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交流互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3-11-05晁乐红

台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交流政治

晁乐红

(台州学院 思政部,浙江 临海 317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门课的宗旨是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等的教育,引导学生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作为具有十足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必修的200多个宝贵学时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因老师上面讲、学生下边听的传统灌输教学方式而备受诟病。西方右翼人士斥其为“洗脑”,分享高等教育资源的大学生们也并不买账,极端者谴责政府和高校是在“愚民”。如何走出这个尴尬的境地,使讲台上的教师不卑不亢,讲台下的学生口服心也服,笔者认为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的其他专业知识教育在性质上有根本的不同,对于后者,学生们在老师面前往往自愧不如甚至有偶像崇拜心理,对具体知识的心态是准备接纳,并能接受一定程度的灌输。而对于前者,大学生们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有独立自主的认知力和思维力,再加上中小学时代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接受的并不成功的此类教育的不良印象,在大学课堂上,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拒绝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填鸭式教学。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经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认为通过大量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能够有助于走出困境,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使他们最终成为有交流互动能力的社会公民;另一方面,可谓欲擒故纵,放弃强行灌输,反而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交流互动的内涵

图1 多向性的交流互动

交流互动首先是指教师放弃比学生先知先觉的单一主体地位,视大学生为潜在的有独立思想能力和自由选择权利的平等对象,在此观念主导下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们之间发生的语言交流与思想碰撞,并对该过程进行反思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彼此都有收获和提高。交流互动式教学法要求课堂内外有大量的真诚对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更多的他者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即每个大学生都有机会处于图1所示的多边形的中心O的位置,可以随时与A、B、C、D、E、F……等不固定的他者(老师与同学们)进行对话,实现多向化的交流和互动。见图1。

而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只有教师有机会处于中心的O点,学生们只能是多边形的某个角,如或A或D,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少量的课堂提问与同学们单独发生一些一对一的关于知识的问答,而同学们只与极少的对象——如靠近自己两边的——发生一些交流。这种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思想力的开发,缩小了他们的眼界,限制了年轻人天赋潜力和生命活力的释放,使他们始终被动地接受处于中心主导地位的老师的教导和训诫,最终势必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损耗殆尽。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渊博和善谈都会因无法触及大学生的内在灵魂而大打折扣,以探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交流互动法与德国学者哈贝马斯(Habermas)的商谈伦理(discourse ethics)有共通之处,如,两者都讲参与各方彼此平等地真诚相待,对话时开诚布公,但不以势压人,不强加对方,都是指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的对话。不同的是,哈贝马斯的商谈是指发生在成熟的社会公民之间的对话,他们都因相信交往合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而坐在了一起。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合理性即以语言行为为基础的,以交往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协调为基本机制、以达到交往共同体各主体间共同接受的合理目标为目的的交往合理性。”[1]由此可知,这种交往合理性是现代社会中已经具备成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社会公民们为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矛盾和冲突——所采用的最理性并最少副作用的和平而有效的方式,是适合当今欧洲国家的一剂良方。而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因为所受教育、年龄、阅历的限制远非这样的成熟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还在形成过程中,他们对自己、对社会仍然充满了迷惑,并渴望探求其中的究竟,只是反感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来学习涉及到意识形态这些敏感话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而已。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也都不是商谈伦理中所设想的谈判桌旁的对手之间的关系,师生们只是通过说真话、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而获得关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真知,以取代强势灌输或苍白无内涵的话语叙事。也可以认为,交流互动是商谈的前奏曲,是学习商谈能力的前期准备,是通向交往合理性的必经之路。

