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师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11-12王磊
王磊
摘要:文章针对河北省的教师培训情况,以河北省实际培训数据为例,对教师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培训对象失衡、课程设置简单化、教学模式程式化以及培训团队专业性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针对以上问题,在基层调研、过程管理、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和培训模式创新等方面给出了对策性建议,有利于教师培训工作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地开展。
关键词:教师培训;均衡性;科学性;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79-0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指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要狠抓师资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受到了一致的和高度的重视,丰富而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项目也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激流勇进,在投入不断增加和教师培训流量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加强对教师培训有效性和均衡性等诸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和时代任务。
一、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师培训均衡性认识不到位
对近年来石家庄市举办的“三支队伍”培训(教师、校长和管理干部)和河北省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进行区域和层次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乡镇一级的参训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县级中学和市级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以2012年“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例,在8个项目共计92000人的培训中,真正面向基层乡镇中学教师的只有一项,且为短期培训项目,计2300人,仅占总培训比例的2.5%。再以河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为例,乡镇学校参训教师的比例仅占10%和15%,在参训教师中,中学一级职称比例分别为69%和81%,中学二级职称比例分别为5%和1%,中学三级职称比例全部为0。以上数据说明,教师培训多覆盖在层次较高的对象,大多在优中选优,而没有真正实现雪中送炭的目的,培训的均衡性不够。
(二)培训课程设置科学性不够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基本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上已经不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为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带来了挑战。在传统的培训课程设置中,空洞而单调的理论课程总是多于教学实践指导类课程,这样的培训无法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他们的满意度也比较低。
针对传统课程设置的弊端,现在的多数培训机构往往采取尽量减少理论类课程,增加教学实践指导类课程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训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参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但这样“缺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课程设置是一种贴膏药式的按需施教,只顾及参训教师业务技能的显性发展,而忽视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和隐性发展,无法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化持续发展的潜能和原动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素质决定于教师的素质,学生素质是否全面决定于教师的素质是否全面,学生是否有创新能力决定于教师是否有创新能力,所以,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学术水平、人生境界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才是我们教师把握培训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才是我们课程设置的中心。过去理论类引导性课程都是首当其冲要考虑安排的课程,普遍重视,似乎理论类课程的高低决定了教师培训水平的高低。发展到现在,由于参训教师对理论类课程普遍表现冷淡,培训机构也机械地认为参训教师对理论类课程不感兴趣,开始不加研究地大幅度减少理论类课程在培训课程中的比例,这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形成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
教师对理论类课程不感兴趣,是因为这些课程要么过于空洞无物,要么是教授在讲课时,由理论A推演到理论B,讲授的内容一直在理论的内部循环,不能联系到教师活生生的教学实际或教学案例中去,加之教学形式单调,以致使参训教师觉得此类课程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离他们十分遥远。其实,教师教学技能类课程关注的是教师素养的显性发展,理论类课程在更大程度上关注的是教师知识境界类的隐性发展,隐性发展才是教师发展的源泉活水。从这个方面来说,作为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对教师能力结构和发展动力的进一步研究,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科学安排问题,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科学实现问题。
(三)培训过程缺乏实效性
在培训过程中,和实效性攸关的因素有很多方面,除了前面所述的课程设置,还有培训的模式和学生的参与度等多重问题,而培训的实现模式既是授课教师实现自己授课内容的模式,亦是培训机构通过多元化研修模块实现培训目标的模式,不仅决定了培训课程设置的有效化,也直接决定了参训教师参与培训的实际效果。
在授课过程的有效性实现上,现在很多授课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传统“满堂灌”式的一言堂已经不符合教学的有效性规律,也开始尝试着调整培训模式,并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增加趣味性内容等有机元素,但大部分教师则处于浅尝辄止状态,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做个教学穿插而已,对教学有效性还缺乏研究。根据实践经验看来,一些区县的教研员因为身处一线,长期研修实践,反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以及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的理论素材。在这个问题上,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中从事基层教育研究的学者应该和基层教研员联起手来,共同对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展开探索。对于培训的承办方,在培训内容或培训模块的实现方面,也部分改变了过去简单地把参训教师视为受训的被动对象,摆脱了传统比较单一的组织方法,但对于培训过程有效性的科学实现问题仍然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发展。
(四)培训程序缺乏严密性
从河北省近年的培训情况来看,对参训教师的选拔上虽然在均衡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在具体培训项目的参训条件上规定得还是比较清楚的,如2012年“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参训条件是: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职称为小学高级及以上,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职称为中学一级及以上,年龄均为40岁以内。从以上条件来看,教师培训的人口还是相当严格的,特别是对于入职时间在三年以内,职称在中教二级以下的教师,能获得具有一定专业程度的培训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足见培训机会是来之不易的,但是,在具体培训的过程中,认识不足,懈怠于学习、随意请假、纪律涣散等负面因素仍大量存在,直接影响了宝贵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利用,所以,我们不但要在培训教师的遴选上趋于均衡和严密,在准出上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量化规则,不能随意地走走过场,浪费紧缺的教育资源。在准出的问题上,可采取如教师在培训结束时,要在培训单位和自己所在单位各交一份培训总结,各做一次培训报告等方法,使整个培训流程更加科学严密,使参训教师本人和更多的人真正受益。
