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2012年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分析

2013-11-13李建伟尚露露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网民

李建伟,尚露露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作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河南省拥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悠久的历史也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这块古老的土地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势头,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在价值观冲突明显的社会转型期,河南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公共管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矛盾凸显,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增大,生态环境恶化,有些官员腐败和基层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受到公众的广泛质疑和不满,各种重大突发事件频频出现。了解突发事件出现的原因及其传播渠道和产生的影响,对稳定社会、安抚民心、规范政府建设和谐中原具有重大意义。

一、河南省2012年重大突发事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具有难以捕捉和稍纵即逝的特点。伴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走向逐渐趋同。作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缩影。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由此也可以看出,网络舆情的六大要素为: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

(二)河南省2012年重大突发事件的分类

考虑到事件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本文选择了河南省2012年以下重大突发事件作为分析样本,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政务突发事件,特别是反腐类型的政务突发事件数量较多。公众对贪污与腐败深恶痛绝,这解释了为什么一旦此类事件得到曝光,立马会引发浩大的舆论声势。除此之外,关乎社会民生、公共安全、道德等的事件因与广大公众生活息息相关,易引起大家关注。

表1 河南省2012年重大突发事件分类

(三)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形成原因

一个事件能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并在短时间内聚集众多公众参与和讨论,从而形成舆情,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事件的跟踪报道。通过议程设置理论可知,持续的报道和关注是保持网民高度注意力和持续热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该事件刺激了社会公众的神经。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均衡发展问题,难免使公众心中产生失望和愤怒,同时也对社会公平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和期盼,这是舆情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例如2012年10月29日《大河报》A11版报道了邓州市卫生局干部殴打环卫工事件,之后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新浪网、腾讯网、强国社区等知名网站论坛纷纷转载并发表相关消息和评论,截至2012年12月1日,百度搜索显示共有551000个相关结果。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响,除了相关媒体的跟进报道,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大众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存在不满情绪。

另外,互联网所提供的表达平台也是形成舆情的重要技术环节。不管是莱文森所言的“新新媒介”时代,亦或是目前业界达成共识的“自媒体”时代,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这些媒介的出现、发展和普遍应用,使公众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确切的说,我们已经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互联网覆盖面的增大,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众多网民已经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表达看法、意见或者不满,一旦某些触碰大众内心敏感神经的事件曝光,网民言论形成的舆论必会成为推动事件发展和影响政府决策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河南省2012年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分析

(一)舆情传播渠道及效果

1.新媒体重要性显著

微博、论坛、贴吧、博客、播客、SNS社交网站的便捷性以及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影响力,已经使互联网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社会公众利益表达、情感宣泄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即便是事件本身经由传统媒体率先报道,其后的舆论发酵、扩散过程也多由网络主导,各类论坛、贴吧密切关注,网民积极参与围观,微博强势崛起和迅速传播,把网络传播力和舆论影响力推向新的高峰,进而引起相关部门关注,促使事件得以解决。2012年8月11日凌晨,中国经营网发表记者刘永文章《河南开封千亿豪赌:4年重造北宋“汴京”》,首先披露开封千亿造城事件。消息一经刊出,立刻成为舆论热点,在微博上,各路意见领袖们纷纷发声,各类网站纷纷转载。2012年8月14日,开封市市委书记祁金立连发三条微博,面对网友质疑,简要表明了发展开封的决心,也呼吁公众的信任。据中青华云舆情系统显示,自此微博热议声势有所减缓。

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明显,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3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的普及契合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使微博等平台在网络时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2.传统媒体不甘示弱

