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导师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3-11-12赵振洲付忠勇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赵振洲 付忠勇

摘要:借鉴高等教育广泛采纳的“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和“技能包”课程开发理念,结合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导师引领、技能打包、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引领,交互开发,创新了高职教书育人的新机制;通过技能打包,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技能包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49-03

一、导师引领,交互开放,创建教书育人新机制

导师制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目前已经被高等教育广泛采纳,尤其是在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与教育中被当作常规的教育管理模式。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导师的权威并不是绝对和广泛的,反而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管教中心,导师不能以自己专业的权威而制约学生的发展,所以导师与学生的选择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要不断了解学生,学生也要不断向导师学习,双方是一个互选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互动过程。

(一)导师制产生的原因

在司法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初期,首先关注的就是我们的学生。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学生们的成绩问题。高职学生多数成绩不理想,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自己的所担任的角色定位不准甚至感到迷惑,常表现为自己比普通大学生差一等;不能把自己与传统的大专生区别开来;不敢正视自己目前的社会角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当中不乏勤奋努力,聪明且具有相当能力一群孩子,他们并没有自我放弃,反而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优势,唯一缺乏的就是为之量身打造的具有迎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如果这群学生得到良好的引领,他们完全可以在同龄孩子当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这样的初衷也在日后的实践当中得到了验证。经过我们几年时问的摸索,许多学生在全北京地区、全国的各种高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并任职于行业中知名的公司企业。

导师制的实施,并非只为那些成绩突出的学生服务,它是全体学生共建的一个培养模式。任何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展示自我、认识自我,为学生掌握真正的实用性技能创造条件。

(二)导师制的优势

经过全系师生共同努力,几年实践下来,我们将导师制的优势做了总结:一是导师与学生交互增强,充分发挥两者的个性。导师制就是一种“一对一”的教育方式,这种交流方式更能形成一种信任关系。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与导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十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充分结合了学生的个性与导师的专业特长,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能促进导师树立较强的高职教育理念,深化高职教育要围绕学生开展,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理念。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实训室来开展专项的技能培训,同时完成科研、项目开发等工作,有力地解决了设备闲置、无人管理的问题。四是在学风建设上学生可以随时与导师联系,导师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制订正确的学习计划,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及发展方向,学生更加热爱专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导师制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在导师制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突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原则。在专业学习和辅导方面,依据专业课程计划,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习进度;掌握学生课内外的各项学习动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智力和能力发展,每学期应做出恰当评价,同时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参与导师承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实训项目研发等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二是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了解社会、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建设中也认识到导师制的核心是需要高素质的导师。要求导师是双师型,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师德高尚、责任心强且教育效果好、实践经验丰富。导师的聘任由学校颁发聘书,聘期为二年或三年。对学生的选拔必须立足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好,热爱专业。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导师的基本情况选择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申请、学习成绩等情况,通过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进一步选择培养对象。学生要完成导师指定的读书任务,并写出读书心得,与导师交流读书体会;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与导师交流一次,并且要有记录,有心得体会;要求每学期至少一次参加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有记录,有感想;要求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帮助导师做实验,要有实验记录。

二、技能打包。专业课程建设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

高职教育中课程建设的改革始终强调“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职业的行动情境。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我们通过“技能包”的开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初步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技能打包”设想的由来

“技能包”是由电脑“文件包”演变而来。不同的包具有不同的主题(能力方向),一个包可装多项技能。一个专业的“技能包”由“专业基础技能包”和“专业岗位技能包”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是针对学生拟就业岗位设立的需进一步在拟就业岗位(毕业实习岗位)上强化训练的技能,属专业岗位技能。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并与用人企业共同商讨,分析各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为主线,将各门课程的实用技能加以筛选、分类、综合,构建了各专业的“技能包”。

