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效果比较

2013-11-12陈小凡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结核病控制办公室广东深圳518081

吉林医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卫生习惯传染源涂片

杨 晓,陈小凡,唐 红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结核病控制办公室,广东 深圳 518081)

肺结核是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因此,加强对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对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控制肺结核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此,我科对盐田区结控门诊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5年3月~2006年9月在我结控门诊确诊为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选择113例,男71例,女42例,年龄15~82岁。本组113例患者其中Ⅱ型4例,Ⅲ型104例,Ⅲ型加Ⅳ型5例;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4例,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21例,初中文化程度59例,小学文化程度23例,文盲6例。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采取书面健康教育加通俗易懂的口头健康教育形式进行,内容包括:①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如肺结核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常见症状、治疗原则等;②心理指导: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只要规则治疗,按要求完成疗程,大多数肺结核是可以治愈的,从而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自卑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③用药指导:讲解药物的不良反应、规则治疗的重要性和随意停药的危害,按要求定期复查;④合理饮食: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要加强营养,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戒烟、酒和刺激性食物,服药期间多饮水;⑤适当体育锻炼:适当体育锻炼可以加强体质,提高抵抗力;⑥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给患者讲解预防常识,不大声讲话,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遮住口鼻,不对着小孩亲嘴,食物餐具与家人分开,室内经常通风换气[1]。

1.2.2 评价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恐惧情绪、焦虑情绪、自卑情绪、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向患者详细说明有关内容,每位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前填写一份,实施健康教育后再填写一份,不能填写的由患者自述督导员代填。全部问卷收回后进行统计学处理,问卷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前后恐惧、焦虑、自卑情绪比较: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后恐惧、焦虑、自卑情绪明显改善(P﹤0.01)。详见表1。

表1 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前后恐惧、焦虑、自卑情绪比较[例(%)]

2.2 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前后个人卫生不良行为改善情况比较: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后个人卫生不良行为明显改善(P﹤0.01)。

表2 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前后个人卫生不良行为比较(例)

3 讨论

大多数痰涂片阳性患者既担心不能治愈,又担心得了此病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还害怕用人单位的解雇而整日心神不宁,思想负担过重,形成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而影响治疗。因此通过疾病相关知识宣教,让患者了解肺结核病是既可预防又可治愈的,而在正规化疗2周后的传染性迅速降低,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自卑感[2]。

本研究表明,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的患者群以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居多,健康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教内容简明易懂尤为重要。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肺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是以呼吸道为主,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患者排出的飞沫或痰液中带有结核菌,健康人吸入肺泡后将可能引起发病,每个传染源每年可传染10~15人。大多数患者不了解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对健康人的危害,不能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而预防或减少发生肺结核的措施就是防止或减少健康人受结核菌感染的机会。因此,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加强患者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帮助患者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由表2可见,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和高声讲话时直向旁人的不良卫生习惯均有了很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结核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这在控制肺结核的传播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李宏伟.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4):115.

[2]赵龙凤,张缭云.结核病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9-61.

猜你喜欢

卫生习惯传染源涂片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关于农村幼儿卫生习惯的问题及对策
向自己道歉
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低温高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查分枝杆菌与直接涂片法查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