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意图对大学生控制幻觉的影响
2013-11-08马锦飞
马锦飞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言
从日常经验来看,我们都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能够根据客观现实作出理性选择。但是,关于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和行为的新闻报道和学术讨论屡见不鲜。[1]例如,尽管很多大学生明知道彩票中奖、星座占卜等活动都只是一种随机事件,仍然迷信通过自己的统计分析,可以稳操胜券,甚至每月消耗大量金钱和时间深陷其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们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理性而精明吗?在面临简单的数学和统计知识就能解决的经济问题时,是什么因素误导了他们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自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心理学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控制幻觉,是指个体由于错误地在自身行为与结果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而在随机事件中觉得自己正在控制情境,并且高估自己决策的成功概率。[2]Rothbaum、Weisz和Snyder等人发现,当人们失去控制感,会产生强烈的重获控制感的需要和动机,导致人们采取迷信行为获得控制幻觉。[3]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和事业的起点,可以说,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即将面临着各种选择,包括工作、投资理财、消费、再教育投资等一系列现实而又重大的决策,如果走错一步,很可能留下终身遗憾。因此,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帮助其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根据所学知识作出理性的人生选择和经济决策,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试图从不确定性情境这一角度入手,考察自利意图对大学生控制幻觉的影响,希望为纠正大学生的非理性信念,帮助和教育他们在风险条件下做出理性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招募辽宁师范大学58名本科生,其中,9名男生,49名女生,年龄在18~23周岁,所有被试均为志愿者。他们被随机分配到高利益卷入组和低利益卷入组,每组29人。
(二)实验材料
1.纸牌。纸牌采用宁波三A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不透光专用扑克,保证每张牌的背面印刷颜色相同。同时,纸牌每用过20人就会及时更新1次,以防纸牌磨损造成记号。
2.筹码。筹码为1元钱的硬币,1个筹码相当于10元钱。
(三)实验设计
1.自变量。实验情境设定为有利赌博(favorable gamble)场景,即预期收益大于零或赢的可能性超过一半。这是对Langer的博彩实验和Kahneman的“确定效应”实验的拓展。将控制幻觉操作性定义为:个体在随机事件中对自己选择的彩票的获奖率的高估。采用2(风险评估:高风险评估和中等风险评估)×2(自利卷入程度:高利益卷入和低利益卷入)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间变量为被试的自利意图卷入程度,是一种意图变量,是个人基于本身的需求、价值和兴趣而对某事物所感觉到的重要程度、关联程度和被吸引的程度。通过外部奖励来控制利益卷入,分为高卷入和低卷入两个水平,高卷入组被试在赌博过程中盈亏自负,任务是尽量为自己多赢钱;低卷入组被试在赌博过程中不承担盈亏,赢钱与其无关。组内变量为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个人在明确某一不确定性事件的损益量及其结果概率之后,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对所面临的风险大小作出综合评价和估计。通过获得奖励的比率来控制风险评估,分为高风险评估和中等风险评估两个水平。高风险评估是指大学生获得120元钱的比率为1∶12,什么也得不到的比率为11∶12,自选时获得的期望值为 10元(120×1/12+0×11/12);中等风险评估是指大学生获得20元钱的比率为6∶12,什么也得不到的比率也为6∶12,自选时获得的期望值也为 10 元(20×6/12+0×6/12)。
2.因变量。实验中,要求被试进行机选或者自选。当自选获奖比率6∶12时、获得的期望值10元,机选为 6:11、获得的期望值为 11 元(20×6/11+0×5/11);当自选获奖比率1∶12时、获得的期望值10元,机选为 1:11、获得的期望值为 11 元(120×1/11+0×10/11)。无论高风险评估还是中等风险评估,客观上机选的成功率始终大于自选,造成自选的期望值为10元,机选的期望值为11元。如果被试选择自选,说明他认为自选可以增加他获奖的概率,误认为自选的成功率大于随机概率,即产生控制幻觉。另外,如果被试选择不选,能够确定性地得到10元。被试选择机选记0分,选择自选记1分,选择不选记2分。
(四)实验程序
主试是一名经过培训的心理系研一女生,并对实验假设一无所知。当被试进入实验室时,先请被试阅读桌面上的指导语。
1.高利益卷入组指导语: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钱钱钱》,顾名思义,比赛看谁赢的钱多。游戏结束后,你手中剩余多少人民币,就可以自己留下,赢的越多,赚的越多。你的任务是要尽量地多赢钱。
2.低利益卷入组指导语:假设你是一名投资代理人,下面请你进行一系列的投资选择。你的任务是以你认为最好的方式进行选择,但是最后输赢与你无关,赢钱不会给你,输钱也不会让你承担。当然,我们也不会让你白浪费时间,还会付给你5元钱作为酬劳(主试当场付给被试5元钱,等被试收好钱后继续进行)。
被试理解指导语后,由主试引导被试进行游戏练习。主试将准备好的12张自选牌和11张机选牌呈现给被试,使被试确认每组牌中都有一张红桃,然后重新洗牌。之后,先让被试自己从12张自选牌中抽选,但是并不开牌;然后主试在被试面前按键进行计算机随机选牌操作,根据excel随机数数据表的结果,从11张机选牌中选牌;再请被试进行最后选择,选择自选牌或者机选牌,要求被试迫选;选择后,将被选的牌送到验牌区,等待游戏全部结束后统一验牌。这意味着,在游戏结束前不提供反馈,以免反馈成为后续选择的混淆变量。
(五)统计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了卡方检验和对数线性分析的统计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选择频次分析
统计高利益卷入组和低利益卷入组在不同风险评估时选择频率的结果,见下表。
选择偏好结果
卡方检验表明,高卷入组评估中等风险时更倾向于自选,χ2(2,29)=24.069,p<0.001;评估高风险时更倾向于不选牌,直接拿钱,χ2(2,29)=24.897,p<0.001。而低卷入组无论评估中等风险还是高风险,均没有表现出选择偏好。
