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河南省第三产业提升的实现路径

2013-11-13杜华民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杜华民

(中州大学财务处,郑州450044)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沐浴着加快改革的春风,近年来,河南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增长速度呈逐步加快态势。河南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 000亿元提升到2 000亿元用了8年时间,从2 000亿元提升到3 000亿元仅用3年时间。2010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4 000亿元,达到4181.27亿元,居全国第八位,比上年增长12.8%。第三产业正愈来愈成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1.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规模分析

从发展规模来看,几十年来,河南省第三产业比重始终没有超过第二产业。1992-2010年,河南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从27.6%至28.6%,在27%到34%之间波动,发展平稳,所占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而低于第二产业。从增长水平上而言,1992-2010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指数趋于平缓,增长水平居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之间,在100%增长率水平上下震动。2011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0∶57.3∶29.7,第一、二产业比重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相比有扩大趋势,第三产业产值与全国相比有缩小趋势。由此可知,河南省三次产业之间呈现出“二三一”的演变格局,而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横向比较而言,2005年河南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10.3个百分点,且第三产业比重分别在中部六省中位于第6名,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其中在总产值方面,与广东差距最大,其次是浙江;在吸纳就业能力与山东差距最小,与辽宁差距最大,其次是广东;在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方面则显示出巨大的差距,河南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与江苏差距最大,与黑龙江比较接近。2011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是13.0%、57.3%和29.7%。与全国水平相比呈现出二高一低的态势,即第一、二产业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国水平,且低于全国13.4个百分点,在全国位于最后一名。河南省产业结构水平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全国水平。

1.2 产业发展效率分析

从发展效率来看,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相对劳动生产率近几年呈现下滑趋势。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评价产业发展效率的重要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利于分析产业发展效率,因为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综合地反映了产业间的净产值结构、劳动力比重结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图1 1990-2010河南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图

从图1计算的数值结果可知,河南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基本保持稳定,变化幅度非常小,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数据基本维持在2.0-2.5之间,波动范围比较小,而河南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1991年取得最大值,之后持续下降,并且波动范围在1.1-2.1之间,与第二产业有较大的差距,尤其近几年下降幅度较大,2010年达到历史的最低点1.10。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上升速度太慢,而从业人数却上升较快,在产值相对变化较慢的情况下,大量人员的涌入势必使生产效率下降,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能只看产值和从业人数绝对数,还要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来下功夫。

1.3 产业增长能力分析

图2 河南省三次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图

由图2所示,河南省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波动较大,同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长也呈现出相同的特点。在这段时期,各产业增长率波动均较大,尤其是1990-1997年为甚,该时期呈现的高增长率,除了部分是由于当年的价格因素影响之外,还有部分原因是该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同时,第一、二产业1997-1998年和2008-2009年都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这是因为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波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出口的减少,但第三产业的增长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从侧面说明了河南省第三产业的主要服务对象还在国内,开放性程度不高。从增长速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7.19%,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并且也低于第二产业20.23%的平均增速,这也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有待于提升。

河南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为落后。2001-2005年,河南第三产业平均增速低,也低于全省GDP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通过对比发现,河南省第三产业与中部其他5省份尚存在较大差距,如第三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相对偏低,在6个省份里边排名倒数第一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安徽和江西,第三产业增长率高于安徽,排名倒数第二。总体上来看,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实现中原崛起、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步伐,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大力推动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

1.4 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分析

第三产业不仅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不断缓解日趋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佩蒂揭示了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当一国(一个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时,劳动力将由第一产业即广义农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进一步指出:当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时,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将不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份额将不断增加。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和层次的高低。

图3 河南省历年三次产业劳动力构成

从图3中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河南省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明显。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比重在总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从最高比重69.3%下降到2010年的44.9%,同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也呈现增长趋势,从16.3%增长到29.0%,第三产业由于行业之间的调整,相对份额上也出现了波动趋势,但总体呈现上升状态。从1990年到2010年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在1998年曾一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但06年之后又被第二产业反超,增长速度再没有赶上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数据表明,近20年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吸收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河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仍然太大,占到50%左右。从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来看,第三产业对于吸纳劳动力就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是被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所证明的,有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至60%之间,而河南省30%都不到。

2.影响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河南第三产业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居全国中游水平,但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尤其是一些重要质量指标并不尽人意:河南省1990-201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等四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程度、居民消费需求等因素有关。

2.1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劳动人口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再从工业移向商业和服务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服务业产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提高的事实验证了这一规律。国内外学者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说明各国服务业产值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人均GDP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人均GDP较高的国家服务业产出也相对较高。因此,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工业化水平

从世界的经验来看,第三产业是建立在工业化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的。工业化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量的劳动者从生产领域分离出去,从而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工业发展好的地区,各种服务需求都较多,更容易促进服务企业的发展。同时,工业高度成熟发展会呈现“工业服务化”的新趋向,工业增加值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非加工制造。所以,工业的发展程度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3 城镇化水平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与城镇化的规模和结构有直接相关性。第三产业提供的是服务产品,其发展必须使人口的聚集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盈利并持续经营。不仅如此,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可以产生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导致分工进一步细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也有很大关系,高附加值的、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是和城镇规模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与全国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偏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包括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4 市场化程度

学界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增长与市场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为市场化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变,有利于行业内竞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增长。对第三产业来说,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同时引入行业竞争机制。也就是说,要允许进入与准许竞争,允许新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本行业市场的竞争,进而提高经济效率。

3.促进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次产业结构的理想模式是“三二一”模式,目前河南省的模式是“二三一”模式。并且河南省第三产业处在全国总量居中、增速缓慢、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的发展现状,与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笔者认为,针对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转变,打造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升级版”。

3.1 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一是要把第三产业提高到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来认识,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方案,在安排资金、立项、贷款等方面,把第三产业放在更加合理的位置,增强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形成“一、二、三产业比翼齐飞”的协调发展局面。二是必须解决体制方面的一些制约和约束,加快相关配套改革,逐步优化和完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加快行业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三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范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行业标准体系。

3.2 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行业分布不很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其发展程度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休戚相关。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实力,但存在产值比太小,吸纳从业人数太少等问题。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需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推进服务业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要突出重点,力争在服务业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要加快发展战略支撑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支持发展传统服务业。

3.3 加快工业化进程

要使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逾越的基本条件。而工业化又是和城镇化紧紧相连的。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又是逐步城镇化的过程。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都必将带来服务需求的旺盛增长,也必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长期以来,由于河南省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大。河南农业劳动力众多,就业压力大,而且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再加上工业制成品中初级产品比重较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这些都要求河南省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近年来,河南省从本省实际出发,探索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这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道路。河南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重点做大做强食品、冶金、建材、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机械、轻纺等支柱产业。

3.4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市场充分竞争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91年,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阶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党和政府对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上,对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很少。加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微弱,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十分缓慢。

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不断优化调整。尤其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优化升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和政策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民营服务业,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增多和规模增大,是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第三产业中扩大非公经济比重,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充分竞争的格局,是河南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胡彦纳.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周娜.影响湖南第三产业增长因素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6(6).

[3]刘静霞.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8(2).

[4]刘孟晖,李鑫.河南省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原因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6).

[5]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1.

[6]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1.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