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战线的“铿锵玫瑰
2013-11-05
■ 本刊记者 蒋 殊
在平凡的岁月里,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景仰,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感动。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太钢,采访了奋战在这个钢铁企业不同生产线上的四位女职工。同为女性,同为党员,在这个钢铁大熔炉里,她们从来不曾畏缩,从来不曾叫苦喊累。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企业发展奏响一曲又一曲华丽的乐章。
贺淑珍:科研路上的带头人
太钢要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于是,新不锈钢工程上马。外国专家、各大钢厂技术专家云集太钢,共绘太钢的宏伟蓝图。
太钢特级劳模、技术中心科研人员贺淑珍承担了4350m3高炉原料技术研究中450m2烧结机配矿的子项目。
宝钢专家提出,4350m3高炉要想顺利开炉,保持状态良好,烧结矿的转鼓强度必须达到80%以上。然而,太钢的原料条件不太好,烧结矿的转鼓强度只能达到75%左右,距离相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对身体的构造和成长的需求了如指掌,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补充什么样的营养,什么时候该进行锻炼,什么时候该进行保养,从而保证健康长寿。作为钢铁企业的科研人员,也必须对企业的一切了如指掌。什么样的配矿才能保证烧结机正常?该用多大的量?国内资源又有哪些适合使用?什么样的配矿方案才能突出优化太钢生产条件?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太钢的自产资源?这些都是贺淑珍研究的对象。
细细品味,细细琢磨。既要利于健康,又要富有营养,还要经济实惠。贺淑珍在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合作的过程中,将自己对太钢自产原料条件的利用及使用条件及生产条件精心研制成450m2烧结机配矿方案。
450m2的配矿要在现场进行工业性试验,确定烧结的工艺技术。厂领导、技术员、操作者、宝钢专家都到齐了。
宝钢专家依照工作经验提出工艺技术使用大水、大碳、大风的操作,配好的料按照预定的程序缓缓进入烧结机,操作工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贺淑珍站在观察口,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烧红的矿粉缓缓流过。
然而,检测报告下来了,烧结矿的转鼓强度只有77%。
贺淑珍一边开始“寻医问药”,一边按照自己事先准备的方案寻找突破口。
于是,又一次会议上,贺淑珍提出了“低碳、低水分、慢风”的烧结工艺。
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工艺,宝钢专家满腹疑惑,一脸的不信任。
贺淑珍解释:“这是根据太钢的原料条件制定的工艺。”
“哪里有这样的操作工艺?不行!”宝钢专家一口回绝,“你这只是理论依据,实际结果肯定行不通!”
“太钢有太钢的条件,我了解它就像了解我自己!”贺淑珍红着脸坚持。
最后,在太钢领导的出面调解下,宝钢专家答应先上100m2的小烧结机上试一试。
试的结果是烧结矿转鼓强度达到80%。
贺淑珍心底一块石头落了地,450m2烧结机比100m2烧结机具有大型化、边缘效应减弱、热风烧结、筛分处理工艺完善的优势,开炉时烧结矿的转鼓强度达到82%应该没有问题。
正式试验,果然没有任何问题。
新系统如期投入使用。
宝钢专家冲着这位瘦小的女子竖起大拇指。
刘燕琴:“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一定能做好!”
见到刘燕琴时,她刚刚办完内退手续,脱下穿了26年的工装。
看得出,她满脸都是复杂的表情。而太钢第一炼钢厂的领导和同事,熟悉她的人哪个都对她的离开依依不舍。
刘燕琴在点检这个日复一日的平凡岗位上,整整干了26年。26年来,刘燕琴的工作简历上始终都是简单的一行:太钢炼钢一厂仪表维护!
二十多年在同一个单位,干同一个工种的人,少之又少。也因此,说到太钢女性职工,不得不提刘燕琴。
在炼钢厂,仪表就是炼钢工、操作工的“眼睛”。准确的计量、显示可以使职工在操作时得心应手,保证生产质量;相反,一旦仪表信息不准确,从小处讲,会影响职工正常操作,造成时间耽误;从大处讲,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刘燕琴是炼钢一厂惟一的仪表专职点检员,也是全厂惟一的女性点检员。
26年坚守在一个岗位,激情会一如既往吗?
“肯定不是!当初也确实退却过、烦过,甚至想过离开!”刘燕琴坦言。
一个炼钢单位,一份天天跑现场、爬高跳低的工作,不仅女职工不愿呆,就连男职工也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调离。这个岗位,最“辉煌”的时候有9个人,最“惨淡”的时候就刘燕琴一个。细细算来,先后竟有近20人离开这个岗位。
或许是因为身边走马灯似的换人,反而激起刘燕琴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劲儿。她认准了,就在这个岗位,干到退休!于是,她从稚气的学徒工变成了稳重成熟的仪表专职点检员。
生产现场,一位师傅竖起大拇指:“现场温度那么高,环境又脏,我们男同志都受不了。小刘能一直干这么多年,实在不简单!”