传统媒体在舆情的推进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网民在网络世界中形成的快速的、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极易使其对事件产生片面认知,再加上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匿名性特征,非理性的表达层出不穷,充斥网络,甚至偶尔会左右舆论走向。传统媒体的某些优势,例如持续跟踪报道、深度报道和评论以及严格控制的新闻制作流程,会为广大公众展示更为完整的关于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将虚假新闻的可能发生率降到最低。网络舆论的强大社会影响力依然要倚重传统媒体,这体现在新闻源的跟进与二次把关功能上。“开封千亿造城”事件在网上首次披露后,2012年8月13日,《中国经营报》刊登《河南开封千亿豪赌:4年重造北宋“汴京”》一文,随后又刊出《河南开封千亿豪赌:大拆大建是冒险并非开放》深度讨论文章,持续扩大事件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另外,传统媒体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公信力资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信誉度,媒体的自身魅力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比起虚假新闻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世界,传统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新闻来源方面,传统媒体也有优势。虽然现在在某一事件发生时,任何在场民众在第一时间就能把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传至网上引发关注,但是一些不会上网的公众首选的告知对象往往就是传统媒体记者。

3.各方推动,促进事件进展

在当前社会,旧媒体、新媒体等各种媒体形态共存。任何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相关舆情的形成以及最终事件的解决都少不了新、旧媒体的相互竞争、借力和共同推进。新、旧媒体在事件报道上及资源上的优势互补,能更加立体、全面地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例如在获嘉县交警收黑钱事件中,最先引发舆论关注的是网络上流传的相关视频,视频由河南交通维权人士王金伍历时1年拍摄剪辑而成。视频一经曝光,就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迫于舆论的压力,河南省公安厅对此做出回应,派出督察组独立调查此事,先后免去了主管副局长兼大队长、副大队长、中队长,将2名涉事交警清理出公安队伍,将5名协警辞退,舆情声势有所缓解。而2012年11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的相关评论,以及11月27日《河南商报》的相关报道在更大范围内提升了事件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共同发声,发挥各自优势,为全方位展示事件发展过程及影响提供了可能。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反映了公民的意见倾向和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关注,已经成为推进事件解决的重要力量,而相关传统媒体在媒体公信力以及公众影响力方面的优势,也是促进事件解决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当今社会新、旧媒体的这种联动关系,在监督社会、规范治理、维护权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河南省2012年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主要特点

分析河南省2012年突发事件舆情,可总结出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突然发生

由于以网络为主体的现代通信平台的便捷性,网民之间交流快速而隐蔽,这就为网民发表意见,呼唤声援提供了物质条件。一个事件一旦在网上突然曝光,便会借助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引起关注,加上各种意见的表达,形成不容忽视的舆情声势,且事先并无征兆,比如,由2012年12月26日的一条微博引出的沸沸扬扬的“郑州房妹事件”。因为互联网给公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空间,技术门槛较低,限制也较少,这就为突发事件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2.快速形成

舆情的快速形成离不开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以及“新意见领袖”们的推动。以郑州“红地毯迎领导”事件为例,事件于2012年10月19日始于微博平台,随后传统媒体、论坛、博客等开始迅速跟进,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消息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当属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网等媒体微博,借助他们的传播力量,众多网友及广大受众迅速围观,使事件得以快速传播,舆情得以形成。

3.影响范围大

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量大、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特点。基于我国庞大的网民人数,任何一个热点事件的星星之火都可以形成燎原之势,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在周口平坟事件中,百度搜索有4330000个相关结果,搜狐网相关新闻吸引了超过16万网民跟帖参与,可谓是舆情汹汹。虽然受到诸多争议,但当地政府官员却并未做出合理的解释去回应网友的诸多猜测,并表示平坟运动不会停止,要在舆论重压下继续推进。由于持续不断的舆情声势及相关部门处理回应不及时,此事件无疑给河南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此事波及面、传播面如此广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不正面回应和解释,不顾及舆情走向,势必会对河南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三、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能否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中的各方利益关系、安抚好民众情绪,关系着党和政府执政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处置得好,社会稳定、有序、快速向前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处置的不好,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各项矛盾叠加,有可能会危及党的执政根基。

