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校图书馆参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2013-11-14孔繁秀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

新世纪图书馆 2013年8期
关键词:藏族文献文化遗产

冯 云 孔繁秀(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

杨玉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宁沛林(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个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其最大特点。

随着非遗保护的紧迫性,我国已将非遗保护议程正式提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繁荣少数民族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2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西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藏戏、藏纸、唐卡绘画、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卡垫藏毯制造等,都承载着藏族人民延续千年的文明和智慧。在中央政府的协助和支持下,西藏自治区一直把保护“非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改革开放时期,在国家的引导和支持下,西藏人民政府和藏族群众就开始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全区建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小组,对蕴藏在民间的大量口传文学、故事、诗歌、民谣以及各类表演艺术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使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2006年西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2011年成立了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保护机构——“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十二五”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财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向西藏倾斜,西藏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已基本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藏医药、藏纸、唐卡、拉萨囊玛等7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格萨尔说唱艺人次仁占堆、藏族唐卡画师丹巴绕旦等53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2项代表作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西藏高校图书馆参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3.1 时代赋予西藏高校图书馆的职责

虽然西藏自治区的非遗保护已经卓有成效,但是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遗产仍然面临着传承危机。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洗礼,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西藏自治区一些农牧区、历史乡镇、寺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展示场所以及一大批实物资料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藏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的价值观逐渐被改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找不到传承人而难以为继,一些依赖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濒临灭绝。例如,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最高成就的藏族史诗《格萨尔》,随着民间说唱老艺人的相继辞世,操持母语者数量下降,其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再如,作为藏族文化瑰宝的藏戏,是一种表演与唱腔相结合的艺术,要求演员必须有高度的舞蹈表演和演唱技巧,以及积累多年丰富的表演经验,但是眼下,藏戏老艺人的逐渐老去,青年演员又大量流失,藏戏处于日渐萎缩的境地。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藏族文化集散地的西藏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将非遗的保护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积极参与到保护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在西藏非遗保护文化工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3.2 民族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体现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其基本职能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扩展和不断深化。从古代图书馆到近代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图书馆职能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将现代图书馆的职能归纳为四种,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其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作为图书馆的首要的和最原始的社会职能,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是维持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民族高校图书馆若不重视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的保存、弘扬和传播,那么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将是残缺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图书馆最重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珍藏的文化典籍,更在于这些文献所呈现出来的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经过,以及从古至今文化发展的脉络。可以说,图书馆对于人类历史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保存与传承作用。然而,图书馆一直以来都似乎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典籍等固态文化的保护,而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文化缺乏保护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如此下去,甚至有可能出现因为缺乏延续和传承使得人类社会文化持续记忆出现断截的现象。因此,图书馆只有正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对非文字的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样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才是完整的。西藏高校图书馆对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延续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脉络,保障其生命活力,进而达到维持和延续族群记忆、巩固和增强族群文化认同的目的。

3.3 西藏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图书馆事业在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在不断发展中具有吐故纳新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通过新旧替换而得到不断进化。图书馆的服务宗旨不是自我封闭去孤立追求的,而是应把当地图书馆发展问题置于当今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中,与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趋势相联系。审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藏书楼到实体图书馆再到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每一次的转型都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不断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满足读者需求,这也是图书馆服务内涵不断丰富的重要原因所在。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势所需下,西藏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自觉实际上是行动上的一种责任担当,体现在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积极参与,对发展藏族民间文化的推动以及对文化进步的引领。这种责任担当,应该是一种永续传承藏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藏族文化软实力、维护藏族文化安全的责任担当。

同时,西藏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也应有相当的文化自信,体现出对藏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西藏高校图书馆对藏族传统文化、藏族民间文化理性审视,积极参与到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藏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西藏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自信体现于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形成藏族特色、藏族风格、藏族气派,具备藏族文化特有的品格和气质。

4 西藏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人民的活态文化,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高原生态环境相依存。西藏高校图书馆在保护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保护行动积极的配合者、传播者、公众意识导向者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者。笔者认为,西藏自治区高校图书馆参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4.1 积极参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西藏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方面,西藏高校图书馆中保存有藏族特色的文献资料,占有大量对民族学、民俗学、藏学研究的一手材料,有的还建有供藏学研究的特色数据库,可以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提供文献信息保障。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专门设立了藏学情报资料中心,收藏有《中国西藏及甘青滇藏区方志汇编》、《民国藏事史料汇编》等大型藏学文献,为民族学和藏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西藏高校图书馆负责地方文献整理和特色馆藏建设的馆员,长期的工作实践使得他们逐渐熟知藏族民俗历史、民间文化,可以为藏族非遗普查提供建议。西藏高校图书馆可组织相关馆员从馆藏地方志、地方史、文史资料等文献中对地方文献进行发掘、整理,也可派出相关人员参加地方组织的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献计献策。

