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013-11-11李大兵

关键词:活动化趣味化生活化

李大兵

[摘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追求学习,享受学习过程,收获学习成果。因此,数学教学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关键词]生活化 趣味化 探索化 活动化 灵活化

兴趣是追求知识的源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愉悦的气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诱发学习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应善于捕捉并挖掘学生生活中丰富的数学信息,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经验去感悟数学。例如:在一次常规数学课中,我发现班内学生缺了好多,了解情况后,我顺势推舟让学生根据“全班56人,参加运动会的有7人,参加奥数提高班的有8人”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很快提出很多问题:①参加奥数提高班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②参加校运动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③参加奥数提高班的人数比参加校运动会的人数多百分之几?④参加校运动会的人数比参加奥数提高班的人数少几分之几?……课堂引用的素材鲜活亲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趣盎然,气氛热烈。

二、课堂提问趣味化,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有价值的提问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提问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以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入新课:“同学们,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此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都笑着说:“圆形。”接着,我抓头挠耳装作不解地问:“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形的?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吗?做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不行吗?”学生一下子哈哈大笑起来,抢着说:“不行!”于是,我随手画了个椭圆:“那就做成这样的圆形吧。”学生情绪激动、七嘴八舌地说:“这样的轮子,开起来就会忽高忽低。”“乘在这样的车上,就会像骑马一样上下跳动了。”“这样的车子既不能坐人,也不能运货。”此时,我追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呢?”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因为车轴装在圆心上,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这里,我采用巧妙的提问,把圆的知识从学生身边熟悉的车轮现象问起,使原来干巴巴的数学知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知识的真谛。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发言热烈。

三、学习过程探索化,点燃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再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学生通过拼凑、对比、讨论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让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自己推导、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四、数学学习活动化,增强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少不了动手;探求新知,更离不开操作。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其内部思维的认知活动。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并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测量、演示和操作来获得知识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分别剩下几根?再让学生列式:9÷4=2……1,10÷4=2……2,11÷4=2……3,12÷4=3。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不但自己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揭示了的规律,而且增添了学习兴趣。

五、习题设计灵活化,提升学习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具体要求是: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这种有趣的练习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全班学生很快掌握了本课学习的新知识。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小北河镇房身泡小学)

猜你喜欢

活动化趣味化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
浅谈幼儿园舞蹈表演趣味化教学
一次对文言知识的创意教学
谈低年级语文作业的趣味化设置
构建活动化的低年级语文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