(一)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部门反应相对滞后

一些相关部门面对突如其来的舆情,总是抱着“捂”的心态,希望缩小事件范围,尽快了事,甚至常采用封锁消息的手段。由于互联网舆情快速形成的特征,政府相关部门若不做出迅速反应,势必会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在信阳光山县学生被砍事件中,虽然最先由当地网络媒体——光山网曝出相关信息,但是当地公安部门微博在事件发生后的三天之内并未做出任何正面回应,丧失了引导舆论的先天优势。事件在网络平台上迅速发酵,各大媒体公开质疑,使当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滞后的反应及处理会使政府丧失威信,更易引发网民的不满和猜测,使舆情一边倒,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2.观念不正确,信息不公开

在不少突发事件中,相关政府部门或涉事单位采用“一拖,二赖,三认,四撤”的模式,一开始拖着不表态,拖不下去就矢口否认事实,在网民穷追猛打下只好硬着头皮承认,为平息民愤,匆匆忙忙把当事人撤职、停职。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今社会无疑是行不通的。另外,对相关信息的过分封锁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亵渎,这样只会引起公众更多的质疑,使政府相关部门在舆情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

3.相关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规定尚不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应急措施也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但是针对互联网上的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非理性行为,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缺陷,致使无法可依的状况时有存在,这给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处理工作造成了一些不便。

(二)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策略

近年来,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和舆论危机管理方面的最大进步,就是逐步认同了一个观念,即事件处置第一位,舆论引导第二位。在突发事件中,媒体既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终点,诚恳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是根本。

1.迅速反应并积极处理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热点事件一旦曝出,政府应采取积极处理的态度,迅速反应,果断处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传媒手段进行政府公关,有效凸显政府职能。

2.定时公布结果,引导舆情

积极利用政务微博、官方宣传网站等平台公布事件进展,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为网民答疑解惑,最大限度缩小公众质疑的空间。政府只有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及时公开信息,才能切实遏止谣言的传播,化被动为主动,使网民的感性认识直接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有效引导舆情,把握舆情的发展动向。

3.号召网民自律,加强行业监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互联网极低的入门门槛及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以及行业监管力度的薄弱,再加上一部分网民阅历和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得各种辱骂、诋毁等非理性表达充斥网络,在“真理的自由市场”中,如果“真理”没有足够的时间打败谬论,那么谬论就容易占上风,并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有效遏制非理性表达的出现和传播,不仅要进行网民素质教育,号召网民的自我控制,更应该加强行业监管,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恶意中伤他人、散播虚假信息以扰乱社会稳定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

4.建立预防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民生民意,采取疏导的方法让公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也让公众监督问题的解决过程,促进公众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还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公众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最新的思想动态,认真倾听他们的观点,对于一些过激的言论要正确分析及引导,在法律范围内保护不同利益群体发表言论的权力,以实现现实社会及网络虚拟社会的民主和平等。这样,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舆情出现不可控制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河南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重大突发事件频发,而网络的普及使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快速认知、复制、传播,使社会透明度增加,群体参与度增强。政府有关部门应深化对舆情的认知,在舆情形成的关键时期,需把握话语权,以积极姿态应对公众质疑,疏导不满情绪,这对稳定社会、构建和谐中原具有重大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2007-08-30) [2012-12-01].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8/30/content_6637105.htm.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舆情[EB/OL].[2012-12-10].http://baike.baidu.com/view/2143779.htm.

[4]郭启朝,屈连文.57岁环卫工阻止乱倒垃圾遭暴打[N].大河报,2012-10-29(A11).

[5]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

[6]刘永.河南开封千亿豪赌:4年重造北宋“汴京”[EB/OL].(2012-08-11)[2012-12-11].http://news.cb.com.cn/html/26/n-569926.html.

[7]中青在线舆情频道.开封千亿打造汴京舆情报告[EB/OL].(2012-08-15) [2012-12-11].http://yuqing.cyol.com/content/2012-08/15/content_6796971.htm.

[8]党生翠.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的协同:比较优势理论角度的解读[J].现代传播,2012(1).

[9]救人溺亡不算见义勇为? [EB/OL].(2012-09-11)[2012-12-11].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9/11/17501974_0.shtml.

[10]濮小金.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预案条件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

[11]李良荣,徐晓东.互联网与民粹主义流行:新传播革命系列研究之三[J].现代传播,2012(5).

[12]范达超.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政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网民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