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幸福前行——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打造“幸福教育”工作侧记
2013-11-12曾宪波黄立明李合胜
◎/本刊记者 曾宪波 黄立明 特约通讯员 李合胜
本该美妙快乐的校园,但学生们却并不留恋;学生们天性好奇,可并不质疑、也不愿去钻研;学生喜欢运动,但并不喜欢上体育课……每每看到这些,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孙永国就痛心不已,他认为只有让师生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教育才会回归本真。
让良好习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2008 年的一天,孙永国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女研究生让母亲来武汉陪读,由于她从小到大的生活都由父母“包办”,不会自理生活,遭到父亲的拒绝,“只听说高中生陪读,哪有研究生也要陪读?”女生威胁说:“不来陪读,这研究生谁爱读谁读去。”
“这件事虽说属于个别现象,但我们就不该为此反思我们的教育吗?”第二天,孙永国在校长办公会上讲了这个故事,并谈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致认为:连基本生活习惯和技能都没有的学生,哪里谈得上成才,更谈不上幸福;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办学无疑是失败的。
为了让习惯养成教育深入人心,从2009 年开始,学校先后组织60 余名教师到辽宁盘锦、河南焦作、湖北云梦等地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经验,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共识。同时,学校完善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手投足间为学生树立“标杆”。
学校成立专班,动员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反复研讨,不断酝酿,认真提炼,编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指南》,确立了文明礼仪、生活、学习、劳动、安全五个大的主题,分学段确定不同内容、目标、活动序列和实施细则,低、中、高段年级分别围绕“我是礼仪小标兵”“生活自理我能行”“遵纪守法人人敬”主题开展活动,让养成教育既相互关联,整体衔接,又突出重点,各有侧重。
枣阳一实小学生每天都要在家长的监督指导下,填一张《今天,你做到了吗》的调查表,这上面有学生对自己一日行为习惯的自我评价。内容包括10 项: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保持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学生每天对照检查,然后进行自我评价。“每天一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提醒自己,反思自己,促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副校长王淑霞说。
与此同时,学校定期开展文明礼仪小明星、学习小能手、卫生小标兵、安全小卫士等“好习惯之星”评选活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综合评、家长参与评,以评价促习惯养成。
有序的出场,整齐的方阵,规范的动作,师生精神抖擞,这也是枣阳一实小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个缩影。“我校有一个传奇。”孙永国自豪地说,“去年,学校陆续购置了1000 多盆鲜花,我们通过花木认养、包干管理等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3000 多学生的‘微型’校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采摘、攀折鲜花。”
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学生都安静有序地入场,竟然没有发现一个吃零食的学生。“能做到这种状况,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许许多多的变化和奇迹,让家长惊奇、社会好评。
学生个个有特长,学习天天都快乐
“小小剪刀在孩子们手中会跳舞。”在学校剪纸艺术教育教室里,剪纸艺术教师李越一边展示孩子们的作品,一边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五年级学生林清远很喜欢剪纸。一次,妈妈买了一把青菜,她拿起青菜,左看右看,随即拿出彩纸,剪出了一棵“青菜”,惊得妈妈放下手中活,捧着大声说:“像,真像!”
“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应是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育的职责就是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让他们体验成功,进而享受成长的快乐。”孙永国说。
枣阳一实小每年都要举办庆“六一”汇报演出,孩子们把走上这个节日的舞台视为一种莫大荣誉。1999 年起,学校就掀起了“器乐进课堂”等第二课堂活动。近年来,学校先后有1500 余人次通过了器乐、声乐、书法、绘画、舞蹈等不同层次的考级,500 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湖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熏陶,一定会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将来过一种完整幸福的生活。”分管艺术教育的副校长付俊霞说。
为此,学校将建设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作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七个一”工程,即修炼一项特长,负责一门艺术特长班课程,承担一项课题研究,撰写一篇论文,培养一批特长学生,创造一项艺术成果,带动一名非艺术学科教师提升艺术修养。通过实施“七个一”工程,基本形成了一支爱学习、肯钻研、善思考、懂合作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几年来,学校先后有18 人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艺术教育教师;40 多篇艺术教育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申报的省级课题“器乐进课堂”顺利结题;杨青老师的美术课获省黄鹤美育节金杯奖;张莉老师的音乐课获省黄鹤美育节一等奖;姜平老师编写的教师用书在全省推广使用。
学校还先后投入资金60 余万元,成立100 人的鼓号队、40 人的民乐队、70 人的腰鼓队,装备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练功房、多媒体教室、小型舞台等,配备艺术教学所需的乐器和影像设备。
“艺术教育无处不在。”这句话在枣阳一实小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语文课上,教师讲解古诗时,课堂上会响起古筝的旋律;英语课上,游戏或活动时间,教师喜欢选用学生演奏的音乐伴奏;美术课上,教师不仅教学生画画,还教学生欣赏中外美术名作。学校统一规划,开设了“了解中国艺术精髓,弘扬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特色教育课程,一至六年级分别是:儿童画、中国民族乐器、中国艺术类名人名家、中国书画名家、体育艺术人物、中国交响作品等知识和鉴赏。
为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学校成立器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艺术体操队、鼓号队、象棋队、腰鼓队、门球队、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绘画、手工艺术、朗诵艺术等13 个特长班,做到“四有”“三固定”,即学期有计划,上课有教案,课后有反思,月月有成果;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场地。一学期一验收,与班主任工作考评和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挂钩。
正是这浓浓的艺术氛围,让这里的学生在艺术方面小有成就。王织锦同学参加全国小学生才艺大赛获得古筝组一等奖,应邀赴京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出;李铮以襄阳市少儿歌手第一名的成绩参加湖北省校园歌曲演唱比赛获得一等奖。
“在小学阶段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不但让孩子变得更为大气,还能让他们的校园生活充满幸福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五(2)班学生家长李玲对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赞不绝口。
孙永国说:“处处洋溢着艺术气息的校园,学生能不喜欢吗?在这里学习能不快乐吗?”
