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师生沟通新思维——基于海德的P-O-X 模式
2013-11-12高桂云
高桂云,熊 威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 730000)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两大要素,也是一对主要的矛盾体,如何处理好这两个主体间的关系,实现双方和谐有序的情感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海德(Fritz Heider)的人际交往中的P-O-X 模式对此给予了理论上的指导,特别是对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是意义深远。
一、教师不同角色的扮演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差异明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各不相同。根据心理学中人际交往规律,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父母、教师和同伴充当三种最为重要的角色,此三者在受教育者人生中各个时期,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大小各不相同(如图1)。
图1 双亲、同伴和老师在个人人生不同阶段的影响力变化[1]①此图展现的正是从婴儿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通过对本图的研究,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间的沟通规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是绝对依赖的,这一阶段孩子的可塑造性强,使得父母的举止言行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上深刻的烙印,在日后的成长和学习中也往往以此为基础并作为判断的参照系。[2]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都是从父母那模仿习得的,是父母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待人接物方式的复制。父母对其影响的普遍性和长久性,决定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首要地位。
童年时期的受教育者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自我意识,与父母亲、老师的巨大年龄差距让童年时期的孩子寻找自己的人际圈。由于年龄、爱好、志向等方面比较接近,同伴群体的影响力逐渐显示出来并日益增强,远远高于父母和教师的角色。同辈群体的交往具有独特性:一是空前的自由性,在同辈群体中,人们更容易按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交往的对象,成员之间的交流也是自由的,不受束缚,有些不便于在正式群体里讨论的问题,在这里可以进行自由讨论;二是广泛的渗透性,同辈群体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成员间的互动在无意中进行的,这种影响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们受到的影响是不自觉的。
教师依托学校这一机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政治观点、社会规范,教师这一角色对受教育者影响力在童年这一阶段逐渐上升。到了青少年时期,其影响力逐步高于父母,但由于其较强的目的性、组织规则制度和身份的权威性,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更多的是直接灌输和权威服从,难以达到心灵的沟通,所以影响力一直有限,一直维持在20%左右,远低于同辈群体。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当孩子6 岁左右,同伴对其影响正式超过父母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越来越大。同龄伙伴对孩子的影响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20%左右。这种变化趋势反映出个人在其整个人生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值得广大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仅仅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对学生作出各项要求,更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使自己被完全接纳,用双重身份指导学生工作。
二、P-O-X 模型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新思路
教师与学生间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亦师亦友新型关系,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但是如何实现这一转换,海德(Fritz Heider)的平衡理论给了我们启示。海德(Fritz Heider)的平衡理论重视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个体(P)、他人(O)以及对象(X)三者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这一人际关系理论同样适用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一)P-O-X 模型中平衡状态的理性选择
海德(Fritz Heider)通过建构模型来阐释其平衡理论,图2 中P-O-X 模式是其核心理论观点。图中三角形指人们的态度系统达到的总的状态(平衡状态或失衡状态),每种状态下又可形成四个状态形式,这样P-O-X 模式中共有八种状态形式。其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P 表示个体、O 指代他人、X 指与个体和他人相关的另一对象,三角形的三条边则表示P、O、X 三者之间的关系,“+”指肯定关系,“-”指否定关系,这样P、O、X 三者之间形成三种关系。如果这三种关系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否定的、一种关系是肯定的,则形成平衡状态;如果这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形成失衡状态。具体如下:
海德(Fritz Heider)认为,在态度系统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些因素的合力使得人们的态度趋于相对一致,即:P、O、X 三者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从失衡状态朝平衡状态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P 与O 间已有的关系来维持态度平衡。因而,要维护这种平衡状态即维持态度平衡,P-O 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改变P 和O 与X 之间的关系成为平衡关系的最佳选择——理性选择。如图2-5 中,改变P 与X 的肯定关系为否定关系或改变O 与X 的肯定关系为否定关系;图2-6中,改变P 与X 的否定关系为肯定关系或改变O 与X的肯定关系为否定关系。
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平衡状态要比人际联系否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令人愉快。[2]那么,怎样达到肯定情况下平衡状态(即下文所指的强平衡)?从上文中“费力最小原则”得出,P-O-X 模式中,P-O 之间的关系是模式的核心问题。以P-O 之间的关系入手讨论平衡状态:P-O 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 联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在图2-1、图2-2、图2-3、图2-4 这四种平衡状态中,图2-1 和图2-3 是肯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即强平衡,实现这两种状态的平衡是最优途径。
综上所述,P-O-X 模型中最优的平衡状态是图2-1 和图2-3,P 与O 是肯定的关系,P 和O 与X 的关系具有一致性,实现此种平衡状态的方式是改变P 和O 与X 之间的关系。
图2 Fritz Heider 的P-O-X 模 型[1]②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实现