通过调研、研讨,确定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为司法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信息安全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员岗位实际上是个综合性的岗位,他既是单位内部信息系统的维护员,又是网络安全的管理员,还是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员。针对以上三个岗位,我们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在分解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能力分解形成岗位核心能力;然后再对核心能力进行归并,形成行动领域;最后根据行动领域我们重构学习领域,形成面向司法信息安全专业的六门核心课程。

(二)“技能打包”的应用

我们将“技能包”内技能项目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1 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信息安全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能力、网络安全技术应用与管理能力、信息安全事件处置能力;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共归并为四大行动领域: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网络安全技术应用与管理、信息安全事件处置;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所确定的学习领域(即核心课程)为《H3CNE认证课程(一)》、《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数据加密及PKI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务》、《数据恢复与电子取证》。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搬到实训室进行教学,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更加完整、直观、生动。

2 毕业实习(顶岗实训)期间。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技能训练。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一个北京市级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八个校内实训室、八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了立体化的实训体系。实训体系的多维构成遵循该专业岗位工作过程,展开实践教学,实现“网络基础技能→信息安全专业技能→司法职业技能”的三个递进。

实训技能的考核和评定,由实习、实训场所的企业专家或司法实务专家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评定,实践教学目标明确,积极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

(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是专业建设核心要素

我们接触到得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智商、特长和志向各不相同。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是我们着重关注的,前面提到的导师制,实际上就是结合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之匹配合适的导师,让学生的潜能发掘到最大,并且在导师的引领下实现的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要保持建设特色的连贯性,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是这个体系当中的核心要素。

我们的学生有的动手能力强,头脑聪明,但是缺乏主动性,我们就建议并引领他开展一些动手性强的实践项目;有的学生内向,对自己缺乏信心,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们就会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项目当中,提高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实际上,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二)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具体内容

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其实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有所尝试,我们经过几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结合自身特点的道路。

从学生一入校,我们并不急于开展分流培养,因为学生刚刚迈入学校的门槛,刚刚接触到专业,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因此,我们要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引领。在此期间,导师制会在整个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总结,我们在如何实行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做法:

1 选择成绩优异,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不求取得多么优异的成绩,目的在于正确认识自己的水平,提高专业知名度,增强师生的信心。这类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平时在校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并能带动班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参加大赛能够开阔视野,为今后的工作或是深造打下基础。

2 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为今后的工作铺平道路。在校的大部分学生不可能都去参加比赛,更多的学生或者说是大部分学生是要考取专业技能证书,这类证书要求含金量高,在行业内广泛认可,因此,部分学生注重平时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强调实习、实训的重要性。这类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要走上工作岗位,除了自身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证书就是他们获得良好开始的敲门砖。

3 继续深造,专业课程的悉心辅导。有的学生不满足自己的学历,想要毕业后继续深造,那么,我们在专业建设当中,会为这部分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这种辅导不是突击式的,而是系统全面地开设考试所需的课程,而这部分可能也并非全部必修,是有选择性的,如果你想继续深造,就可以选择这类课程,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

4 选择毕业创业的学生,我们除了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会有专门的导师进行创业课程的教授,并且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

几年来,我们以多种形式,在多个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应积极,尤其受到一批优秀学生的欢迎。我们在各种高职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和各种优秀奖,多名导师被评为优秀导师,专业的建设处于全北京乃至全国的前列,我们的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接近100%,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都获准免试推荐进入行业知名公司,并在工作中得到重用和赏识,有的也成为技术骨干,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语

本文借鉴高等教育广泛采纳的“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和“技能包”课程开发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导师引领、技能打包、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特点及规律。但不同性质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肯定也是不同的。经过实践,笔者认为,该模式更适合工科类尤其是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张义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50-51

[3]刘烨,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办公自动化,2012,(18):31

[4]罗海波,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轻工科技,2012,(18):80

[5]冯新广,高职“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项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101-102

[6]李华明,基于项目实训的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40-41

[7]张新科,“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6):70

[8]徐建华,高职院校建立专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正德学院学报,2011,(2):89-90

[9]张雪,打开终身教育希望之门的学习方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0,(2):43-44

猜你喜欢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