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对策

2013-11-14林晓峰邓文金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宫庙信众妈祖

林晓峰 邓文金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民间信俗是民间信仰及其伴生习俗的总称。受泛神论的影响,福建闽南拥有丰富的民间信俗资源,如妈祖信俗、保生大帝信俗、关公信俗、开漳圣王信俗等。这些信俗往往经历了漫长的传承过程,具有普世性的文化内涵,以致其信众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罕有其匹。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缘关系,闽南民间信俗大多与台湾关系密切,台湾现有1万多座民间信仰的宫庙,供奉200多种主祀神,前20名主祀神中,大部分来自闽南,因而,闽南民间信俗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维系两岸民众的情感纽带,亦是打开台湾民众心灵的钥匙。当前,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正朝着规模化、多元化、学术化及双向互动的方向发展,在沟通两岸民众感情,增进共识,强化文化认同,促进社会、经济交融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回顾、总结近年来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基本轨迹、主要特点,分析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深化交流的可行之策,从而促进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更加健康有序地开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基本轨迹

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旅游探亲之后,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得以正常开展,大致经历了初期的单向交流、中期的双向互动以及新时期举办大型宗教文化节庆,交流深化并向政治、经济领域扩展等阶段。下面以妈祖信俗交流、保生大帝信俗交流、关帝信俗交流、开漳圣王信俗交流为例,略作介绍分析:

(一)妈祖信俗交流

两岸妈祖信俗交流早在清朝统治时期就已进行,当时台湾大甲镇澜宫每隔廿年便前往湄洲进香,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两岸往来受阻,才停止往湄洲进香。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巩固其统治,修改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台湾民众往大陆祖庙谒祖进香活动再次被迫中断。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沿海一带的妈祖宫庙修饰一新,香火日趋旺盛,台湾妈祖信众逐步冲破台湾当局的阻挠封锁,以不同方式回到大陆寻根,并从祖庙迎请妈祖像回家供奉。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1982年台湾有4批10人到湄洲进香。从1983年湄洲祖庙寝殿修复后至1987年到湄洲谒祖进香的台胞有157批562人,请回神像76尊。此后,由于台湾当局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台湾民众到大陆谒祖寻根的传统又得到恢复,并逐步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到大陆进香的妈祖信众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庙组团或联合组团,另一种是散客,多为结合到大陆探亲旅游或经商而顺道到湄洲祈愿或还愿。组团中开风气之先的是台湾大甲镇澜宫。1987年10月,湄洲岛举办“妈祖千年祭”,大甲镇澜宫冲破重重阻力从台湾辗转日本再到湄洲祖庙谒拜妈祖,之后,每年都组织信众前往湄洲朝拜。1988年上半年,台湾就有500多人来湄洲进香。1989年5月,台湾宜兰县南天宫率19艘渔船、225名香客,带着5尊从湄洲庙“分灵”出去的妈祖像直航湄洲,先后到港里祖祠和湄洲祖庙进香朝圣,首创1949年以来两岸妈祖信俗活动直航壮举。同年10月,台中县以大甲镇澜宫为首,联合38个宫庙和文化团体组成2000人的超大型进香团,到湄洲祖庙和港里祖祠谒祖寻根,并奉请妈祖圣母雕像渡台,在台湾引起极大反响。1991年3月21日,台湾嘉义圣恩宫组织327人从高雄乘客轮绕道日本开往湄洲进香,这是台湾同胞首次乘客轮来湄洲岛,结束了两岸同胞不能乘客船直航湄洲的局面。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两岸妈祖信俗交流逐渐朝双方互动方向发展。1993年底至1994年6月,莆田市妈祖民俗文物赴台湾巡回展览,吸引了包括一些台湾政要在内的80多万台湾妈祖信众,引起了台岛的轰动,1994年5月7日,莆田市政府和福建省旅游局共同主办了湄洲文化旅游节,首次打出妈祖文化品牌,吸引了300多名台胞前来参加。次年,在湄洲岛举办的“妈祖民俗风情旅游节”,同样吸引了众多台胞参加。此后,湄洲祖庙不仅重视组织好当地的妈祖文化活动,而且积极赴台开展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如1996年4月29日,应台湾北港朝天宫的邀请,湄洲庙董事会组团参加北港朝天宫妈祖石雕像开光庆典,并走访部分妈祖分灵庙。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巡游了台湾18个县市,驻跸了35个宫庙,时间达102天,受到台湾信众1000多万人次的热烈欢迎和朝拜,影响十分深远。1998年4月19日,两岸同胞在祖庙举行了盛大的妈祖诞辰日节庆活动。5月6日,两岸同胞欢聚一堂,共同“纪念妈祖金身出游台湾一周年”,并参加了“妈祖金像奉赠”和“祭拜妈祖”仪式,6月25日,“湄洲妈祖祖庙回访团”一行9人赴台湾进行回访。

