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人才协同培养机理分析

2013-11-07牟彤华

河北职业教育 2013年10期
关键词:协同学培养目标协同

牟彤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一、引 言

协同学是研究各种系统和现象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的一门独立的学科[1],由德国著名物流学家赫尔曼·哈肯所创立。协同学把系统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的有序称为“自组织”,不同聚集状态之间的转变过程称为“相变”,子系统间的随机波动而导致系统宏观量的瞬时值偏离平均值的现象称为“涨落”,把影响系统有序的关键因素称为序参量,非关键因素称为控制参量[2]。

近年来,协同学在管理学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协同学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研究多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式以及高校教育模式等的探讨,鲜有系统地运用协同学进行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协同系统,目前广泛开展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正是这种协同模式的具体体现。高职人才培养越来越需要政校行企各培养要素的良好协同与互补。目前,有关高职人才协同培养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协同模式、组织形式设计等实践探索层面,而对于协同机理、环境影响因素和关联协同的竞合关系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协同学原理,探讨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构建协同培养机制,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高职人才协同培养机理分析

(一)培养目标决定着自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

我们把高职人才协同培养系统看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开放系统,由高校、行业协会、企业、政府等主体所组成,各组成主体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如何使这些子系统有效地合作,发挥协同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关键在于找到对自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即协同系统的序参量。序参量是协同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并引导协同系统向更加有序的状态演化,决定协同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协同水平,主导和支配协同系统的有序状态和演化过程[3]。

在高职人才协同培养系统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协同培养系统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因此,培养目标是协同的主导性因素,是唯一的序参量。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内容、路径的改变,都直接导致协同培养系统现状的改变,必将打破现有的有序结构。

根据协同学的支配原理,有序结构是由少数几个缓慢增加的不稳定态模所决定。在高职人才协同培养系统中,培养目标就是唯一的不稳定态模,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与不同的企业、行业实现自组织过程,构建不同的相对稳定的协同模式及运行机制。同时,随着对培养目标的提升和修正,又推动着协同模式为适应新的目标所进行的渐进演化,在更高层面形成新的自组织结构,产生新的协同模式及运行机制。

(二)参与各方的不同禀赋形成协同互补与共生

在高职人才协同培养系统中,高校、行业、企业都具有资源的“不完善性”和资源的“垄断性”,资源的“不完善性”是协同系统中各主体寻求合作、协同的原动力;资源的“垄断性”是各主体参与协同合作的资本[4]。

在各主体内部,资源拥有量的差异、企业的特质和需求差异、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反应力的差异,都会导致协同培养系统内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和摩擦。这是导致合作模式多样化和协同模式不断演化的重要原因。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动力在于获得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是高校最主要的功能,是促使高校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最主要动力,高校的优势在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模拟训练,但天生缺乏企业化实践环境,而这正是企业具有的优势。高校利用企业对市场的感知能力,通过聘请企业技能人才为高校兼职教授,定期与高校进行交流等方式,使高校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使之顺应经济建设需要。总之,与企业合作,有助于校企优势互补,完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动力在于对人才和智力需求。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培养的各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企业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对企业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及时发现和聘用优秀学生,这比直接在人才市场上招聘人才获得优秀员工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行业协会是不同类型企业的集合,集聚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在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与高校各主体核心资源和优质禀赋(物质流、信息流、知识流、资金流等)交换融合和协同合作的重要桥梁。

政府在高职人才协同培养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推动、协调和监督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导向、激励措施,往往对自组织的形成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

(三)内外部影响因素间的非线性协同机制

协同学把环境因素对系统的作用看作引起系统相变的决定性外界因素,产生相变与否直接由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程度决定,这种环境因素称为控制参量。

控制参量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控制参量之间就能互相联系,并取代各控制参量相对独立、相互竞争的状况,表现出协调、合作,整体效应增强,通过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机制和驱动力量的“相变”运动,促使系统从不平衡状态转变到平衡状态,支配着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这就是所谓的“协同导致有序”[5]。而协同学中的“非线性”,是指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高职人才协同培养系统在接纳周围环境的同时,也受到环境和各系统主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

从环境因素看,政府的政策、所在地的产业布局、支柱产业结构、人才特征、所在地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因素,都对协同合作有重大影响。