(二)风险评估与利益卷入程度对选择偏好的影响分析
对数线性分析发现,利益卷入程度×选择偏好的交互作用显著,z1=-2.579,p<0.05;z2=2.446,p<0.05。在低卷入组,大学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χ2(2,58)=1.276,p>0.05;而在高卷入组,大学生产生了两种偏好:自选和不选,χ2(2,58)=14.207,p<0.001。结合高卷入组和低卷入组评估不同风险时的选择频次可知,在高卷入组被试评估中等风险时,更倾向于自选,χ2(2,29)=24.069,p<0.001;评估高风险时,更倾向于不选牌,χ2(2,29)=24.897,p<0.001。风险评估×利益卷入程度×选择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z1=0.706,p>0.05;z2=1.363,p>0.05。该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风险评估条件下,利益卷入程度会降低被试选择机选的频率,增强被试的控制幻觉和“确定效应”。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利益卷入程度对大学生的控制幻觉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利益卷入程度越高,大学生越有可能产生控制幻觉。古典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核心的动机,并把它视为描述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唯一必要假设。[4]关于利益卷入的研究,可以被看作是理性选择理论的当代证实:自利动机能够促使个人更加看重获得或者损失的结果,进而慎重选择。[5,6]但是本研究的结果却恰恰与之相反,通过利益卷入程度诱发出自利动机的中国大学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控制幻觉,做出风险收益更低的非理性决策。这说明,当人们抱有很强的自利动机时,不一定能做出理性决策,反而会干扰理性决策。例如,在赌场背景下,过强的自利动机会导致人们采取不必要的冒险。对于这种现象,控制启发式和控制动机理论可以分别从认知角度和动机角度给予解释。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控制启发式理论认为,控制幻觉是导致非理性决策的启发式偏见之一。意图要素是个体判断自己拥有多少控制力的重要线索。本研究通过指导语控制利益卷入程度这一动机变量,来操控大学生对决策目标的意图。利益卷入组被试怀有更强的自利动机,即想要达到某个目标的意图更强。已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过于关注行为的积极结果的时候,就会忽视行为之后不出现该结果的情况,即人们更倾向于证实结果而非证伪结果,[7]由此便会产生控制幻觉。
从控制动机的角度来说,所谓控制意图增强,即人们希望最大化积极结果和最小化消极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经验认为控制力会带来益处,对控制动机持积极态度,尽力去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生存环境。控制动机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由于这种控制动机的存在,个体具有获得胜任感或维持控制感以缓解失控焦虑的需要,促使个体主动积极地利用控制行为来获得控制感,即使这种控制行为并非最佳行为方案,甚至与其自利动机的意图相反,也并非真正的控制,带来的只能是控制幻觉。[8]
可见,西方古典经济学将“经济人”理想化了,相比之下,中国古典人学所认为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贴近实际。
五、教育启示
当代大学生缺乏理性吗?我们的理性教育还不够吗?以上研究发现,当大学生利益卷入程度很低时,完全可以作出理性决策,而那些利益卷入程度很高的大学生恰恰证实了“当局者迷”这句老话。可见,大学生缺乏的不是基本的理性决策能力,而是经不起利益诱惑,“急功近利”的心理很容易迷惑他们的理性思考。当身处不确定条件时,他们又缺乏迎击风险、忍耐失控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控制幻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性,也折射出在他们的生活中,缺乏真实的控制感。
针对这些特点,建议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决策机会,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利用控制幻觉的积极方面增进其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教育大学生淡泊名利,经得起利益诱惑,保持平常心。正如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所言:“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其抗压能力和对失控感的忍耐力,进而消除控制幻觉的消极因素,保证其在风险条件下做出理性决策。
[1]马锦飞.大学生的迷信行为——基于控制策略理论的解释[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6).
[2]马锦飞.控制幻觉的理论述评 [J].校园心理,2012(6).
[3]Rothbaum, F., J.R.Weisz and S.S.Snyder.Changing the world and changing the self:A two-processmodelofperceived contro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1).
[4]Mueller,D.C..Rational egoism versus adaptive egoism as fundamental postulate for a descriptive theory of human behavior[J].Public Choice,1986(1).
[5]Rogers, T.B., N.A.Kuiper and W.S.Kirker.Self-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7(9).
[6]Craik,F.I.M.and R.S.Lockhart.Levels of processing: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1[J].Journalofverbal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6).
[7]Thompson,S.C.,W.Armstrong and C.Thomas.Illusions of control, underestimations, and accuracy:A control heuristic explan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2).
[8]Langer,E.J..The illusion of contro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