2000年以来,两岸妈祖信俗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展,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如2001年元旦两岸“小三通”,妈祖各界一行500余人的平安进香团就搭乘“台马轮”,首次从马祖出发进香,经大陆马尾港,再抵达湄洲,为两地开启了交流和合作的大门。2002年5月8日至12日,湄洲妈祖金身乘船直航金门巡安,又实现了湄洲与金门、乌丘岛之间50年来的首次双向客运航行,为两岸民间信俗交流,开启了新的历程。2003年来湄洲祖庙进香朝圣的台湾进香团有800多批次,10万多人次。2005年5月10日至12日,湄洲妈祖祖庙祭典团从福州马尾港乘船,首次直航马祖岛,参加马祖天后宫重修开光庆典,与当地民众共同纪念妈祖诞辰1044周年。同年6月18日,莆田市组织了79套161件妈祖文物赴台参加湄洲妈祖文物特展,这是大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妈祖文物赴台展出活动,历时6个月,在台湾掀起了新一轮 “妈祖热”。2006年3月25日至4月3日,莆田市湄洲妈祖祖庙、贤良港妈祖祖祠等组成莆田妈祖庙赴台湾参访团一行34人参加由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组织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八天七夜途径五县市行程300多公里的徒步绕境活动,受到台湾各个妈祖庙和民众的热烈欢迎。同年9月25日至28日,台湾妈祖联谊会暨大甲镇澜宫湄洲谒祖进香团4300多名妈祖信众来莆,与在大陆的2700多名台胞一起,汇成7000多人的大型进香团,进行为期4天的谒祖进香活动。此次进香团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行程之长、场面之壮观、影响之深远,都创历次台胞来莆谒祖进香之最,是闽台和两岸民间信俗交流交往的又一次突破。总的来说,新世纪以来,两岸妈祖信俗交流,实现了更积极主动的双向互动交流,参与人数日益增多,规模渐次扩大,范围不断拓展,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二)保生大帝信俗交流

两岸保生大帝信俗交流,如同妈祖信俗交流,皆因台湾民众回大陆祖庙进香而起,两者的时间点也至为接近,都在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之初即已展开。1987年12月4日,台湾保生大帝的开基祖庙——学甲慈济宫的董事长周大围,首次回漳州的白礁慈济宫寻根谒祖。他目睹祖庙破落不堪,带头发起筹资助建祖庙的活动,共捐资120多万元人民币、金箔35万张,重修了白礁慈济宫。在重修白礁祖庙过程中,1989年9月10日,台湾成立了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筹备会,周大围被公推为首任会长。1990年5月25日,联谊会第一次组团赴大陆白礁、青礁祖庙谒祖进香。同年9月,联谊会正式成立,并第二次组团到白礁、青礁祖庙谒祖进香,随团前来的台湾保生大帝信众达600多人。

在初期交流中,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首任会长周大围先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两岸开放交流之后,台湾相关寺庙竞相前往大陆祖庙进香谒祖,产生了诸如竞相夸富捐款来争取大陆祖庙友谊与认可等负面效应。鉴于此,周大围先生在推动保生大帝信俗交流之初,即坚持两岸庙宇都应团结合作,不希望因为争夺“祖庙”或“第一宫”而制造无谓的纷争。在他的指导下,不仅使台湾的保生大帝庙宇能团结在联谊会之下,不以捐献祖庙来竞逐名位;同时也避免白礁与青礁两庙为争夺台湾民间信俗资源的恶性竞争,这对于促进两岸同祀宫庙的团结和谐,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保生大帝信俗交流更趋频繁,进入了双向互动交流期。从台湾方面看,1992年6月2日,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第三次组团赴白礁、青礁谒祖进香,计有42座宫庙300多人参加。1995年5月21日,联谊会第二任会长赖焕樟等人参加泉州市道教协会举办的护国佑民太平清醮“七朝启”。1996年6月17日,由联谊会常委吴传辉倡建的青礁慈济宫龙湫庵举行落成典礼,联谊会近百人祖团参加,并于落成典礼后参加相关研讨会。1997年10月6日,联谊会会长赖焕樟等人赴白礁青礁祖宫进香,并到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十余座同祀宫庙参香联谊。1998年10月,联谊会常委吴传辉至吴夲祖籍地安溪石门玉湖殿参访,也开启了双方的交流。从大陆方面看,1988年5月23日,晋江的沪江宝泉庵执事人员拜访周大围,表示该庙系分灵自学甲慈济宫。1992年至1994年,沪江宝泉庵连续三年组团到学甲慈济宫谒祖进香。闽南其它地区也有相关人士陆续到台交流,如1993年5月,白礁慈济宫副理事长王天送等人;1993年12月青礁慈济宫理事长颜明远等五人;1996年10月漳州市吴真人研究会名誉会长林碧华等人;同年12月青礁慈济宫执事人员6人等,皆受邀参加台湾联谊会会员大会,并参访全台宫庙。

