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容斋随笔》对“忠义”的书写
2018-08-31律其林
律其林
摘要:《容斋随笔》是南宋时期洪迈所撰写的史料笔记,多载宋代的奇闻轶事、社会生活和官场纪闻。其中有很多关于忠义人物的笔墨,颜鲁公便是其中之一,其以特有的忠节和人格魅力影响着后人。笔者希望能够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着手解析颜鲁公其人,以《容斋随笔》为出发点对“忠义”进行管窥与探讨,进而把忠义人物在宋代的社会评价进行串联,形成一幅窥见宋代社会的写意图。
关键词:容斋随笔 颜鲁公 洪迈
中图分类号: J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088-02
颜鲁公是唐代颇负盛名的历史人物,集文学、书画造诣于一身,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由于其卓越的才能与面对叛军不屈膝的精神,得到了时人的褒扬与后世的景仰,反映在社会评价当中。社会评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等作用。其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的风貌,《容斋随笔》是南宋时期爱国人士洪迈撰写的一部史料笔记,其中有很多对忠义事迹和忠义人物的贤良形象的书写,作为公众的共同判断和态度成为当时社会评价重要的风向标。
一、忠义的定义与类型
忠孝节义是中国古代对人物进行评价的重要判断标准,在宋代同样也是社会广泛认同的人生价值。前代涌现出大量的忠义人物,由于现实环境等原因,这些人物对宋代社会人们产生一定影响。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朝代,对忠义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洪迈在《容斋随笔·忠义出天资》载:忠义守节之士,出于天资,非关居位贵贱、受恩深浅也。……而甄济、权皋、刘海宾、段秀实,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废斥列卿,捐身立节,名震海内。人之贤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屦乎!
“忠”在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中指尊从道义,为国尽其所能。“忠者何?不欺之谓也。”“忠者,勿妄之谓也。”海外学者史怀梅更是将忠义分为“关系型”“互惠互利型”和“等级差异型”。而在《容斋随笔》中对忠义及忠义人物的看法是,那些忠贞道义保持节操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天资”,即自身的禀赋引发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地位高低和所受的恩荫多少没有关系。“忠”与“义”一起,成为我国社会历史经久不衰的道德信条。
二、《容斋随笔》对颜鲁公忠义行为的诠释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生于南宋时期,是著名的文学家,字景卢,是爱国士大夫洪皓的第三子。洪迈历时四十余年写成此书,包括《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容斋三笔》《容斋四笔》《容斋五笔》五个部分,是一部有关文化、历史、艺术等各方面的宏伟巨著。颜真卿,字清臣,史称颜鲁公,除在书法上有极高建树外,在为官方面清正廉洁广受百姓爱戴,在人物性格方面也是忠烈禀直之士。早在安史之乱前,颜鲁公便料到安禄山必反,为了麻痹敌军,他表面上“日与宾客泛舟饮酒”,实则招募兵马,加高城墙和防御措施,以养精蓄锐,成功消除了安禄山的疑虑。在安禄山公开谋反之后,唐玄宗悲伤地说:“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当他看到听到此事后言:“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颜鲁公未雨绸缪的智慧和果敢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尊重与赏识。
唐代史料《云溪友议》评价其“浇风莫竞,文政大行”,《容斋随笔》更是评价其“忠义气节,史策略尽”。我们都知道,评价受到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情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评价主体的心理背景系统、心理运作过程、社会运作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对客体的评价。在《容斋随笔·颜鲁公祠堂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予家藏《云林绘监》册,有颜鲁公画像,徐师川题诗曰:“公生开元间,壮及天宝乱。捐躯范阳胡,竟死蔡州叛。其贤似魏征,天下非贞观。四帝数十年,一身逢百难。少时读书史,此事心已断。老来鬓发衰,慨叹功名晚。嗟哉忠义途,捷去不可缓。初无当年悲,只令后世叹。一朝绝霖雨,南亩常亢旱。小夫计虽得,斯民盖涂炭。长歌咏君节,千载勇夫惧。敬书子张绅,庶几古人半。”
这是对颜鲁公生平事迹的一段记述与评价,诗中提到颜鲁公在天宝年间所经历的不幸,并把颜鲁公的贤德比作魏征,对颜真卿为忠义而死的行为进行了极高的赞誉。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颜真卿“大飨士城西门,慷慨泣下,众感励”。在多年后被李希烈俘虏时,面对其爪牙的威逼利诱,他高呼:“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展现了作为忠臣敢为名节无畏牺牲的民族大义。
在《容斋随笔·颜鲁公》又载:呜呼!公既知杞之恶己,盖因其方镇之间,欣然从之。不然,则高举远引,挂冠东去,杞之所甚欲也。而乃眷眷京都,终不自为去就,以蹈危机,《春秋》责备贤者,斯为可恨。司空图隐于王官谷,柳璨以诏书召之,图阳为衰野,堕笏失仪,得放还山。璨之奸恶过于杞,图非公比也,卒全身于大乱之世,然则公之委命贼手,岂不大可惜也哉!虽然,公囚困于淮西,屡折李希烈,卒之捐身徇国,以激四海义烈之气,贞元反正,实为有助焉。岂天欲全界公以万世之名,故使一时堕于横逆以成始成终者乎!
颜鲁公没有像前朝司空图等人,“堕笏失仪,得放还山”,而是以自己的死唤起了天下的英烈之气,对于当时的战事环境是有帮助的。唐代忠义名节在(下转第87页)(上接第88页)宋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五代的战乱频仍后的北宋,经过忠节观的重塑后,对忠义行为和不事二主进行了思想上的加强,涌现了很多忠义之士,而《容斋随笔》通过对忠臣忠义忠事进行宣扬,表达了在南宋社会对忠臣的大力期望。
除颜鲁公外,《容斋随笔》中还有很多对忠义故事的书写,例如在卷四《南夷服诸葛》中载:“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在千年以后的宋太宗淳化年间,怡显出使南诏,当地节度使赵公美说:“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渡河前要祭祀,可见南夷地区对诸葛亮的佩服就像千年之初一样,难怪洪迈赞其“可谓贤矣!”。又如《三笔》载,北狄俘虏之苦被外侮掠取的北地人民生活疾苦,甚至衣不蔽体而饥寒交迫,從侧面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与对忠义人物出现的期许。
洪迈是南宋著名爱国能臣,与其父洪皓一样,都曾出使金国而被俘虏长达十几年之久,长时间的宦海沉浮让洪迈看透了官场上的一些现象,表达了对国家强盛的渴望与对恢复旧山河的期盼强烈,同时对朝廷上下奸佞当道与不抵抗行为进行抗争、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官府腐败行为的厌恶。
三、结语
忠义有幸,青史留名。颜鲁公作为隋唐时期忠义人物而言,有其自身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忠义人物的书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既对其品德和功绩的肯定而带有一定的道德激励色彩,但也对其不能亲自力挽乾坤而感到惋惜。除《容斋随笔》外,宋代很多士大夫对忠义人物进行评价,对忠义故事进行流播,从忠义角度,对典型模范代表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对我们窥览宋代政治经济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宋)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宋)范摅,云溪友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7](英)史怀梅.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