4.2 构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存与服务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指记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所有载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别、申报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资料;(2)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后产生的文献,即运用文字、摄影、录音、录像等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内容物化成不同载体的书刊资料(文字的原始记及印刷件)、视听资源(含解说的录像带、相片、录音带)等;(3)地方文献及相关文献中记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料;(4)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论著及文艺作品。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保存体系的建设,也就是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载体化),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收集、整理、合理布局并建立特色文献体系的过程。西藏自治区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收集和保存策略,如可以对现有馆藏中关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进行发掘,重新整理并保存,通过实地考察、个别访问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藏族民俗、民风方面的文献,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整合网络上有关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信息资源,制作成专题数据库,形成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体系,并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展示与利用等服务。此外,还应积极加强同其他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共享空间,通过建立馆际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机制,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并起到更广范围传播和继承的作用。

4.3 组织开展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尽管图书馆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机构,但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无所作为,只要重视参与和合作并采取得力措施,图书馆依然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出贡献。西藏高校图书中有着大批对地方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和专业人员,他们在对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藏族特色馆藏的收集和整理中,在长期对这些民族文献的耳濡目染中,也逐渐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独特的见解,有能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西藏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馆藏特色优势,密切结合我国及地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需要,确定研究主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研究活动,为整个研究过程提供有关非遗文献信息挖掘、整理、咨询等服务,并为非遗研究课题的申报提供有效帮助;此外,还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掘自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人力资源,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这样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保护寻找途径和方法,又能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4.4 加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

在推进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西藏高校图书馆应注重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首先,可以通过开展藏族非物质文化走进校园的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例如,西藏大学将“堆谐”等传统民居舞蹈引入到校园中,在发掘和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其次,邀请传承人或团体进行校园传习活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受力面,对有兴趣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进行口传心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再次,还可利用节假日活动、展览、论坛、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宣传,加深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有助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广大青年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关注程度和保护意识,形成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4.5 加快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

在信息化的时代,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出其鲜活的生命力。高校图书馆拥有现代化的设备、较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专业人员,成为参与非遗数字化建设的优势条件。近几年来,西藏高校的藏文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为藏族非遗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如:西藏大学的藏文信息化研究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主要承担的《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已经通过了国际标准,成为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有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的文字,“藏族唐卡勉唐派”、“藏族唐卡钦泽派”和“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藏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条件,借用数字技术将“活态”文化以最为保真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非遗数据库。西藏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藏族非遗数字化过程中需注意的是,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过程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单靠某一方的数字化技术是很难完成的,而且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之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方面容易出现资源分散、数据异构、重复加工等问题,难以形成面向公众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集成服务机制。所以,图书馆要加强同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非遗数字化资源保障体系。例如,从2009年起,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以虞山派古琴艺术为突破口,与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和虞山派古琴艺术馆开展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通过自建数据库传承与保护地方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目前西藏自治区已经基本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对普查结果全面调查发掘的基础上,西藏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参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按照标准的数字化处理流程进行加工、整理、分类编码,按照系统化的分类形成专题数据库,并在知识产权的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传播与共享。

5 结语

西藏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研究只有根植于藏族文化深厚土壤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活力。西藏自治区高校图书馆参与藏族非物质文化保护,进行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收集、开发和利用,对于抢救和保存藏族传统文化、建立更为完善的民族特色文献体系,更好地服务藏区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开展民族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共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 周和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中国文化报,2012-06-22(7).

2 吕鸿.基于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3):127~129

3 王友富,李旭.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重庆三峡学报,2011(1):33

4 索文清.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A]//西藏民族学院.藏族历史与文化论文集[C]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171

5 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2

6 刘沫.试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2~24

7 谭寅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3):13~17

8 彭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8):98~100

9 佘志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0):80~82

10 金文坚.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7):90~92

11 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6):30~33

12 常熟理工图书馆研究非遗数字化 古琴艺术建数据库[N].常熟日报,2011-06-03(2)

猜你喜欢

藏族文献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The Light Inside
Task 3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ough Nut to Crack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