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11-14李弢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闽台闽南师范大学

李弢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2013年6月18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闽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漳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漳州市金门同胞联谊会承办的“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闽南师范大学逸夫图书馆报告厅开幕。研讨会为期2天,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中华宗教与和平协进会、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等两岸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70多人与会,提交了50余篇学术论文,围绕“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跨学科、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研讨。

一、总论:整体观照

本次研讨会上,部分学者的文章从宏观角度上,阐述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政策之异同诸议题。

闽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陈支平教授回顾了东南沿海海上交通史、贸易史、移民史等背景,强调“重提闽南文化的国际性特征以及‘环闽台海洋经济文化圈’的概念,应该不无其历史和价值与现实的意义”。闽南文化研究院安拴虎编审探讨了台湾“福佬人”的闽南文化身份与身份认同,强调闽南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是促进两岸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陈耕先生指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技艺、智慧、价值取向、闽南方言四大内容,强调“对闽南文化核心精神、价值取向的研究传承,应该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宁德师范学院畲族文化研究所林校生教授以闽东北畲族文化为主要观察点,探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纠结,并对当下“保护”的路径和限度提供了对策。我校“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班”刘伟琼同学以泉港区山腰—峰尾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保护为例,陈述关于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保护的思考。

闽南文化研究院何池教授则对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异同与法律实践上的比较进行分析,并就大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借鉴意见。

二、闽台民间信仰与习俗

本次研讨会上,最受学者专家们关注的是闽台民间信仰与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也有学者关注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议题。

台湾省原主席林光华先生探讨了台湾义民爷信仰的影响深远的原因,陈述了其关于义民庙史的疑义与感触。金门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振汉博士以沙美万安堂为案例,论述金门的王爷文化的面貌,并兼及两岸王爷信仰文化之异同。台北大学古典文献与民俗艺术研究所王国良教授撰文考察了台湾新北市三峡、莺歌、树林区的民间宗教信仰,重点描述了其宗教暨民间信仰,同时与福建、广东等祖居地的神祇与信仰做比较,以见其异同。台北二二八纪念馆馆长谢英从教授探析了台湾彰化县花坛白沙坑迎花灯活动的渊源,阐述了白沙坑沿革及文德宫迎灯排源起、白沙坑迎灯牌绕境活动,并提出迎灯排是泉州人习俗或是客家人习俗的讨论。

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林国平教授对流传于世的妈祖籖谱进行分类,并考释其源流、内涵等,侧重分析妈祖庙大量借用观音《六十甲子灵籖》的原因。厦门大学人类学系郭志超教授对三平祖师建寺与三坪崇蛇提出新说,认为,义中禅师到三坪建院时,三坪已经开发,“蛇魅”造院是杜撰的神话,透过神话的历史解释亦谬。三平祖师降祟神话和“蛇侍者”的神化固然荒诞,但神话和神化推动信众的蛇崇拜。作者意在提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重视了解其形成的历史机制,这是保护的必要前提,知所以然而后能护其所然。

闽南文化研究院汤漳平研究员撰文藉由中元节文化传承之渊源与保护为个案,探讨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问题。文章认为,“如何深刻地挖掘中元节文化内涵中的深刻人文精神,还应溯本求源于古老的‘巫风’文化。”“它融民间祭祀与佛、道二教文化于一体,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传承的延续”,“作为文化遗产理应引起全社会更多的重视”。厦门大学历史系王日根教授撰文从海洋史视角看闽南中元祭的文化内涵。文章首先分析了闽南人缘于海难之频繁发生且出于表达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观念,往往衍生出引魂、返主、牵尸、做功德和建设阴功庙等习俗,以及更普遍且逐渐制度化的“普渡”;其次对台湾基隆中元祭做详细的个案分析。作者认为,闽南中元祭,彰显出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闽南师范大学管理科学系段凌平副教授论述了闽台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层特征,“即节庆活动一般集中于本区域影响较大的神明,祭祀庆典集中于主祀神明,时间多数集中于上半年。”漳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涂志伟认为,“从地名渊源、漳台的抢孤民俗活动渊源、漳人开垦兰阳平原史实等角度考察,台湾最早的头城抢孤活动起于漳州市龙海、漳浦沿海地区。”云霄开漳历史纪念馆馆长汤毓贤馆长认为,以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为主要内容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起源于云霄,流传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并对加强保护利用提出几点建议。闽南文化研究院钟建华老师提交了漳州浦头港端午节“扒龙船”信俗的调查报告,从“浦头溪与浦头港传统社区的历史概况”“浦头港端午节‘扒龙船’信俗的简介”“浦头港端午节‘扒龙船’信俗的人文内涵分析”“浦头港端午节‘扒龙船’信俗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罗臻辉老师关注华安县大地村蒋氏家族2013年农历三月三玄天上帝请火巡香活动,藉此解读玄天上帝信仰在当地传播的文化内涵。

