Jelly 来找他一比高低时,他疑惑,“为什么要比?比了又会怎样?”Jelly的演奏让他惊叹,让他感动到落泪,但Jelly的挑衅,也同样激发了他的斗志,最后他用自己纯熟的演奏将自己的灵魂表达得酣畅淋漓、惊艳四座,让全场哑然。虽说是斗琴,1900却没有把输赢放在自己的追求上,他更多的是在Jelly的带动与激发下创造了更丰满的曲子。他的演奏是随性的,天马行空般的。他不需要拘泥于原有的定数或者已有的曲谱。他的音乐来自内心,是广袤的大海给了他音乐的源泉,是Jelly的激情给了他创作的力量,是维吉尼亚号上成千上万来往的过客给了他鼓励。他的成功是必然的,他的胜利是天注定的,他的闻名就如同他的出生一样,本就是一个传奇。

当唱片公司想通过录制他的音乐牟取财富时,他说,“我不会让任何人带走我的音乐”!因为在他看来,将自己的音乐录制成唱片,无亚于将自己的灵魂与躯壳脱离。那将是一种最大的折磨,那种痛苦比钉在十字架上的普罗米修斯更甚。1900的音乐是灵动的产物,是灵魂的激扬。他的音乐跟他的灵魂一样,只属于自然,属于大海,属于维吉尼亚号,而不属于看不到尽头的“俗世”。

但是,1900也有过徘徊。当众人为追逐各自的“美国梦”而离开维吉尼亚号的时候,他有些质疑自己的选择,他也想去真正了解陆地上的世界,于是他偷偷地进入到通讯室,随意找个电话,想跟人来一次“闲聊”,却被无情地当作“性骚扰”;在船舱里预录唱片时,他曾与一位甲板上法国女孩隔窗四目相对,这让他内心荡起涟漪,女孩的安静、祥和的表情让他动了心,甚至让他深夜进入到女客船舱吻了睡梦中的女孩,但是这时的他却更像是艾略特笔下的普鲁弗洛克,内心存在恐惧,直到女孩下船,他也未能把自己的爱意表达,连自己唯一录制的来自内心的曲子也未能送给女孩,最后唱片被自己毁掉;当他决定下船去纽约,打算去陆地上看海、听海,寻找属于自己的感情时,却连下船的台阶都没走完,然后扔掉帽子返回船舱。“他也许忘了为何下船”,或许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到尽头……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无法看见的东西……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毕竟,我不为任何人活着。”这就是1900的抉择,他不愿意混迹俗世,而选择与维吉尼亚号共亡于大海。或许,这正是他内心的懦弱和对现实的恐惧造成的。

(二)叙述者Max

Max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配角,是主人公1900唯一的朋友和知己,更是众多普通的“美国梦”追逐者中的一员。

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的便是现实社会中生活潦倒的Max独自一人坐在夜色中的台阶上擦拭自己心爱的小号。这一形象正是众多“美国梦”追逐者的缩影。当时的美国,在世人的眼中,具有很强的梦幻色彩,但这种梦幻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可以获得新生,Max便是潦倒的追梦者。他爱音乐,那是他的寄托,“我一生中唯一在意的就是吹小号”。但是现实的迷茫,并不允许他一味地追求精神的慰藉。他要生存,不仅仅只靠意念,还得有面包。他热爱音乐,但是音乐也是他谋生的手段,是音乐让他拿到了踏上维吉尼亚号的通行证;而后,因为受不了海上生活的单调,因为憧憬外面的世界,Max又离开了维吉尼亚号到陆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但现实的残酷、战争的破坏、世俗的无奈,却让他处于贫困潦倒的生活境地。在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精神寄托,变卖了自己心爱的小号,可以说此时的他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迷失了,梦幻破灭了,只能漫无目的地在夜色下游离,找不到归宿。

而作为1900唯一的朋友和知己,Max带给了1900难得的友情,可以说除了音乐以外,Max是成年后的1900唯一的感情寄托,在他偶感孤独的时候,是Max的陪伴给了他温暖。在得知维吉尼亚号因服役期满而将被炸毁于大海的时候,Max想尽各种办法寻找1900,劝说他离开维吉尼亚号到陆地上过自己的生活。Max陪伴了1900人生最后的时光,他传颂着1900的传奇,让人们对音乐的世界充满遐想、寄托希望。