教师的幸福感是“幸福教育”的源泉
“当你的孩子金榜题名,校长亲临现场同饮一杯祝福酒没有?”“当你生病住院时,校长手捧鲜花,亲临病榻,慰问过你没有?”……在一次教师大会上,孙永国叩问教师“十二幸福”。
一些校长只是把教师视为“工作体”而非“生命体”,常常忘记教师也是人,也需要关爱和呵护。而孙永国坚持做幸福教师的引路人,他
从小接受艺术熏陶
33认为,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情感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拔河、袋鼠跳、三人四足赛、卡拉OK 赛、厨艺大比拼……2012 年12 月31 日下午,枣阳一实小校园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一年一度的庆元旦教职工趣味活动如期举行。“每逢节日,学校都会组织教职工开展一些有趣的文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舒缓大家紧张的情绪。在这个大家庭,我们会感到一种职业上的满足。”姚嵩老师笑着说。
孙永国认为,幸福教育是师生双边的互动,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而教师获得幸福的最重要途径是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成长。
如何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孙永国别出心裁地办了一本“校刊”——《校长文摘》。《校长文摘》根据学校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和教育教学的需要,选编一些可读性强的故事、教育心得、案例反思,提供给教师阅读和分享。《看美国人教孩子》《教育如养鸟,需顺乎天性》《有效提问是教学对话的生长点》《洗课,精彩由此流淌》《评课爆破教研力》……通过这样一篇篇充满睿智和哲理的文章,不断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点亮他们的教育智慧。
第18 期《校长文摘》刊发了由副校长王淑霞摘编的题为《做一个幸福的好老师》的文章。文章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某小学,一位漂亮女老师嫁了大款,开着宝马车上班,教学上敷衍应付,绩效工资扣了她一大半,她根本不在乎,整天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另一个是,一位高三男老师,把家搬到学生寝室与学生同住,把全部的爱和精力献给了学生,高考年年创佳绩,可他的女儿却高考落榜。
这两则故事在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思考。为此,孙永国因势利导,在全校开展关于“教师职业幸福”的大讨论。“‘漂亮女老师’建立在金钱上的‘幸福’会是长久的吗?”“‘高三男老师’的不幸福是怎么造成的?”“‘幸福’与‘好教师’会是水火不相容的吗?”
通过多次讨论和孙永国的引领,全校教师形成共识:人是靠精神站立的,教师是靠业务行走的。一个教不好书、当不好班主任的教师在学校里无论如何是不会幸福的。对有志在教育教学中有所作为的教师来说,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才是真正的幸福。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引领与服务,为教师的学习与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孙永国说。
教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教师认为教科研高不可攀,与教学实践脱节,存在假、大、空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孙永国决定从改变研究形式入手,把教科研的着眼点放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惑和问题上,聚焦课堂,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反思”和“行为跟进”,沿着“寻根—扎根—育根—固根”的思路,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
“草根教研”融洽了教师之间的关系,由以前教师个人的独立作战到现在的集体亮相,由原来的唱独角戏到现在的“大合唱”;由以前教研活动的“不愿说、不会说”到现在的“抢着说、说得好”,“草根教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在这里,感觉很充实,业务能力进步很快。”这是年轻的语文教师杨俊发出的感慨。
集体备课、研读教材、研究学情、同课异构……草根教研集中了教师的智慧,也改变了课堂生态。2012 年11 月,学校数学教师邓华阳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10 天的专业学习。回校后,按照学校规定,要上一节展示汇报课。课后,学生们簇拥到邓老师身边,胡天宇俏皮地说:“邓老师,前几天,你没给我们上课,教室里少了一点邓老师的‘味道’。”孩子们纯真的话语把邓老师说乐了。
在2012 年中央电教馆教学课例评比中,枣阳一实小教师孙国琴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经过专家评审组层层筛选,在参评的500多节课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一等奖。据统计,仅2010 年以来,该校先后有9 个学科12 人次获得襄阳市优质课一等奖,其中有5 人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张莉说:“是‘草根教研’为我们搭建了不断成长的平台。”
2012 年11 月,襄阳市特色办学现场会在枣阳一实小召开,220 名小学校长分享了学校倡导的“幸福教育”理念,并观摩了学校的特色学校创建成果。与会者对“幸福教育”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会上,孙永国对他的“幸福教育”给出了这样的解读:“教育是复杂而现实的,但也应与幸福牵手。我们虽然还不够幸福,但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会一直朝着幸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