二、交流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是培养社会公民政治素养的必要方式。从社会形态上来讲,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理应更加民主和自由。因此,人民自治是其应有的理想治国方式。然而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长期奉行“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2]171的政治习俗,国家社会总是托付给圣人贤达,老百姓没有参政议政的习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一直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常态。长此以往,其弊病显露无疑,鸦片战争后,国人比较中西,发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不通则人不和,如戊戌变法失败后,赵尔巽于光绪三十一年上书中曾谈到:“各国之强在事事不隔,人人不隔。无一事不合众而谋,无一国不合众而谋。我中国则内外上下之交,无事不隔,如猜谜,如斗智,往往自相抵牾。欲除其弊,非先求通不可。”[4]中国之落后在于上下左右皆缺少交流和沟通,按照中医来讲,身体上“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医理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成功的政治运作机制能够使上下左右皆通畅无阻,如此才能符合绝大多数民众的切身利益和内心需求、赢得民心并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近几年来,虽然政府改革引进了西方的新闻发布会、听证会等官民沟通交流制度,但由于缺乏广大群众的参与和配合而常常流于形式。所以,在教育体制中,有意识地养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习惯非常重要,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合。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中加强交流互动的频率和深度,其长远意义在于培养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的政治素养。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会选择一些适合的但有一定挑战性的主题由学生们来研究和主讲,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假如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造成80后离婚率明显升高的因素”、“为什么中国人法制观念淡薄”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爆发马克思预言的无产阶级革命”、“读《马克思传》的体会”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发展邓小平理论”等。总之,每门课都可以列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选题,也可由学生自拟。学生们要组成团队分工合作,有的去图书馆借阅文献,有的上网搜集资料,然后研读、讨论,确定发言大纲和主要发言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大学生人文社会历史情趣的过程,也可以锻炼他们在合作中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是大学生展示自身、了解世界并最终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在电子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们大多沉溺于网络,打交道的多是虚拟世界中的人物,或是中小学时代的故交好友。和身边同学、老师的交往往往流于表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们走出虚拟、走进现实,与身边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放弃简单的游戏娱乐,进行关乎历史重要人物的看法和评价,探讨幸福生活的秘诀和法则,思索生命及宇宙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在此过程中,参与者不仅学到了新知识、结识了新朋友、拓展了新的生活世界,而且在参与过程中不得不挖掘自己的心灵深处,袒露自己、表达自己,并在了解他人之中比较自己与他人,再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由于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中心、成为主角,都必须为自己的表现做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的交往负全责,因而交流互动方法在要求参与者表达自己、了解他者的过程中也促使他们日益升华和深刻。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绝佳时机。

(四)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多元观念,学会宽容和妥协。80后、90后乃至00后属于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生活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为标准的心理习惯。交流互动式教学,要求参与者必须耐心倾听他者的不同心声,理解不同经历、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思想和观念,从而树立多元社会的观念,学会接纳差异。健康的自然界是多样化的,同理,和谐的社会也是多元的。然而,社会生活中做到“和而不同”[2]147并非易事,尤其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难度更大。并非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就可以解决一切,真正需要的是社会参与者内心充满宽容理念,不仅习惯于存在着不同和差异,而且能够理解和接受它们。因为民主的最高境界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包容,包容心是考察一个社会和民族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在利益冲突、宗教冲突、文化冲突充斥的当今,仅靠理性是不够的,事实证明,有包容心的公民在解决冲突中容易彼此达成妥协和让步,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交流互动的具体应用

(一)交流互动的关键首先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树立平等主体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等级制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曾被司马谈概括为“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5]身份地位等级尊卑观念至今仍深入人心,阻碍着中国社会成员的沟通与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交流互动方式必须打破这一传统,教师摆脱师道尊严的束缚,把学生看作朋友。即使学生质疑和否定老师的观点有偏激之处,老师也应在论证之前首先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表示肯定,鼓励大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同样至关重要。另外,大学生们也应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无论是高富帅还是白富美,与普通人、平常人在人格上、尊严上、做人之基本权利上都是完全平等的,课堂上下都是师生平等、生生平等。

(二)改革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入对交流互动能力的考核。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有考试和考查两种,但都采用单一的试卷问答的方式,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其考核方式应该是多元的,不仅有基础知识的笔试,还应该有对参与热情和交流互动能力的考核,不仅重视结果——观点的正确与否,还应该重视过程——师生及生生交流互动的活动的参与。如果像现在这样过分注重观点的正确性,可能抹杀了大学生们的思想活力,甚至促使他们为得高分而违心地说假话、空话,这恰恰是最失败的教育。把考试分数分配开来,并且像重视卷面观点一样地重视交流互动的频率和深度,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并养成政治参与习惯。老师可以通过自己参与交流互动活动而给学生打分,或通过学生们上交的活动录音给予合理的分数。

(三)小班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是中心意味着都至少有一次机会站在讲台上和下面的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对话,这就要求每个教学班的人数不易过多。考虑到教师应该对交流互动的若干小组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人数最好不超过60。如果参与交流对话的人数过多,会有同学抱着侥幸心理,或滥竽充数或干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事实证明,60人以下的课堂互动,容易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而一旦达到3个班级——如近90人时,参与热情锐减。有特殊需要时,可以组织跨专业甚至跨学校的临时交流和互动,但日常教学还应以小班化为主。

(四)功夫在课外。学生有机会成为主角,并不意味着老师的退场,相反,需要老师有本专业扎实的基本功,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尤其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此才能驾御课堂,把握好大方向。同样,大学生课堂上成功的交流互动需要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查找和阅读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在海量的信息中通过逻辑分析和价值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无论是师还是生,都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教师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地提高科研水平;学生小组的交流主题要提前至少一个月确定下来,以便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1]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8.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老子.老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62.

[4]徐祥民,等.中国宪政史[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69-70.

[5]司马迁.史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739.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交流政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