2000年以来,两岸保生大帝信俗交流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在这一时期,福建省举办了许多大型的宗教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台湾信众参与,逐渐成为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重要平台。如1991年东山县政府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2007年升格为漳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旅游商共同主办,迄今已举办22届,为大陆历时最久的涉台文化节庆活动,也被列为全国重点对台交流项目。保生大帝的宗教节庆虽起步较晚,但活动规模及参与人数却不逊于前者,对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发展,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06年4月,厦门市海沧区委、区政府在青礁慈济宫举办首次“保生慈济文化节”,内容包括保生颂典、艺术献演、文化节书画展、景区建设项目奠基、保生慈济堂揭牌及海峡两岸吴真人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参与此次文化节的有来自台湾、东南亚各国及大陆各地宫庙代表、专家学者,共计2000多人。迄今,这项节庆活动共举办四届,规模逐年扩大,参与的宫庙多达300多座,参与的信众大幅增长至6000余人。2008年11月,中共龙海市委、市政府也在白礁慈济宫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台湾及金门共有27个宫庙及信众200多人组团参加。此次活动内容包括有芗剧 “大道真人”首演、开幕式、祭典仪式、《龙海芗剧丛书》首发式、海峡两岸保生大帝学术研讨会等,开幕式有来自台湾及大陆各地信众近千人参加,场面虽不及青礁的盛大,但仍不失庄严隆重。

2010年起,白礁、青礁慈济宫与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取得共识,将“保生文化节”扩大为两岸轮流举办,首届即由台北大龙峒保安宫主办。4月25日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起驾,随侍的有37间宫庙代表及政府官员200多人,从厦门搭机直飞台北。4月26日举行开锣仪式,4月27日两岸保生大帝宫庙参加台北的绕境活动。4月28日为保生大帝圣诞,在保安宫举行三献礼祝寿后,青礁祖宫保生大帝圣驾展开为期8天的全台巡礼,分别参访芦洲保和宫、台中元保宫等8座宫庙,受到台湾各地信众的热烈欢迎。

(三)关帝信俗交流

两岸关帝信俗交流同样也是始于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之后。最早到闽南祖庙进香的是高雄文衡殿。1988年8月,文衡殿信众10人到东山关帝庙朝拜进香,并赠送“追源谒祖”匾额。此后,台湾关帝信众赴大陆谒祖进香的络绎不绝。据统计,从1988年至2000年,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宜兰、桃园、屏东、花莲、台东、基隆、澎湖等20多个县、市200多座关帝庙先后组团到东山关帝庙进香谒祖。1990年,泉州通淮关岳庙修建工程落成后,台湾关帝庙也开始陆续到这里进香谒祖。如1990年4月,台湾云林县四湖乡保长湖保安宫一行18人前来认祖参拜,11月,台中圣寿宫进香团28人也前来进香。漳州古武庙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依原貌重建后,也迎来了台湾信众进香谒祖的热潮。据古武庙管委会的统计,2010年前11个月,古武庙就接待了台湾进香团队22批1043人次。

上述两岸关帝信俗交流仅是一种单向往来,缺乏双向互动,制约了两岸关帝信俗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90年代以后,随着两岸民间往来的活跃,两岸关帝信俗文化交流终于突破了单向往来的局限,实现了双向互动。如1995年1月,受基隆方面邀请,东山关帝金身于东山码头乘坐台湾“源丰”号渔船,直航基隆港。关帝金身先参加基隆普化警善堂主办的“七朝清醮道教大典”,随后巡游基隆、宜兰、台中、高雄、台南、桃园和澎湖等地。此次巡游是改革开放后大陆祖庙全身首次巡游台湾,引起台湾轰动,数十万台湾信众争相膜拜,原定一个月的巡游期限一再拖延,直到7月20日,才在台湾信众的护送下,从基隆返回东山。1997年1月,东山关帝庙组团赴台参加宜兰礁溪协天庙的庆典活动,并拜访了台中圣寿宫、台中清水帝君会、高雄关帝庙、高雄文衡殿、台南关帝庙和台湾东山同乡会等宫庙和组织。2005年11月,在“漳州武庙宗教交流团”一行6人的护送下,漳州古武庙关帝神像及关帝大刀应邀赴台湾巡游。古武庙神像和关刀在台湾巡游半年之久,“从台北首站沿100多座庙宇到金门终点,所到之处,万人空巷。”2008年5月,为促进泉台两地民间信俗交流,泉州通淮关岳庙组团到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活动。10天里,通淮关岳庙考察团一行参访了台南延平郡王祠、台南大天后宫、台湾祀典武庙、开基武庙、礁溪协天庙等十几所宫庙,并与宫庙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2009年,应台湾关圣帝君弘道协会及东照山关帝庙邀请,通淮关岳庙、漳州古武庙、东山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当阳关帝庙、洛阳关林关帝庙组团并携带神像赴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访问。上述六大祖庙代表团参加了东照山关帝庙举办的“联合祭祀大典”和“初相逢在台湾,再相逢帝君缘”座谈会。会后,六大祖庙代表团还参访了高雄文衡殿、台南关帝庙等20多座宫庙。

随着两岸关帝信俗交流的开展,两岸相继举办了大型关帝文化节活动,把两岸关帝信俗交流不断推向深入。如自1991年起,东山县依托东山关帝庙,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圣诞,举办关帝文化节,迄今,已连续举办了22届。每届关帝文化节,东山县都邀请两岸众多关帝庙代表参加。2009年10月到11月,高雄东照山关帝庙主办两岸关公文化节活动,邀请大陆东山关帝庙、漳州古武庙,泉州通淮关岳庙等大陆六大祖庙赴台参加。2010年6月,泉州通淮关岳庙也主办了“泉州首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参加此次文化节的台湾关帝庙多达39座,号称百家关帝庙,随行信众1800多人。同年6月,为纪念关帝诞辰1850周年,漳州古武庙也联合弘道协会,举办了海峡两岸“关公文化节”,弘道协会总会长郭有智组织台湾40多座宫庙信众700多人,分5批到漳州古武庙进香朝拜。