从内部因素看,每个企业、行业都具有不同的特质和差异化需求,并受到合作高校专业特点、教学设施等方面的约束与限制。所以,高校与不同企业合作得到的成效是各不相同的,这体现了“非线性”协同的特征。

从协同机制看,互利互惠的动力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教学运行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等,是协同合作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机制的好坏和对自组织的适应性,对协同合作具有重要影响[6]。

(四)协同系统的自组织与动态演化

自组织是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特点。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结构。伴随着这种有序结构的产生、发展,序参量和控制参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表现出一种协同运动,这种协同运动在宏观上则表现为系统的自组织现象。显然,高职人才协同培养系统的自组织具有相对稳定和动态演化的特点。

首先,自组织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构成。高校众多的专业由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必然要与不同的企业和行业进行协同合作,即使是同一个专业,由于其专业方向的差异和培养层次的提升,也需要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形成不同的自组织形态;其次,自组织不排斥他组织,而且,他组织在自组织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起到关键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如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推动。

自组织的动态演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组织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增减,将迫使自组织在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机制等方面不断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改变;自组织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自组织动态演化,不断进化的表现形式;系统序参量,即培养目标的提升或变化,将导致原有自组织的颠覆性改变,甚至消亡,为新的自组织所取代;协同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系统,必然有参与主体的更新改变,新的自组织的形成,以及自组织之间的竞合,都表现出动态演化的特性。

三、高职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模型与实施

根据上述对高职人才协同培养机理的深入分析,构建了协同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培养目标是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协同合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它受到社会、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和协同各方内部环境和需求的影响,通过“非线性协同”形成自组织形态。在自组织中,合作、竞争和摩擦,以及影响因素的耦合关联,通过“放大涨落”效应影响自组织的稳定和演变。通过制订与自组织的协同模式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定具体的协同合作实施方案。

依据模型,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可以遵循如下步骤:

1.确定培养目标,即序参量的确定。企业群特定企业与高校各特定专业共同确定协同培养目标,结合各方优势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目标、不同模式的合作,并不断优化和提升。

2.分析协同培养系统的影响因素。即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协同各方的优势资源和需求,以及这些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联。

3.利用非线性协同机制规律,促进影响因素对协同的正向增值(即合作与互补),抑制或减小对协同的反向增值(即竞争与摩擦),进而实现合作双方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4.通过影响因素的耦合关联,在政府推动下,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自组织形态。

5.建立系列各方认可的协同模式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合作的动力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教学运行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等。

6.随环境变化和运行结果反馈,对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图1 高职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模型

四、案例分析

我们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机制的步骤和方法。

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主要需要两方面的物流人才:一是对国际国内物流都能熟练操作的双通型人才;二是从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管理的快递业人才。双通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熟练操作国际和国内物流的业务流程,熟练应用英语与客户交流和单证操作。商务物流配送管理人才,则需要熟悉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快递业务操作,仓储配送管理等业务。

显然,不同的培养目标需要与不同的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不同的协同培养模式。双通型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与货运代理协会、国际物流企业、外贸企业等进行合作;而商务物流配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仓储协会、快递企业、国内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开展合作。

在具体模式上,一是与货代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建立国际物流学院,为协会内各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同时各企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岗位和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和实习方案。协会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集中了学校需要的企业类型和资源。二是与特定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和国际贸易企业进行订单式合作培养,企业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采用“双导师”制教学,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参加用人单位安排的职业教育课程和业务实习活动,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7]。三是建立相对固定的企业实习基地,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投入,利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为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岗位;通过政府的优惠措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四是把企业引入校园,学校通过场所,建立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利益学校提供的场所和学生资源开展业务,学校利益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实践学习。从而构建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协同组织。

上述不同的模式,必然需要不同的运行机制,比如与协会建立的物流学院,是一种较稳定长期的协同合作;而订单式培养,会根据特定企业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存在短期性、特殊性等特征。在协同合作机制、教学机制、课程体系、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且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持续地调整、改进。

[1] 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3-54.

[2] 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

[3] 解学梅.都市圈协同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协同学的区域创新观[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3).

[4] 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

[5] 王东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

[6] 翟向阳.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7,(5).

[7] 周敏,黄福华,刘长石.开放式协同的物流专业政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途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猜你喜欢

协同学培养目标协同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
政府审计协同治理:审计制度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协同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