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差异研究
2013-10-25刘利
刘 利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成都610041)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白族、布依族、傣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570多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212 万)、藏族(127 万)、羌族(30 万)等。 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成都、广元、宜宾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约100万人左右。有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彝族是四川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藏族居住在甘孜、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高原地区;羌族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少数民族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的改善,民族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谐、稳定乃至整个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自治地区民主决策机制和少数民族权益的保护等方面,鲜有研究少数民族利益诉求的。[1][2]现有的少数民族诉求研究仅只是宽泛地研究少数民族的利益分化、利益表达渠道、利益表达方式、利益表达特点,还没有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诉求进行研究。潘卫杰对少数民族利益表达渠道、表达方式、表达特点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改革开放的深入使社会的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分化,各个利益群体的政治意识日益觉醒,对群体利益的追求和维护,对政治过程的介入,都对政治体系的制度安排提出了更高要求。少数民族作为社会利益群体之一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少数民族的利益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最根本的利益是经济利益。少数民族利益表达的渠道有制度化的表达渠道、非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和极端的利益表达渠道。少数民族利益表达的特点是民族精英的导引作用日益凸显;极端化的利益表达渠道有扩大的趋势;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插手倾向增多。[3]贺琳凯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利益分化与利益表达进行了研究。他把西双版纳地区的利益分化与利益表达划分为三种群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一是贫困群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二是富裕群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三是其他群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主要是农场工人群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贺琳凯认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表达。贫困群体的利益诉求是提高生活水平;富裕群体的利益诉求是希望保持现行经济政策,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其他群体,主要是农场工人的利益诉求是提高生活待遇,解决养老、医疗忧患,解决后代的教育、就业等;贺琳凯认为,贫困群体的利益表达是选择一些制度内的表达方式,例如运用信访制度,向相关领导平和地反映问题,求助社区居民委员会等方式进行表达。富裕群体的利益表达主要是以温和的形式来进行利益表达,同时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心怀感激而充分予以支持;其他群体,主要是农场工人的利益表达政治取向已经趋于温和,对于现实中自己既得利益的丧失有着较为理智的思考,对于现状的接受能力较强,心态较为平和。利益表达主要通过子女向所在单位的领导和所在地的教育系统直接反映问题的途径来进行诉求。其他群体对原有单位的信任感大大降低,转向对社区和社会的期待。[4]
目前国内外不仅还没有人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受不同教育程度角度,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诉求进行研究,更没有人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诉求强烈程度进行过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笔者在2012年1月-5月期间对四川主要少数民族和主要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诉求进行了强烈程度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本研究为实证方式。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160份,实际回收721份,问卷回收率62.16%。有效问卷数71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03%。样本量714份。样本量已经满足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在有效问卷中,排在前四位的利益诉求分别是: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选择“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作为主要利益诉求的比例分别是:99.7%、99.2%、95.6%、93.2%。将其他利益诉求作为主要利益诉求所占的比例不足9.3%。有效回收的问卷表明,少数民族同胞主要的利益诉求是: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本实证研究的主要资料和主要过程如下:
一、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表1 有效问卷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N=714)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问卷排序内容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判断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数据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描述性统计及均值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上述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均值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有强烈程度之分。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的强烈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2.在少数民族同胞所有利益诉求中,最强烈的利益诉求是增加家庭收入,而不是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把增加家庭收入作为第一位利益诉求。少数民族同胞增加家庭收入的愿望高于改善自身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
3.少数民族同胞改善自身经济条件、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愿望强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的改善。
4.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利益诉求间,少数民族同胞更强烈的愿望是希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而不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三、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的差异比较分析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了解不同类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的强烈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如表3:
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地区、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进行分组均值分析,利益诉求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分析结论如下:
1.从性别来看,在增加家庭收入方面,男性少数民族同胞比女性更希望增加家庭收入。
2.从民族来看,在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方面,藏族少数民族同胞比彝族、羌族少数民族同胞更希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3.从年龄来看,在增加家庭收入方面,4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同胞比40岁以上的更希望增加家庭收入;在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方面,3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同胞比30岁以上的胞更希望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4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同胞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强烈程度方面不如31-40岁的强烈;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方面,3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同胞比30岁以上的更希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4.从地区来看,在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方面,甘孜州地区少数民族同胞比阿坝州、凉山州地区少数民族同胞更希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表3 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比较分析及分组均值
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在增加家庭收入方面,没受过国民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比受过国民教育的更希望增加家庭收入;接受过小学、中学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更希望增加家庭收入;在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比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更希望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接受过小学、中学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比没接受过国民教育的更希望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比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更希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对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产生了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地区、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同一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存在差异。不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少数民族同胞同一利益诉求和不同利益诉求有强烈程度差异,而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存在同一利益诉求和不同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是不同的。对自身利益诉求,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非常希望得以实现。
四、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差异原因分析
1.对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进行原因分析表明:少数民族同胞增加家庭收入的利益诉求的愿望最强烈的原因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家庭收入普遍不是很高、居住条件、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不仅与经济好的地区存在差距,甚至跟内地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差异。亟需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但是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经济的发展本身也比较薄弱,影响了家庭收入的增加、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因而少数民族同胞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愿望也很强烈。
2.对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
(1)男性少数民族同胞增加家庭收入的愿望比女性更强烈的原因是,在少数民族同胞中,男性在创造家庭收入方面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是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提供者,在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方面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
(2)藏族同胞比其他少数民族同胞更强烈希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原因是相对其他少数民族同胞而言藏族同胞散居的范围更广,所居住的地方由于河流、山岭、草甸、高原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因而他们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愿望更强烈。
(3)4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同胞比4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同胞更希望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的主要原因是4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同胞比4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同胞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条件更高;3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同胞比3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同胞更希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主要原因是3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同胞比3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同胞接受的教育水平更高,对居住和生活条件的要求、交通条件的要求更高,更希望通过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的改善来发展民族经济,从而改善自身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4)教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同胞比教育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同胞更希望增加家庭收入的原因是教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同胞获取更高收入的能力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同胞更低,家庭条件相应更差,因而在增加家庭收入方面愿望更强烈;在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方面,接受过更高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比更低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更希望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原因是接受过更高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比接受过更低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比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更希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原因是,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更宽阔的现代发展和经济视野,深刻认识到改变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经济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因而改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也更迫切。
(5)甘孜州地区少数民族同胞比阿坝州、凉山州地区少数民族同胞更希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原因是,相比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甘孜州大山多,很多地方交通出行很不方便,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经济也不发达,亟需通过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发展民族经济来改善本地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进而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政府应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来发展民族经济;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同胞教育水平,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民族经济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水平、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少数民族同胞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利益诉求。
[1]田钒平.论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协商民主决策机制的完善[J].民族研究,2010,(4):12-22.
[2]李敬.我国多民族地区县域协同治理之道[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1.
[3]潘卫杰.少数民族利益表达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4-8.
[4]贺琳凯.西双版纳地区的利益分化与利益表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