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3-11-11张晓蓉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张晓蓉

摘要:新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体系,改革教学实施模式,合理整合学科交叉知识,依据“犀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原则,改革吉首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49-03

吉首大学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植物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武陵山区资源优势、学科教学平台,按照服务地方的办学原则,新办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年来,随着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对地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据此全面调整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确定植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生物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技能;具有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和行政部门从事有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销售、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此目标,我院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并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原则,进行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专业培养改革与实践。

一、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以能力为中心”课程体系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植物资源分类鉴别及原料生产与植物资源保护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植物功效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及功能产品、植物药品开发方面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使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和交叉,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调整和修改的课程体系,着力体现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专业基础的夯实,力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技能培训;适度增加选修课程,重在体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提炼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知识容量,达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目的。课程内容注重交叉融合,将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进行交叉融合,以便在有限的学时里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如开设生物科技产业开发讲座,使学生了解当今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植物科学与技术及其天然产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等四大模块,该体系建立合理的数理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能力;结合了生物学知识和必要的工程学知识,以适应现代生产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使学生有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增强个性化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初步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

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植物科学与技术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及素质教育课程、外语、数理化、生物学、工程学等,分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三个模块。模块一: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数理化等公共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学科交叉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教育课主要是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潜力。模块二:学科教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课程。这些具有生物学知识要素的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专业知识,具有初步的工程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现代生物技术与生产实践内容进行初步结合。化工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工程理论和技能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模块三: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如植物学、动物学、植物资源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组织培养等五门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生物工程设备、生化分离工程、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植物成分提取与纯化、仪器分析与成分检测、植物产品开发与企业法规等七门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现了本专业的学科特色,是将生物学理论结合到工程技术中的教学过程。专业任选课包括植物地理学、民族植物学、植物保护学、环境保护概论、清洁生产与IS014000、企业管理、生物科技产业开发讲座等15门。大量专业任选课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习机会,可有效拓宽学生专业的视野,增强学生就业时的专业竞争力,提高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工作和发展潜力。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组织开设,包括自然科学、生态地理、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美育等几大类别,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应修满六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植物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生产和科研的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在改革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属于第四模块。除了规定的军训、思政实践,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课程实习、校外基地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四个部分,这些实践教学环节都具有较为明确的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和训练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上打破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独立设置基础化学实验、动植物大实验、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大实验、仪器分析与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检测、工程制图等实验课程,课程设置结构层次明显,又各具独立性,能够提供较为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第二到第七学期,利用我院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该课程体系的设置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瞄准就业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调练和创新能力体系

1.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多岗位就业的需要。植物科学与技术兼有理学和工学专业特色,其人才培养也具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因而课程设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两个专业方向,即植物资源培育与生产的理学方向,以及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学方向。多门选修课的开设拓宽了专业口径,加强了基础人才能力的培养。

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技能和创新思维。植物科学与技术具有理工科特色,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按照学生在大学学习和能力提高发展规律,由易到难地组织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实践、实习)内容综合到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中。同时,在第三至第七学期设置了创新性研究项目,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科融合,体现专业特色。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工艺生产及应用直接关联,因此,课程体系将生物学原理和技术结合,并融入到工程学原理中,开设了上游技术(如植物资源化学)和下游加工过程(如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又如专业基础课天然产物化学和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分析等课程,以及若干门实践性强的工程类课程,如生物工程设备、工程制图、产品生产法规等课程,区域资源特色课程设置以及将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我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特点。

三、着力于交叉学科知识的整合。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1.注重课程体系整合,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本着优化整体、精简课程数量的原则,将教学计划总学时控制在175个学分。每个学科主要专业基础知识的本源性在于几门核心课程,它们构成这个学科的体系框架。由专业基础知识核心课程衍生出本学科其他丰富内容的最基本知识。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要求合理分配教学重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与更新,教学过程尽量减少重复,加强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前瞻性,推动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课程间的合理渗透,形成生物技术和工学应用性特色较明显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覆盖门类广泛的学科,但学科的发展又要求在教学计划构建和修订时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且不突破总学时数,这导致在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学时数与教学内容拓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对所开设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调整、优化和学时压缩,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精简课程门类,提炼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共性内容,使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技能。通过开设如生物科技产业开发讲座(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课程,将新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及产业化引入课程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多、内容较狭窄等问题。

2.加强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研究结合的实践课程。作为兼有理工科特色的专业,调整实验课程体系以及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成为专业培养重要特色。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技能,增设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既可增强各门课程的相互渗透,又可巩固对生物工程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通过学校实验中心平台项目,开设专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研究型实验,由教师设立具有科研和开发前景的课题与项目,或者指导学生自选相关课题,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流程优化、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研究型实验教学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专业基础。

四、结语

吉首大学地处武陵山经济发展片区中心,其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适应了这个要求。然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我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进程的开展,我们相信通过研究与实践,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会得到进一步优化,更适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山东省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分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