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两岸关帝信俗交流往往还向政治、经济诸领域拓展。如2008年5月在台海局势因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而出现积极变化之际,通淮关岳庙组团赴台交流访问,参访团一行6人,除了关岳庙执事人员外,还包括泉州民宗局、鲤城区民宗局、区委统战部、区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领导。参访团抵达台湾后,首站赴台南大天后宫,参加该宫为马英九举办的还愿法会。马英九亲切接见了泉州参访团并合影留念。吴金炎董事长还代表泉州通淮关岳庙向马英九赠送关帝神像。此行中,参访团还拜访了国民党台南主委郑庆珍和屏东市市长叶寿山。除向政治领域拓展外,两岸的关帝信俗交流也开始向经济领域拓展。东山县举办的东山关帝文化节就带有明显的招商引资目的。例如,2002年第16届关帝文化节上,东山县与来自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厦门、浙江、江苏、深圳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现场签约的合同项目16个,总投资3233万美元和2.405亿元人民币,项目涉及旅游开发、水产品加工、服装生产、体育用品、生物科技等。2007年以后,东山关帝文化节招商引资的目的更为突出,从2007年开始,关帝文化节开始和漳州市旅游节及闽台水产品博览会联合举办,成为全国重点对台经济、文化交流项目。

(四)开漳圣王信俗交流

开漳圣王信俗交流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12月,漳州举办建州1300周年庆典,并召开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峡两岸研究陈元光的专家学者聚集漳州,共同探讨陈元光开漳的丰功伟绩,这是两岸学者研究陈元光的良好开端。受此影响,两岸开漳圣王信俗交流随之而起。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台湾同胞到漳州各地威惠庙谒祖进香的信众越来越多,规模和影响比较大的云霄威惠祖庙、漳浦威惠庙、檀林威惠庙、官园威惠庙等平均每年都接待来自台湾的“开漳圣王”庙进香团二、三千人次,至今已接待台湾信众数万人次,其中以云霄为最多。近10年来,又接待台湾进香团数十次,如2001年4月,台湾区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在会长林茂荣先生的带领下,组织由各庙理事长参加的进香谒祖团一行164人,到云霄祖庙进香,赠题镌“威镇闽台”匾额,并到芗城区浦南镇梧浦村祭祖。2005年5月,以金门县前县长陈水在为团长的金门陈氏宗亲一行250多人来漳祭拜开漳圣王陵墓和祠庙,分别赠送陵园和檀林威惠庙题镌“源

远流长”的匾额,并表示要将祭拜全过程的录像送给台湾陈氏宗亲会和陈水扁。

在大量台胞来漳州进香朝拜的同时,恭请开漳圣王及其祖母魏妈的金身到台湾巡安交流的活动也日益增多。如云霄威惠庙的“开漳圣王”神像就分别于1997年1月、2001年2月、2004年7月前后三次被台湾信众恭请入岛巡安。每次都受到台湾信众极其隆重的迎接和欢送,尤其在中南部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2006年3月,檀林威惠庙的“开漳圣王”神像、官园威惠庙的两尊魏妈金身同时应高雄道教协会之邀,入岛巡安,一尊魏妈金身定居于高雄左营区慈安宫,另一尊魏妈金身和圣王神像进行历时两个月的环台巡视,在台期间,走访了台湾80多座圣王庙宇,受到了当地信众隆重接待和热烈膜拜。

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的成立及其活动是新时期两岸开漳圣王信俗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表现。2006年10月21日,首届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在新加坡保赤宫召开。来自台湾88家宫庙主委、委员120多人和漳州29间宫庙主委、委员140多人,以及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柬埔寨、香港、河南固始等地信众共600多人齐聚狮城,共拜开漳圣王。联谊会期间,还举行了开漳圣王文化学术研讨会。2008年5月25日,第二届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在台湾宜兰县举行,来自漳州、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近百家开漳圣王宫庙14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顶礼膜拜开漳圣王,并举行座谈交流会。2010年6月8日,第三届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在漳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及海外的陈元光及其部属后裔、开漳圣王宫庙代表、专家学者共600多人聚集芗城,研讨、弘扬开漳圣王文化。2012年6月29日,第四届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在马来西亚槟城隆重举行,本届联谊会与前三届相比,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海内外嘉宾出席人数大大超过往届。上述四届联谊会的举办,不仅深化了两岸开漳圣王信俗文化交流,而且大大拓展了交流的范围,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两岸开漳圣王信俗文化的影响力。

二、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趋势与特点

综观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基本轨迹,呈现出若干明显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主要有:

1.发展趋势由单向交流转为双向互动。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大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大陆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民间信俗的交流价值还未被充分认识,不少地方领导干部视民间信俗为封建迷信,民间信仰活动缺乏有力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加上台湾当局诸多政策限制,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大多表现为台湾信众到大陆谒祖进香的单向交流。这种有来无往的单向交流严重限制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也使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重要价值难于发挥,显然是一种不顺畅、不稳固、不正常的交流活动。9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台湾局势的发展变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内外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于是两岸民间信俗交流开始朝着双向互动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妈祖信俗、关帝信俗,还是保生大帝信俗、开漳圣王信俗,其双向互动的交流趋势不断得到强化,形成了一种有来有往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强关系”,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民间交流中出现的一个可喜成果,也是维系两岸民众感情的强大文化纽带,弥足珍贵。