(三)影片中的其他主要人物

除了1900和Max,影片还给了烧炉工Danny,法国农民手风琴演奏者、爵士乐创始人Jelly和乐器店店主Pops等一些形象以特殊的镜头。这些人物形象虽为配角,“却也是作者精心构思出来的,甚至各个都身负重任,只要我们在他们身上多停留一会,你就不难发现他们在作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杜凤英 56)

烧炉工Danny在影片中充当的是养父的角色。他在自己生活都窘迫的前提下仍然坚持抚养1900直到自己意外身亡。他是一个乐观的黑人,在1900幼年生活里,他的关爱、爽朗的笑声排除了1900的孤寂;他的耐心和引导让1900对世界有了基本的认识。

法国农民手风琴演奏者是当时农业资本主义衰落的受害者。“几年前,我还只知道我的土地。对我而言那狭小的土地就是整个世界,我从没上过街。”之后某一天,“土地干旱无收”,“妻子跟一个牧师私奔”,“五个孩子死于热病”。但是,上帝似乎并没有遗忘这位朴实的法国农民,让他看到了海,听到了“海的声音”,那海的“怒吼”让他理解了“人生是浩瀚的”,他没有为生活折服,而是选择重新开始新的旅程、新的生活,去领略生活的浩瀚,这是绝望条件下乐观的人生态度。

爵士乐创始人Jelly是可悲的,他创造了爵士乐这种本可以给人带来欢乐的音乐。但是他内心充满欲望,似乎自己应该是音乐的主宰,对于周围的人,他不屑;对于别人的成就,他质疑。利欲熏心的他选择与1900斗琴,最后惨败,漠然离场。

乐器店店主Pops本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虽然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但对Max变卖的Conn牌小号,却只给出“六英镑,十先令”的价格。唯一庆幸的是,影片最后给了他人性美回归的机会:在倾听了1900的故事之后,将小号无偿地还给了Max,意识到“一则动听的故事值这个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是残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给以Max、法国农民手风琴演奏者为代表的“美国梦”追逐者带来了希望,也让他们承受了各种心酸;像爵士乐创始人Jelly和乐器店店主Pops一样的所谓成功人士所得到的也仅仅是物欲的短期满足而已,他们的贪欲仍旧在膨胀;而像老Danny一样的善良的人,像1900一样追求精神家园的人却最终不能被俗世所接受,只能葬身大海。

三、人性研究的价值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解释了人的行为选择和精神面貌。一个人的本性的形成主要在于后天所受社会环境的熏陶。资本主义世界首次经济危机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现代人精神的堕落和颓废。影片《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寓言,一部关于现代文明吞噬“人”的寓言,更是一曲挽歌,一曲哀叹理想彼岸消亡的挽歌。(刘涵、苏伶童 64)影片中不管是主人公1900的刻画,还是像Max、Jelly、Pops和老Danny等人物在镜头里的展示,人们对梦的追逐与在追逐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生命孤寂以及因孤寂而造成的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无疑是作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最后,维吉尼亚号,这艘代表着第一次工业化成果的蒸汽船在大火中沉入大海,这正是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摧残,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悲剧。我们在深度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挖掘社会背景在人性塑造过程中的影响时,必然反思自己所处社会环境对自己生存的反作用,并在这种反思借鉴之中摸索自己人性的弱点及成因,最后完善人性,追求人性美的拓展与实现。

王秀敏、张梅:《现代人精神生活质量内涵的理性阐释》,载《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3期。

[德]尼采:《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

杜凤英:《小配角大用处——电影文学作品中小人物形象》,载《电影文学》2007年第16期。

刘涵、苏伶童:《悲而不伤的人性寓言——解码〈海上钢琴师〉》,载《电影文学》2009年第5期。

Title:

On the Main Characters' Human Nature of The Legend of 1900 i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smThe Legend of 1900 was one of the famous trilogy directed by the great Italian director Giuseppe Tornatore. This movie showed us a legend of the hero—1900's lif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ial society of the western capitalism in the early 20century, the story displayed modern people's spiritual life with the help of various kinds of passengers on Virginia, ref ecting the materi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of modern people's spiritual life. Through the scenes in the movie, the director delivered a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beauty in human nature, while, he spared more energy to probe into the sinking even the loss of modern people's human nature.The Legend of 1900 Modernism Spiritual Life Human Nature黄昊文,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电影评论。陈玉玲,湖南东安人,湖南永州蓝山县职业中专英语教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作品【Works Cited】

猜你喜欢

维吉尼亚钢琴师现代人
现代人的避难所
《小房子》
钢琴师
隐含暗示
智珠
走进意识的世界
钢琴师的歌
空中弹琴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
神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