把海德(Fritz Heider)的平衡理论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P 和O 分别指代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既可因对X 的看法一致而建立友好的关系,也会因两人对X 有不一致的看法而出现紧张状态,其关系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X 对老师和学生的重要程度,只有当X 对老师和学生二者都很重要时,X 对老师和学生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另一方面是老师和学生对X 的态度差异大小,老师和学生对X 的态度一致时,即可实现老师和学生二者关系的平衡。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间和谐关系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其与X 的关系,X 在这里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在内容上,要以师生都能接受的内容为突破口,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在方式上,选择学生认可、喜欢的教学方式,如在图3-1 和图3-2 这一过程中,图3-1 中教师P 对此教育内容和方法X 比较认可,但学生O 不予接受,此时教师P 必须排斥该X 的情况,以达到与学生教学关系上的平衡,即图3-2 的情形;相反,在图3-3 和图3-4 这一过程中,图3-3 中教师P 对此教育内容和方法X 不看好,但学生O 接受,此时教师P 必须对此内容和方式X 高度注意,以达到与学生教学关系上的平衡,即图3-4 的情形。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密切关注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加被学生所关心的教育内容、受欢迎的教育方式,在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X)基础上调整好教师(P)与学生(O)之间的关系。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P-O-X 模型中教育内容(X)的认同度。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过多地批判个人主义而提倡集体主义,重视精神追求而忽视物质报酬,容易导致受教育者个人利益追求的缺失。再者,一味只讲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只说精神追求不讲实际报酬,也是一种道德高标的现象。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提高思想觉悟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去,把学生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他们谋利益,像就业压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教育内容的认同。
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实现P-O-X 模型中教育方式(X)的高效性。传统的思想理论教育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等由于技术条件的历史性限制,教育方法的具体方式、手段是比较原始的,大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手段如粉笔、黑板为媒介。因而传统方法的科技含量较低,效率不高,应用于现代条件,面对现代教育对象,效果更是越来越难尽如人意。[3]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形成,一改前人以理论灌输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咨询辅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一系列措施,因材施教,多层次多角度影响学生;二是现代技术的运用,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新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是生活即教育,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和传染性。
3.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增强P-O-X 模型中教学方式(X)的隐蔽性和教学内容(X)的渗透性。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载体中形成的精神氛围,与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应,形成促进师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合力。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活动场所、设备、设施等,它是校园文化得以开展的基础条件。第二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及文化活动形式等,它是校园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4]第三层次是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礼仪、习俗、习惯等,它是校园文化影响的直接外显。第四层次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风、校训、办法理念等,是在一定的文化积淀中形成的认同趋势,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功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政治道德素养,实现思想政治的隐形教育。
图3 基本P-O-X 模型,师生关系的处理方案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在P-O-X 模型中具有优势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达到P-O-X 模型中最优的平衡状态,实现师生间的良好关系,青年教师优势明显。根据图1 我们知道,一个朋友、同伴的身份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其他角色。教师不仅仅扮演一个老师的身份,更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这样能够更好地与学生的思想观念达到承接,使得教学形式多样化、现代化,了解学生需求而在教学内容上更贴近现实,通过调整与X 的关系而达成师生间的高效沟通,青年教师在此项工作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具有思想观念的兼容性优势
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刚走出校园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年龄上和学生相差不多,共同语言多,思维方式相近,思想观念易于沟通,容易和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5]由于曾经有过相似的生活过程,他们与学生几乎不存在代沟,师生之间有天然的亲切感,便于了解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体会在校学生的心境,学生也愿意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天然优势,一方面能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主体平等互动,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要求,理解学生的需要,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给予的意见更易为学生接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会发现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当年的自己何其相似,以自己曾经的经验或教训给予学生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从情感上更易被学生接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思想观念的兼容性,有利于教育内容(X)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减小思想政治工作的阻力。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优势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管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手段的运用都在不断变化,青年教师利用自身对新事物的快速接受与运用能力,短期内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在教育方法上,已不再局限于显性教育,更多的是运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的需要。在教育技术上,通过建立QQ 群和飞信方便教学管理,通过公共邮箱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PPT 展示代替黑板板书提高教学的效率,更有甚者将课后习题与Flash 及计算机程序整合供学生通过做习题来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将一些相关学习资料放在网络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学习。[6]这些教育方法和教学技术(X)较为新颖,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使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厌学的风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5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5.
[3]万美容.论思想理论教育方法发展的综合化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4]李春玲.校园文化的作用[N].人民代表报,2001-04-14.
[5]徐俊杰.芦晓晶.吕士杰.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自身优势[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4).
[6]彭远奎.宋博岩.李雪.青年教师在高校教书育人中的优势及其发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