2.交流规模扩大化。进入21世纪,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特别是台湾参与交流的民众和宫庙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基层信众大量增加,许多不太著名的宫庙也积极参与,形成了热络的形势。有的宫庙多次组团前来,如2012年5月,台湾彰化福海宫等11家妈祖宫庙及恭请23尊妈祖神像组成的联合进香团,共计500余人到莆田湄洲谒祖进香,这是他们第三次组织的进香团,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还有的宫庙首次将台湾神尊携来福建,护送队伍十分庞大,如2012年6月29日,泉州通淮关岳庙隆重举行纪念关帝1852周年诞辰祭祀大典和台湾及海外关帝宫庙祭拜仪式,台湾有100多家关帝庙堂、1200多位信众到泉州谒祖进香,这是400年来台湾关帝庙神尊首次来到福建,也是台湾历史上关帝信众到大陆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

3.交流内容多元化。近年来,随着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常态化、规模化,交流内容不断有所拓展和创新,开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厦漳泉三市近几年连续举办以各种民间信仰为主题的文化节,成功搭建起了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平台,如东山关帝文化节,厦门、漳州保生慈济文化节,云霄开漳圣王文化节,平和三平祖师文化节等。其中东山关帝文化节和云霄开漳圣王文化节作为“海峡论坛”的组成部分和配套活动,注重向台湾基层尤其是中南部基层延伸,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和支持。有的大型文化节,除了祭典进香外,还安排了许多活动,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如2007年第16届东山关帝文化节期间,举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论坛、“史前闽台文化关系”展览、风光摄影展、帆船帆板表演、拉山网表演、社戏汇演、海峡两岸书画展、民俗文化踩街、沙滩大型焰火晚会及歌舞表演、“闽南走透透——走进东山”大型综艺广场演出等。两岸信众在共同参加论坛、展览、演出等文化节目时,通过交流意见,交换看法,使两岸文化得以互通有无,共促发展。又如,2011年第20届东山关帝文化节,还特意安排了东山籍台胞“第二、三代子女”150多人的寻根谒祖活动,包括恳亲座谈会、沙滩嘉年华联欢晚会、学习贝雕制作、金钱肉加工、唱歌册、铁技木偶表演等。这样,文化节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平台,这对于增进两岸青年的理解、合作、友谊与共识,其意义不言自明。

4.交流活动迈向学术化。近年来,随着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深入开展,学术化、专业化趋向越来越明显。迄今,福建省已相继成立了闽台交流协会、民俗学会、妈祖研究会、吴真人研究会、开漳历史研究会、闽南文化研究会、林语堂研究会等学术团体,这些学术团体以及一些科研单位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和组织了一系列闽南民间信俗、闽南文化学术交流项目和海峡两岸专题性历史文化研讨活动。如举办闽南文化论坛、海峡文化论坛、闽台史前文化交流、闽台民俗研讨会、“五缘”文化与祖国统一、开漳圣王文化学术研讨会、民间信仰与当代社会价值等专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吸引了海峡两岸众多专家学者及相关宫庙代表的积极参与。这些研讨会对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源流、宗教文化、宗族文化与社会变迁、历史名人等课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讨,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和论文集,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闽台两地学术研讨内容不断得到深化,学术水准也不断提高。福建省诸多研究闽南民间信俗的专家、学者,也以民间身份赴台交流,高端人才逐渐融入、参与,提升了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层次,深化了两岸文化交流。

(二)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逐渐走上正常化的发展道路,交流呈双向互动、规模化、多元化、学术化等趋势,其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人民福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正日益发挥出来。但也应看到,目前在交流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表现有二:一是对民间信俗交流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将对台工作看成只是涉台工作部门的职责,对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工作多局限于接待台湾民众和团体来访,有个案处理、被动应付之虞。二是对开展民间信俗交流活动存在禁忌。迄今仍有人把民间信仰及民俗活动看成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有些地方领导和部门对民间信俗在两岸交流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因此,对开展两岸民间信俗交流活动持不关心、不支持、不参与的态度,有的甚至还进行限制和干涉。

