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名臣的诗情雅韵——洪迈诗歌浅析

2013-11-08吴浩菊

关键词:洪迈诗人诗歌

吴浩菊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一、洪迈诗歌研究现状

就笔者目力所见,针对洪迈诗歌的个案研究论著暂时没有,较为相关的研究亦仅有几篇,却多是将其作为“四洪”之一来加以考量,如刘传文《南宋四洪诗歌研究》、李菁《南宋四洪研究》以及沈如泉《南宋鄱阳洪氏父子文学研究》,均为此种。在全面把握四洪诗歌创作内容及风格的基础之上,对洪迈的诗歌加以研究,固然可考察“四洪”诗歌创作的共性,但难免会有疏漏或忽略之嫌;王祥先生《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中有“鄱阳洪氏家族文学研究”一节,论及洪迈的文学创作时,有“洪迈的诗比洪适的诗写得要好”的论断,并分析了《秋日漫兴二首》之一,但惜字如金,对其诗歌创作的论述并未展开;刘振娅《〈容斋随笔〉中的诗学观》重点考察的是洪迈的诗论,王雅婷《万首唐人绝句研究》重点论述的是洪迈对唐诗的评点,通过这两篇论文虽可得知洪迈的诗学观念,但终非其自身的诗歌创作。

综上,笔者认为,有针对性地对洪迈的诗歌创作加以个案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洪迈诗歌辨伪

(一)《全宋诗》所收伪诗

洪迈诗歌散佚情况十分严重,其自称“余自束发即喜学诗,然随作随弃,初不留意也”,故而大量诗作未能保存下来,也因此出现了冒名的伪诗。据考证,洪迈有诗文集《野处猥稿》104卷、诗集《琼野录》1卷,以及《野处类稿》1卷,其中,前两书早已亡佚,《野处类稿》于后世却有流通。《全宋诗》所收洪迈诗歌三卷,共108篇(句两篇未计算在内),即是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野处类稿》、民国胡思敬《豫章丛书》而成。依据宋及其以后的书目目录,洪迈《野处类稿》早已亡佚,学界已有数位学者指出其后流传的《野处类稿》为伪书,当为抄袭朱松《韦斋集》而成。《四库全书》失考将《野处类稿》辑出,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全宋诗》,自然会将朱松诗归入洪迈名下加以收录。凌郁之《洪迈著作系年考证》指出,“伪《野处类稿》实系清代书贾射利、移花接木而已”,而刘传文《南宋四洪诗歌研究》与曾维刚、铁爱花《洪迈〈野处类稿〉辨伪》均明确指出,《全宋诗》中,“洪迈名下诗中引自《野处类稿》的两卷诗,除卷首《秋日漫兴二首》真伪未定外,其余皆为朱松诗”。

鉴于此,笔者在研究洪迈的诗歌创作时,必然要尊重此前学者的研究,将第一、二卷中确凿为伪诗的部分排除在外,重点研究第三卷及真伪未定的《秋日漫兴二首》。此为本文的研究范围,不得不提,但并非重点,不再赘述。

(二)洪迈诗歌与江湖集

《四库全书·江湖小集》收洪迈诗歌二卷,并附洪迈《野处类稿》自序云:“余自束发即喜学诗,然随作随弃,初不留意也。甲戌之春,家居卧病,因复作诗若干首,以自当缓忧之一物。昔人所谓内壹郁外扬为声音者是也,遂取曩时所存而未弃者,录为《野处类稿》二卷,鄱阳容斋洪迈自序。”有人依此而将洪迈列为江湖诗人,但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其原因有二:一则,学界已考证出《四库全书》所收的《野处类稿》二卷为伪书;二则,《四库全书·江湖小集提要》中亦有如下按语:“洪迈、姜夔皆孝宗时人,而迈及吴渊位皆通显,尤不应列之江湖,疑原本残缺,后人掇拾补缀,已非陈起之旧矣。”虽然四库馆臣以为洪迈出现于《江湖小集》中的原因是此书非陈起旧本,而未考察《野处类稿》是否真为洪迈所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将洪迈的诗歌列入江湖集中,是说不通的。鉴于此,笔者不再探讨洪迈诗歌与江湖诗人之间的关联,只就其自身加以论述。