当前两岸的民间交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藉由民间信俗活动为平台展开的。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晓峰和闽南文化研究院邓文金副院长就专注于如何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文化交流的对策上。文章回顾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海峡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经历的三个阶段,归纳其所表现之特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闽台民间艺术、技艺与文学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台民间艺术、技艺与文学是本次大会的另一个焦点。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系郑玉玲教授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阐释了闽台 “大神尪”傩舞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指出“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其傩舞形态背后蕴涵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闽南文化研究院吴文文副教授则撰文探讨了木偶的起源、提线木偶的起源和木偶戏在闽南的传播。“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班”林舒婷同学提交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同安莲花褒歌的调查报告,涵盖莲花褒歌的历史渊源、特色与价值、传承现状与保护对策、与台湾艺人交流促进发展等内容。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张蓓蓓副教授梳理提炼了妈祖服饰及其文化资源,并提出妈祖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途径及策略。漳州市博物馆吴其生馆长探讨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窑”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意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黄道周与闽南文化研究所郑晨寅副教授考证闽南传统民间游戏“打寸子”源于古代“击壤”游戏,调查了漳浦、芗城、澎湖的“打寸子”游戏,并藉由“击壤”至“打寸子”之演变看闽南传统民间游戏的保护传承。金门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叶均培博士则关注于金门灯号调查研究,包含灯号的种类、新郎灯的制作、灯号的由来等内容。闽南文化研究院李弢老师则以五代祖师何阳堂的五祖拳为例,探讨漳州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并提供了对策建言。

台湾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钟云莺教授研究台湾民间的扶鸾诗,阐释了扶鸾诗的创作特色、体式格律、表现形式转变等内容。闽南文化研究院向忆秋副教授则关注于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中,山海、灵物崇拜及对“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意义,祭仪书写及文化传承意义,生命理念、生态观念对“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意义。我校文学院陈良武副教授藉由黄道周《刘招》一文主旨倾向的细致考论指出,“《刘招》借屈原、巫涓为景差招魂,将朋友之情与君臣之义结合起来,拳拳之心,殷殷之意,颇有动人心魄之效。”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陈启钟关注黄道周的忧国情怀。我校文学院胡明贵副教授则关注道家哲学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

四、闽台宗族及海外传播

闽台宗族文化及其在海外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也是本次研讨会焦点之一。

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院长潘朝阳教授和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全球客文化研究中心黄丽生教授伉俪专注于西湖溪流域客家聚落的研究。潘教授“探索并诠释了台湾西湖溪谷地的客家聚落之发生、聚落空间的人文内容以及聚落中的宗教神圣空间”;黄教授则检视从乙未割台迄至台湾光复初期西湖溪谷地的族际关系变迁及其所反映之台湾客家宗族的时代肆应。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谢重光教授指出,当年台湾客家六堆组织和义民对维护客家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玲教授考察新加坡殖民地时代建立的聚族而居的华人村落潘家村,进而思考和讨论近代华南移民在海外建构的宗族社会与特征等问题,认为,“东南亚华人的宗族社会并非简单地移植于祖籍地,而是一个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重新建构的过程。”

五、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作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载体,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自是当然。福建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所所长马重奇教授撰文考证分析,指出19世纪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编撰的《福建方言字典》和戴尔(Rev.Samuel Dyer)编撰的《福建漳州方言词汇》的方言音系,分别反映19世纪初叶漳浦方言音系和芗城方言音系。闽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杨秀明教授则运用实验分析法,着重探讨漳州方言阴平调的结构变异。厦门大学历史系连心豪教授则探讨了闽南白话字申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并对申报具体事宜提供了建议。

六、闽台文教思想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杨齐福教授研究台湾举人与清代台湾各地庙学,他指出,台湾举人是清代台湾社会的精英,参与台湾各地庙学建设正是其社会使命的体现,进而推动了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宗教与和平协进会理事长李玉柱先生藉由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台湾及以基督宗教文化为背景的澳洲之基础恕道院为例,探讨大学之道在小区的实践及其影响。

厦门大学哲学系朱人求教授阐释了朱子学研究的现状、朱子学的内涵和现代意义。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王建红副教授以朱子《家礼》为入口,探究其与儒家“治平”理想的家族式实践,以此审视儒家礼教于个体之规训、超越与特殊身份建构之作用。

七、余论:他山之石

本次研讨会,也有部分文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却可为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对照与借鉴。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建民教授以川楚陕交边地区以薅草锣鼓为代表的传统农作音乐为中心,阐述历史文化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保护的问题。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杨儒宾教授关注孔子与族群政治,分列孔子的家世,与宋的关系,商遗民的期待,跨越民族主义,晚年孔子:文化传统、宇宙关怀,圣人留下的永恒遗产等方面进行阐释。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崔之清教授撰文系统而简明地考论了儒学民本思想之源流。

台湾宜兰县兰阳博物馆助理研究员林正芳博士把目光聚焦于水圳经济学,从日治时期所编《宜兰厅管内埤圳调查书》所收300多件古文书,看清代宜兰的社会经济。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炜博士和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所所长陈庆元教授撰文研究唐代与唐以前的西王母信仰,简要回顾了唐前西王母形象、唐诗中西王母形象,以及西王母祠和王母信仰。

八、结 语

综观此次研讨会之论文,内容主要涉及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概况,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意义、问题及对策,闽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异同比较,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两岸交流等议题,也有部分文章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诸主要议题,相信必将为以后的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讨和具体的保护工作的继续展开,迈出坚实的一步。

猜你喜欢

闽台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