2.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措施不配套,管理难度大。首先,民间信仰及其活动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理念的进步和宗教政策的调整落实,不仅五大宗教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各地民间信仰也在积极恢复和重建。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部正式颁行的法律赋予民间信仰以合法身份,民间信仰及其活动还处于尴尬的边缘化状态。由于民间信仰宫庙没有合法的身份,对它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又无庙宇具体的政策规定,因此民间宫庙权益得不到保证,也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出问题,往往难于解决。如城乡规划建设中涉及到宫庙拆迁问题,如何处置,政策、法规无明确规定,致使这一问题难于得到妥善处理。有的拆迁单位为了减少麻烦,用住宅房补偿,信众就把原宫庙的神像移放到居民楼中,设坛朝拜,焚香燃烛,成为安全隐患。举行神诞等活动时,锣鼓歌戏,日夜喧闹,周边居民苦不堪言。此类失序状况,造成了群众纠纷,既影响社会安定,也不利于对台交流。其次,民间信仰虽然与宗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制度化宗教还存在较大的区别,而其场所人员众多,宗教部门不便直接进行管理也难于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当前对民间信仰的管理较为混乱,管理部门既有民宗局、统战部、文化部门、精神文明办,也有文物、园林、旅游等部门,管理手段和方式有很大差别。同时,各个部门之间从各自业务范围和利弊考虑出发,在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还存在一些分歧,关系难以理顺。再次,大陆民众赴台交流手续繁琐。当前,两岸民间信俗交流活动明显失衡,台湾到大陆参访、交流的民间团体和人员数量远远超过大陆居民赴台数量。其原因除了台湾当局的政策障碍外,与我们对赴台团体和人员在资格审查和审批手续上过于繁琐也有一定关系。大陆有关人士和学术团体赴台交流,在审批上需要省级、甚至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并要提供大量的证明材料,审批环节很多。第四,对台民间交流缺乏经费上的支持,资金严重不足,许多宫庙或单位团体常常因此犯难。有的交流项目或能勉强筹措成行,也有许多项目因缺乏经费而中途搁浅,这也是造成两岸民间信俗交流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3.民间信俗交流中“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一是缺乏系统性。个别地方党委、政府没有真正把促进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纳入工作计划,更没有提出具体的交流目标及指导思想。许多部门在制订工作计划时很少提到对台交流,即使有提及也往往没有具体计划和安排,只是被动地接待和等待台湾方面的邀请,没有把对台交流纳入工作考核范围。二是缺少协作意识。许多团体单位在开展对台交流工作中横向联系较少,各部门各团体往往各行其是,相互保密,相互之间互动与合作不够,缺乏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三是缺乏长远安排。许多部门社团在进行对台交流时,多限于当前,在交流上缺乏长期性的规划和思考,在改变台胞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树立反独促统立场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四是缺乏深入研究。对交流的目的、方式途径、活动平台及两岸关系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研究不够深入。

4.缺乏有效的统筹协作机制和创新机制,使交流效率受到很大限制。首先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统筹协作机制。迄今,闽南厦、漳、泉三市仍没有专门的对台民间信俗交流的统筹协调机构,也没有专项的交流基金会,导致对台交流缺乏连续性和长效机制,交流缺乏总体思路和长远规划,出现急功近利,为交流而交流的现象。许多交流项目缺乏内涵和深度,加上资金短缺、规模不大、层次不高,达不到相应的交流效果。其次,缺乏科学的整合创新机制。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思路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基本上是分散交流,各类民间信俗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整体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厦漳泉三市原本同属闽南文化区域,但往往立足本位,三点一线不成面,而且闽台历史名人籍贯之争,庙宇、祖宫“第一”之争等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对台交流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对策

针对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深化交流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努力拓宽交流渠道

1.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开展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重要性,把进一步拓展、深化闽南民间信俗交流做为全面推进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两岸官方尤其是高层交流还不畅通的今天,包括民间信俗交流在内的民间往来,已成为两岸交流融合的最重要通道和最主要桥梁。民间往来以其广泛性、直接性、灵活性、亲密性使两岸民众越走越近,心越贴越紧,同时,它还可以使两岸官方尚不为却必须为之的事情得以办到和解决。

2.要解放思想,大胆先行先试。深化闽南民间信俗交流,最关键是要破解思想僵化、观念保守的难关,破除过去对民间信仰管理工作因其复杂性、敏感性而“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思维定势。要先行先试,就要敢于开明思想、开放思路,凡是有助于增进两岸民间信仰宫庙情谊的事,有助于深化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事,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大胆探索,勇于推进,率先实施。要以民间信仰为纽带,以相关宫庙和文化学术机构为主体,以互动往来为基础,寻找双方合适的契合点,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成效,开辟新形势下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新的领域。

3.拓宽渠道、凸显实效。要以“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为契机,力争在深化、拓展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渠道上不断有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要注意培养和教育民间宗教界相关人士,使之在配合政府部门依法管理民间宗教信仰事务的前提下,积极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对台民间信俗交流,推动两岸信众在相互了解、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消除误解,增进和解,努力强化两岸民众在信仰和文化上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文化认同意识和向心力,努力拓宽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民间信俗交流。

(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民间信仰的法律地位,破解交流瓶颈

1.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给民间信仰合理合法的生存空间。加强民间信仰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对台交流,发挥其积极作用,已成为政界、学界、民间信仰界的共识。对民间信仰的规范化管理,本质是依法管理。目前我国关于民间信仰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规范性文件,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具体条文精神上都存在着诸多的不一致。因此,应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民间信仰管理政策、法规,明确民间信仰场所的法律地位和各级部门的管理权限及职责,为加强民间信仰活动管理提供政策和法规依据,为基层行政提供保障。为此,我们建议,在《宗教事务条例》基础上,制定包含民间信仰管理问题在内的全国性的宗教和信仰基本法。同时尽快探索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让民间信仰走出灰色地带,与现行五大宗教享有同等权利和职责。实际上,已有学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萧放认为“对于当代社会民间信仰的重建在总体上要给予积极扶持的态度,以实现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和谐社会目标”。林国平教授也指出,“充分尊重中国宗教信仰的特色,从法律的层面给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既是广大信众的迫切要求,也符合中国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除了在政策法律上给予民间信仰充分生存、发展的空间外,学界也要加强对民间信仰管理的研究。只有政府部门与学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各种现有研究成果和资源加以有效整合,才能在民间信仰及其实际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为政府部门有效、科学、合理地引导、管理民间信仰提供有益的参考。