三、洪迈诗歌赏析

(一)吟花弄月,酬唱送别

洪迈诗歌的内容题材不甚宏大,多是摹状写景,咏物抒情或赠予他人的送别类诗歌,与朝堂政治直接相关的较少,而揭露与展示社会现状的篇章同样不多,体现的多是文人士大夫雅致的游玩或闲居之乐。

笔者认为,洪迈的诗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游玩赠答;二是送别(多是送他人官职变迁之作)。

游玩赠答的有以下几篇。

《秋日漫兴二首》 《寄题分繍阁》《车驾幸玉津园晚归进诗》《王龟龄王嘉叟木蕴之同过小园用郡圃植花韵》《朝天菊》 《与叶晦叔同考校诸生锁宿贡院作》《上清宫》 《和朱子渊石柏诗》《宣锁》 《琵琶亭》《清閟堂》 《有怀大兄正字》《峡州》 《赴建安守泛舟游九曲》《诗一首》 《邢台怀古》《自鸣山》 《题蒋億极目楼》《野处亭》 《剩溪别墅》

送别类的有以下几篇。

《送制置使王刚中帅蜀》 《送杨简迁国子博士》《送王龟龄自著作丞外补》《送沈虞卿秘监将漕江东二首》《送通判范朝散秩满造朝》《送王诚之舍人使北方得挥字》《送王舍人制置四川》

由以上所列两表不难看出,洪迈诗歌的题材范围较为狭窄,多为吟咏景致、唱和抒怀与赠别他人之作,其诗歌题材涉及到的虽有花、木、楼与多地景点等各种不同的类别,但均带有一定的典雅气息,且唱和赠别的对象多为官僚阶层,更不乏描摹宫禁景色与呈递御览之作,士大夫气息极其浓郁。

洪迈诗歌惯用的这些题材,也体现了诗人厌倦官场、隐逸娱心的特色。例如,《诗一首》中,“买得渔舟度岁华”体现了诗人对渔隐的向往,“案有黄庭尊有酒,少风波处便为家”则明确表明诗人希冀“少风波”的生活;《野处亭》中“弟兄丘壑平生事,付与鸣琴一再行”则折射出诗人寄情琴乐,化解苦闷的处世态度;《剩溪别墅》中,“无限新诗兼有酒,可能容我醉时题”则是诗人醉心于诗酒的最佳说明;《与叶晦叔同考校诸生锁宿贡院作》中,“谢公寻山饱闲暇,应笑腐儒粘故纸”,更是将寄情山水的谢灵运与腐儒加以对比,鲜明地展示了自己对汲汲功名的不赞同。

除了追求隐逸之外,洪迈也十分注重亲友之间的情意,多首赠答亲友的诗歌即为最好的体现。《有怀大兄正字》中,诗人直言“今日思兄弟”,因为相隔甚远,别离甚久,唯有以书札相通,但距离的遥远并未割断诗人的思念,“何时尊酒共,夜语小窗中”,即是诗人对兄弟团圆的美好期待。同时,身为南宋四洪之一,良好的家风促进了洪迈的成长,也令他有意识地关注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如《送王舍人制置四川》中,诗人赞扬王舍人“风采今如此,家风定不刊”,即是将王舍人的风采与其家家风联系起来,而《自鸣山》中“至今诗礼擅家庭”亦是对家门风气的观照,体现了一定的宗祖意识,显得亲切并且可感。

另外,此处需要点明的是,洪迈虽然厌倦官场、向往隐逸,但并非对国事缺乏热情,只沉醉于狭隘、自我安逸的小世界中。据《宋史》记载,洪迈是高宗绍兴年间的进士,其后官居要职,参与撰修国史,奉命出使金国,并历任各大州境的长官,且多有建树。抛开《宋史》中的记载不言,各种地方志中对洪迈的吏治亦多有褒奖之言,如《明一统志》中有“洪迈淳熙中知太平州,政尚宽简,民皆向化,郊产异麻,状若灵芝,人以为祥”句;《大清一统志》中亦有洪迈“书生能临事”的评语;《福建通志》则夸赞洪迈“淳熙间知建宁府,威惠并行”。洪迈对国事的关心体现在诗作中,则有抚今追昔、恨山河破裂的《邢台怀古》,以及多首赠别官员的作品。《邢台怀古》感慨邢侯国被外族入侵的恼恨;《送制置使王刚中帅蜀》中,诗人提醒王刚中“成都花锦君莫恋,早晚归凯持钧枢”;《送杨简迁国子博士》中,作者高度赞扬杨简爱民如子的为官之道,认为他吏治精良,百姓“如子得母慈”,但亦有“慨然顾自任,舍我将告谁”的警醒;《送王诚之舍人使北方得挥字》中,则感慨征人之苦,认为“家居尚无奈,何况披征衣”。诗人的多首送官之作均写得情深谊重,既有对所送官员的赞扬褒奖,更有嘱咐其为国为民的谆谆苦心。可以说,洪迈虽因使金受辱及高宗庙号之争远离朝堂、退隐闲居,但他并非完全与官场隔绝,仍有一颗关心国事、忧虑社稷之心。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论诗时提及,诗歌应具备“监戒规讽”的“风人之旨”,诗人应当重视诗的社会功能。纵观洪迈的诗歌,其诗虽多为游宴及赠别之作,但也多寄予了诗人的情怀与期冀,表达了一定的精神寄托,故而,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理念基本是吻合的。