二、遵循科学化和专业化原则,构建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是国家提高教育生产力和广大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对教师培训赋予了厚望,中学一线教师对高质量培训机会的盼望也十分迫切,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教师培训工作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培训机构既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也是光荣使命的实现者,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和微观研究,克服存在问题,提高培训水平,从而构建起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一)深入基层调研,保障教师参训学习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从河北省近几年的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基层调研工作受到了管理层和培训机构的重视,如河北省教育厅文件规定:“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和有关单位,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和我省特点,以及培训对象的需求,确定具体学段和学科的培训目标,突出培训重点,建构科学且有实效的培训方案。”深入扎实的基层调研工作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培训前的基层调研工作,如谁来调研,怎么调研,哪些教育教学问题是当前亟须解决而又能解决的问题,哪些教师是最需要参加培训而又能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等,这是培训管理层应该思考的问题;如去哪里调研,调研什么内容,当前教师亟须要通过培训解决什么问题,提升哪些技能和素养等,这是培训承担机构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宏观的管理层,还是微观的培训机构,不能闭门造车,纸上得来,应该深入基层,充分调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数据,对症下药,从而保障教师参训学习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培训者培训,保障培训实施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随着教育理论、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不断变化,从事教师培训的工作者因为长期与基层教育的脱离,其对于不同学科、层次和不同岗位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缺乏认知,加上培训队伍水平参次不齐,从而也就无法保证培训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从河北省近几年的培训情况来看,由教育厅组织的针对培训者的培训往往是一年一次,且每次一个学校只派1-2人参加,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培训单位往往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兄弟院校进行培训经验的交流与学习,但机会亦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专业化培训团队建设的需要。培训团队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参训教师的学习状态,培训团队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培训方案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培训者培训的力度,加强各个培训院校专业化培训团队的打造力度,打造优秀的培训服务管理团队和高质量的示范性培训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培训实施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加强过程管理,保障教学模块的科学设置与科学实现
在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多元化发展诉求,既要重视理论的引领,亦要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既要观照到教师显性能力的发展,亦要观照到教师隐性能力的培养。所以,培训课程模式的科学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课程模块的科学设置,如师德修养、专业理念、教育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等,更宏观一点的划分,如理论模块、学科课程模块、自主学习模块和实践研究模块等等。根据教师需求的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出不同的课程模块,并适当增加活动性生成性内容的比例,为参训教师提供最恰当的套餐。
在课程模块的科学实现方面,要结合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围绕课程设置和培训主题,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详细的研讨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突出实效、多元开放的培训方案。在培训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发挥培训团队的专业化服务管理水平,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引领参训教师在学习中解放,在参与中提高,激发教师互助学习和自我塑造的自觉性,如有的学校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石家庄学院与自己设在多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培训基地共同举办的“同课异构”、“主题论坛”和“说课评课”等活动,增加了培训的成长性,保证了培训方案的科学实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培训过程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对课程模块的科学设置和实现方式的研究,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培训方案,从而确保参训教师通过培训能够获得实质性的收益,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四)创新培训模式,提升保障体系的实效化水平
通过基层调研-团队建设-过程管理-科学实现建立起来的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有效的培训模式能够激发教师参与度,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河北省近年来在培训模式的创新上,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尝试:
1 建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走合作模式。在中学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与中学师生一起策划研修项目和研修形式,已经引起部分院校的重视,如河北师范大学在中国十大名牌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建立的教师培训基地,石家庄学院在石家庄市二中、四中、四十四中、五十四中等中学建立的培训基地等,为提高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效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创新组织形式,走主体参与模式。以自身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培训模式,既可以照顾到个体的差异,又可以照顾到全体比较统一的培训诉求,如部分院校,在培训模式的创新上就走在了前面,探索出研讨-讲座-评议式、上课-说课-评课式、观摩-研讨-实践式、主题沙龙式、学术论坛式、课题研修式和论文答辩式等多种灵活有效的培训模式,提升了教师参与培训的活力,保障了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实效化水平,实现了实景化的教学研讨和生活化的课堂回归。
3 加强后续指导与评估,走循环增值模式。现在多数培训一般时间为20天左右,短短20天的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其实效性如何,这些问题,如何考量和评估,关键要看参训教师回到学校以后的后续发展情况。所以,作为培训院校,不能只关注教师在校培训的20天,要建立后续指导与评估机制,做好跟踪调研,实现经验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总的来说,教师承载着教育兴国的重任,而教师培训工作也承载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任。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力度,及时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科学化、专业化原则,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和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对培训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打造,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育才兴国重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2012年“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工作安排的通知[Z],冀教师[201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