2.制定相关涉台政策法规,创造深化交流的良好法律环境。一是建议在遵循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坚持国家利益和祖国统一政策的原则下,由福建省人大先行制定《关于加强涉台民商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严格界定一些专门法律的适用界限(条件),增加有管辖权法院,提高裁判公信力,解决对台送达问题;加强各级检察机关与相关台胞投诉协调机构的工作联系,共同开展涉台法律问题的调研,积极协调、处理涉台法律纠纷,切实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努力消除台湾民众对大陆法律政策的疑虑和误解。二是建议制定《台湾民众在福建定居所应享受的待遇和权利》,让这些台湾同胞拥有大陆身份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参加公务员考试,可担任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职务等,为台湾民众提供一个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真正融入大陆这个社会,这对于推动他们积极从事两岸民间交流,发挥其联络和争取相关资源的作用是有意义的。三是建议制定《各级部门及有关团体设立与完善对台工作机构若干规定》,通过该规定,使福建省尤其是闽南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及有关团体拥有专门的对台交流工作机构,有专人专职开展对台交流活动等。

3.进一步理顺关系,改进审批手续,提高对台交流效率。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理念,切实为两岸民间信俗交流服务。各有关政府部门要理顺关系,尽量简化各种审批手续,努力做到既方便相关当事人,又节约行政成本,既提高行政效率,又促进两岸交流。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便民、服务、高效”的原则,能办理的从速办理,能不拖延的决不拖延。尤其在对台有着丰富资源优势和特殊渊源关系的民间信仰领域更应该争取得到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彰显对台民间信俗交流的作用和效应,努力开辟一条民间宗教信仰界人士往来闽台两地的快速通道,为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

此外,还可考虑设立福建省民间对台交流特批办事处,为我省各界人士赴台开展闽南民间信俗交流提供一条高效便利的通道。除了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大的政府团组由国台办审批外,其他各种有关民间交流的项目与人员,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由国台办授权特批办进行审批。同时,要充分发挥大陆对台自由行政策在两岸民间信俗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当前,闽南厦、漳、泉三市中,厦、泉已列为对台自由行城市,漳州尚未列入,这与漳州具有对台交流区位与文化资源优势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漳州各相关政府部门要攻坚克难,做好疏通工作,创造条件,争取漳州尽早进入对台自由行城市之列,从而使闽南对台交流的整体优势得以发挥。

(三)明确主体,创新对台交流工作机制,开创闽南民间信俗交流新局面

1.建立闽南民间信俗对台交流促进中心,以此来集中和整合分散的民间信俗对台交流力量。通过建立这种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闽台两地民间往来,特别是要策划、组织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两岸民间信俗交流双向互动的项目,使这些项目起到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作用。

2.推动建立闽南民间信仰协会,统一协调对台交流工作。近年来,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有很大的发展,作用也日益突出。但是,许多交流项目仍然存在着层次低、形式单调、内涵单薄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宫庙的负责人文化水平不高,政治观念不强。因此,整合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各县市的民间信仰团体力量势在必行。以漳州为例,据统计,漳州市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4245座(不含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其中较具规模的2405座(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民间信仰神祇有500多种。2007年漳州市民宗局根据“把握政策,尊重信仰,加强管理,引导适应”的原则,以诏安、云霄两县为试点,分别成立了民间信仰协会,经数年实践,证明这种整合是有效、可行的。因此,我们建议在厦、漳、泉三市,建立统一的闽南民间信仰协会,这个协会可以发挥如下作用:一是指导督促场所,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二是引导协调场所、信众,创建和谐社会;三是发挥民间优势,促进对台交流。

3.创立闽南促进民间对台交流专项基金会。以政府适当投入来推动和引导引社会参与对台交流资金的筹集,尤其要重视发挥民间企业和台资企业在资金筹集方面的灵活性与积极性。该基金会的资金使用是以项目来获取其资金,重点用来扶持一些重要的对台民间信俗交流项目,做到专款专用。也可考虑支助一些与民间信俗交流有关的专题性学术研讨会或相关资料搜集与课题研究,从学术角度促进对台交流的深入开展。