(二)巧心妙句,清新典雅

《四库全书·江湖小集》收录洪迈《野处类稿》时有如下评语:“洪公所作七律,清新有之,澹淡有之,韵味亦有之。斯句清妙,哀而不怨。有儒风,亦有隐趣,颇近渊明。五律用字险僻,有生硬处,诗境幽寂,庄老玄风,逸脱尘寰。”此评语虽是就并非洪迈所写的《野处类稿》二卷而言,但笔者通过阅读洪迈的诗,发现这一评语中所提及的风格特点,在洪迈自身创作的诗歌中亦有体现。以下,笔者将谈一谈自己对洪迈诗歌的理解。

笔者将洪迈诗歌的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与典雅两点。清新表现为语言的清新与意象的清新;典雅则体现为题材的典雅与喜用典故。鉴于上节已概述其诗歌题材,此处重点探讨其语言、意象以及对典故的化用。

周裕锴在《宋代诗学通论》一书中,有“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在宋诗中广泛运用”的论断,洪迈的诗歌创作无疑是符合这一论断的。洪迈写诗,语言较为雅致,少俗字,多雕砌。遍览其诗,诸如“花锦”“翠华”“紫微”“春光”“芳华”“烟霞”等较为清新的词语俯拾即是,且多不平铺直叙,常巧用技法,显得生动而又活泼。如《寄题分绣阁》中,有“其前山送青,其下竹交翠”句,一个“送”字,一个“交”字,拟人且形象,让读者观之如在目前,更俨然是将无情的“山”与“竹”当作有情的对象来看待了;同诗中另一句“拄颊饱看山”,一个“拄颊”,令作者的动作姿态跃然纸上,“饱”字更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山景的喜欢。《送制置使王刚中帅蜀》中“春光犹未到梅花”句,写的明明是秋冬之景,却说春光尚在路上,未能抵达,亦有拟人形象之效。《送杨简迁国子博士》则明明是作者的赠诗,却故意说是“聊述路人颂,持作送君诗”,别有一番趣味。

洪迈诗歌中的意象亦十分清新典雅,俯瞰澄江、花雨迷眼、松风阵阵、户接星河,等等。有宫门重重的禁内寂静之景——“唱彻五更天未晓,一池月浸紫薇花”;有大雨骤临的华美气象风光——“五更犹自雨如麻,无限都人仰翠华”;有崎岖难攀的九曲景色——“诸峰削成鸟亦怖,危磴岂复人能踰”,虽然意象不同,给观者的感受亦不相同,但每一样都生动灵活,令观者阅之亲切,如亲眼所见。如此跃然纸上的意象,形成了优美且清新的意境,给洪迈的诗歌增添了韵味与雅趣。

另外,洪迈喜爱化用前人诗句与典故,体现了浓郁的以学问为诗的气息。南宋韩淲《涧泉日记》中,有洪迈“制词有典式,喜用艰深之词以作碑记”的评价,这一评价也适用于洪迈的诗歌创作。

洪迈写诗,喜欢点铁成金,化用他人的诗句。如“江湖久客日思家,坐觉微霜上鬓华”(《秋日漫兴二首》)一句,可能是受隋代诗人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启发;“景物日夕佳,登临春秋异”(《寄题分绣阁》)则是化用了陶渊明“山气日夕佳”句,同诗“其前山送青,其下竹交翠”句,“送”“青”二字似取自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拄颊饱看山”则化用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何时尊酒共,夜语小窗中”(《有怀大兄正字》)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趣;“成都花锦君莫恋”(《送制置使王刚中帅蜀》)又似有李白“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与“醉卧沙场君莫笑”之笔法。

洪迈对典故的喜爱,不仅体现在化用句典与词典方面,也体现在对古人事迹的借用与推崇上。他喜欢引用前代人物,来抒发自己的胸臆。《与叶晦叔同考校诸生锁宿贡院作》中,“谢公寻山饱闲暇”的谢灵运;《琵琶亭》中,“香山居士头欲白”的白乐天;《清閟堂》中,“借宅亦种竹”的王子猷与“贫而癯”的伯氏;《送王舍人制置四川》中,“中年思贾谊,见晚叹严安”的贾谊与严安;以及“青眼独相看”的阮籍,《自鸣山》中的“文安陆子”与“张氏诸贤”等,均属于这一情况。洪迈对这些古人的选用,绝非随意而为,选用的本身,已经体现了洪迈对他们品性的喜好与推崇,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洪迈自身的价值追求。

最后,洪迈诗歌的清新典雅风格,除了其自身主动的艺术追求之外,与其骈俪精湛的四六文创作,也是大有关联的。宋末元初时人方回的《瀛奎律髓》,在评价洪迈《车驾幸玉津园晚归进诗》时,即点出了“三四用丽语熟套,盖四六者乃三洪之所长”这一观点。洪迈身居要职,曾奉命修四朝国史、知制诰,因而追求精典,已经成了他的创作自觉。

(三)“平生海内文场伯”

洪迈以文学、史学而负有盛名。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在《送洪景卢内翰使虏》中,称赞他的文学造诣为“平生海内文场伯”;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与《静庵文集》中,将其史学成就与司马光、袁枢并列;而日本学者清水茂则盛赞洪迈《容斋随笔》的考证方法与考证精神,认为其“堪称清代考证学先驱”。因此,可以说,学界对洪迈的文学及史学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由于洪迈的诗歌多已散佚,故而历来对洪迈诗歌的价值关注不多;也因此,有关其诗歌的影响,着实难于寻觅到系统性的评价。在此,笔者班门弄斧,略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洪迈的诗歌对其时的诗坛,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洪迈的诗歌之中,有不少游玩宴饮以及唱和之作,除却前文所述的篇目之外,同时代其他人的集子中,亦有记载可循:宋赵善括《应斋杂著》称,善括“诗词多与洪迈、章甫唱和”;裘万顷《竹斋诗集》亦有其“初官乐平印曹,与洪迈诗篇往来”的记载;周必大有《次洪迈馆中红梅韵》的诗作;范成大也曾在洪迈奉命使金之时,赠诗与他;不仅如此,就连身份尊贵的皇帝——孝宗,也与洪迈有唱和之作。

孝宗和的,正是洪迈《车驾幸玉津园晚归进诗》一篇,暂列其和诗于下。

春郊柔绿遍桑麻,小驻芳园览物华,应信吾心非暇逸,顿回晴意绝咨嗟。每思富庶将同乐,敢务渔畋漫自夸,不似华清当日事,五家车骑烂如花。

方回《瀛奎律髓》及洪迈《容斋随笔》均有记载:孝宗曾持此诗,向兵部尚书宇文价说:“洪待制用‘雨如麻’,偶思得‘桑麻’可答,其末句用‘羯鼓’事,故以华清车骑烂如花答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与之唱和,可见洪迈是积极参与到当时文人唱和的活动中去的,并且他对自己所参与的那些唱和圈子,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综上所述,虽然诗作多有散佚,但洪迈毕竟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些优美的诗歌佳作,加之他曾官居高位,并编纂了大型志怪笔记《夷坚志》,在“夷坚热”席卷南宋社会的同时,笔者相信,他的诗歌,势必影响到了时人的创作。

[1]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纪昀.四库全书·江湖小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刘传文.南宋四洪诗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5]王祥.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6]刘振娅.《容斋诗话》的诗学观[J].广西大学学报,1993(4).

[7]凌郁之.洪迈著作系年考证[J].文献季刊,2000(4).

猜你喜欢

洪迈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容斋随笔》“东晋将相”条中的“以古讽今”与“以今观古”
诗人猫
浅谈《容斋随笔》对“忠义”的书写
诗歌岛·八面来风
洪迈的“摆头”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