(四)全力打造闽南民间信俗文化品牌,促进两岸产业、文化旅游的发展

闽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信俗文化资源,对台民间交流优势十分明显,各地要通过打造各自的文化品牌,增强对台交流吸引力,提升对台交流水平。如漳州要打造开漳圣王文化品牌。开漳圣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大体包含开漳治漳文化、民间信仰文化、寻根文化三个部分,是漳州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和根基,也是维系两岸漳籍同胞感情的重要纽带。据此,可考虑以“开漳圣王”文化为主导,建立若干对台交流重点基地,推进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发展。又如厦门则可考虑打造保生慈济信仰文化品牌,实际上厦门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1月,“保生大帝信俗”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厦门通过举办“海峡旅游论坛”、“保生大帝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为两岸信众搭建交流推广平台。尤其是2009年,“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从厦门海沧走向海峡两岸,从区级性的对台交流活动升格为区域性的对台交流平台,由此促进了两岸保生慈济信仰文化旅游的发展。此外,保生大帝信仰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也可对其进行产业开发。保生大帝作为一名医神,其信仰文化区别于妈祖、开漳圣王等信仰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的诊病济世内涵。有着海峡两岸广泛信众基础的吴真人本草医药,完全可以作为保健、医疗资源加以大力开发。因此,我们建议成立专门的吴夲本草学术研究会,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深入挖掘保生医药文化资源,在时机成熟时,还可以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开设慈济医疗保健院,使慈济宫成为华夏传统医药博物景区。在影视产业方面,也可借助当前正在筹划制作的“保生大帝”动漫,完善保生信仰文化产业链。只有将民间信仰文化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开发运作,才能使保生大帝等民间信俗文化开发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才能促进两岸信俗文化交流的深化。

(五)加强对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的学术研究,定期举办高层次、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

1.闽南民间信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又是维系两岸民众情感的文化纽带,在对台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界要加强对它的学术研究,通过研究,使人们对闽南民间信俗的形成、演变发展、主要内涵、特征、向海外播迁、现代价值以及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问题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从而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自觉、更主动地推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为了推进学界对闽南民间信俗的学术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议省社科规划办加强对相关课题的立项工作,主动与相关研究机构联系,策划立项一批有特色、前期成果较好的重点、重大项目,以项目形式带动学术研究的开展;二是各相关学术团体、研究机构,要把闽南民间信俗的研究纳入中长期规划,落实年度计划,并在经费安排上给予支持;三是尽快成立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研究会,整合相关力量,推进学术研究。当前,厦、漳、泉分别成立有专题性的民间信俗文化研究会,如厦门的吴真人研究会、漳州的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泉州的宗教学会,这些研究会成立后,做了不少工作,也举办过若干学术研讨会,但力量分散,各自为政,总体上看,学术成果不多,水平不高。因此,有必要加以整合,成立统一的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研究会,整合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术研究,把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研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从而为两岸民间信俗文化交流提供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四是创办专业学术刊物,团结和联系有志于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研究的学术力量,使之成为两岸学界和广大信众了解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的一个窗口。

2.定期举办高层次、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当前,厦、漳、泉三市相关部门及学术团体已举办过不少专题性的学术研讨会,一些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也附带举办相关研讨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出版了相关会议论文集,今后这类研讨会还可以继续举行。但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升学术研讨会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我们建议由厦漳泉三市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由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研究会牵头,联合两岸专家、学者及各有关宫庙代表、信众代表,定期召开大型学术研讨会,开会地点由厦漳泉三市轮值,也可选择在台湾举行,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沟通感情,交流看法,增进共识,推进两岸民间信俗交流的深入开展。

3.重视相关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工作。为了使学界的研究成果及时为社会大众所了解,要重视相关成果的宣传推介工作。一是把相关成果融入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开设通识课、专业选修课等形式,使学生系统了解闽南民间信俗文化,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二是通过各市社科联等相关单位,设立闽南民间信俗专题讲座,向社会各界开放,通过这种形式,使社会各界有机会了解和认识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三是举办专题培训班,由相关高校牵头,联合各市台办、文化局、文明办、教育局等单位,举办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专题培训班,通过培训,使他们较系统地掌握对台民间信俗文化交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提高对台交流的自觉性和工作效率;四是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力量编印统一的闽南民间信俗宣传手册,并制作相应的影视资料片,让民众了解和认识闽南民间信俗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推动上述资料入岛进庙,使台湾民众也能分享大陆对闽南民间信俗的另一种体验与解读,并在分享与交流中,增强对闽南民间信俗的归属感与认同意识。五是在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融入闽南民间信俗文化元素,让中小学生从小培养起对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的特殊感情,也教育他们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两岸闽南民间信俗文化交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注释:

[1]孙炜:《试论民间信俗的社会价值及资源开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王苧萱:《“回娘家”:台湾——湄洲妈祖文化交流浅析》,《消费导刊》,2009年第23期。

[3][4][5][6]谢贵文:《海峡两岸保生大帝信仰的交流与发展》,载《闽南文化新探》,鹭江出版社 2012 年版。

[7]漳州市道教协会、漳州古武庙管委会:《加快漳州武庙规模建设,促进漳台宗教文化交流》,漳州古武庙内部文献,2010年。

[8]林晓文:《浅谈闽南民间关帝文化现状及其现实意义》,《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9][10][11][13]范正义、郭阿娥:《海峡两岸关帝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 年第 5 期。

[12]何绵山:《近几年闽台信俗文化交流探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4][15][16][19]俞黎媛:《加强民间宗教信仰管理,促进宗教文化生态平衡》,《世界宗教研究》,2012 年第 2 期。

[17]萧放:《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重建》,《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5期。

[18]林国平:《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中国社会——以福建为研究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4期。

[20]杨行健:《弘扬两岸民俗文化,深化厦台节庆交流》,《区域经济》2011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宫庙信众妈祖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淮安的惠济祠与妈祖文化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