工作中,刘燕琴很少露出女性羞涩、柔情似水的一面,她呈现给同事的,永远是一副干练的劲头。2008年中修,她在没有任何外委单位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让所有设备正常投用,并增设了混铁炉125t天车称重设施主施工改造,节省人工费用17万元。一个月中修结束后,她整整瘦了六斤。
2009年年初,厂里决定对停滞四年的连铸恢复生产,刘燕琴担负起所有仪表的恢复工作。她不分白天黑夜,连续在现场奋战36天,奉献了5对双休日,从一开始的仪表拆除、检定、确认、申报计划、调备件,到后来的安装、固定、走线、调试、试车,无处不洒下她的心血。当时正值气温最低之时,她的脚冻了,手裂了,手背上流出了殷红的鲜血,但她没有叫一声苦,没有喊一声累,最终不负众望,使连铸100多台仪表全面恢复。红红的钢坯拉了出来,整个现场沸腾了。
连工段负责人都忍不住说:“那段时间,小刘加班加点,凡事亲历亲为,确实是太累了。”
刘燕琴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检修结束。最后“一天”,她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这样一副柔弱的身躯,却能坦然面对钢水、高温、重压。她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通,住宅电话是公开的,深夜接到电话,她爬起来就走。她觉得,只要是来电话,肯定是遇到影响生产的事了,那就必须去!
刘燕琴的胳膊上、腿上到处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疤痕。可她每次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没关系,很多人都是这样!”
刘燕琴以扎实过硬的技术,高度的敬业精神赢得了领导的认可,同事的尊重。近年来,太钢“三八”红旗手、先进个人等等荣誉,多到她已数不清。离开岗位时,她把那些证书整整齐齐装进袋子,提回家。问她想对年轻的女职工们说点什么?她想也没想便答:“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一定能做好!”
袁盛芝:轧机旁盛开的“玫瑰花”
2013年3月,“感动太钢人物”评选活动在太钢隆重展开。之后的那个颁奖会上,人们记住了一个女性的名字,她叫袁盛芝,是热连轧厂1549m m热轧生产线电气作业区的一名女工程师。
颁奖词中写道:“她是一名女性,对家人却心怀愧疚;她是一个陀螺,在施工现场高速旋转;她绽放成一朵玫瑰,盛开在男人称雄的轧机。铿锵的足音,指引着她一路向前!”
2004年,袁盛芝成为热连轧厂1549m m热轧生产线系统班第一位女班长。这个身形瘦弱、文质彬彬的女同志能否挑起这样一副重担?许多人在心中打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到了2012年,当初人们心中那一个个问号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惊叹号。也由此,袁盛芝挑起了更重的担子——在1549m m热轧生产线技改项目中,负责加热炉区和步进梁区的电气施工和调试任务。
作为一名女性,袁盛芝一点也没有因为性别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炉区到卷取区前后几百米的生产线,都有她负责的项目。一直,她都跑前跑后,不知疲倦地工作。施工人员分班倒替作业,而她却是白天黑夜连轴转,有时忙起来连续好几天回不了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更是常有的事。
有一天,袁盛芝8岁的孩子天真地问爸爸:“妈妈怎么好几天不回家,是不是不要我们了?”这也就是她总是对家人充满愧疚之处。一个女人,最本职的角色莫过于为人妻、为人母,可是对她来说,一旦投入到工作中,便立刻变成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占满思想空间的总是技改工作中的千头万绪。
施工期间,袁盛芝和男职工一样穿梭在漆黑的电缆沟里,拆线、校线,不分白天黑夜地奔忙在几百米生产线上。为了后续接校线的精准,她总是提前将每一根电缆都详细编号并做好记录。她一个人和多家施工单位进行合作,每一项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长时间地连轴转,她的嗓子哑了,嘴角裂了,瘦削的面孔也变得有些苍白,只有一双眼睛总是清澈明亮。技改进入关键的调试阶段后,工期异常紧张,她恨不能把一分钟拉成两分钟用。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隆隆的轧机现场和电调室,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有人问她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如此拼命,她说:“这些项目是我负责的,如果我不坚持跟下来,以后出现故障就很难排除。”其实除了责任,对这些设备,她放不下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情。她曾说,设备就像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做,她不放心。
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袁盛芝常常透支自己的健康。经常熬夜加班,她的眼圈发黑,皮肤变得粗糙;因为难以按时用餐,她胃口很不好。在紧张的技改调试现场,她饿了就啃两块饼干,渴了却不敢喝凉凉的瓶装水。
几近艰苦卓绝的1549m m热轧主轧线技改战役终于结束了,当人们回味那“紧张得透不气来”的过程时,无不由衷地为袁盛芝竖起大拇指。
曹姣婵:营销战线的女先锋
一名营销人的梦想,就是把产品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只是曹姣婵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梦想有一天会与港珠澳大桥联系起来。
曹姣婵是太钢营销部为数不多的女营销员之一,负责不锈钢钢筋及型线材产品的营销。曹姣婵这个名字,似乎已经同太钢不锈钢钢筋紧紧连在一起。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沪高铁工程之后又一举世瞩目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达726亿元,全长约50公里,相当于9座深圳湾公路大桥,120年的设计寿命,抗八级地震,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性的标志性建筑。从港珠澳大桥工程启动的那天起,曹姣婵就深知,如果太钢产品可以用在港珠澳大桥上,对太钢来说,必定具有非凡的意义。
把太钢不锈钢钢筋打入港珠澳大桥!
这个想法,一度时期成了曹姣婵最大的梦想!
就在国务院刚刚通过“港珠澳大桥可行性报告”之际,太钢领导便明确提出:要全力跟踪港珠澳大桥工程!那一刻开始,曹姣婵就与港珠澳大桥铆上了劲。跟踪,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何况是这么大一个项目,何况不锈钢钢筋在之前还从未应用在国内的跨海大桥上!
没有理由,没有退路,必须跟!这是曹姣婵惟一的想法。于是,她一次次与太钢相关部门联合走访大桥项目设计部门、业主、施工单位及施工工地,了解工程进展及需求,见缝插针地推荐太钢不锈钢钢筋。一次次地被冷落、被拒绝、吃闭门羹………都没有让她退却,反而更加激起她的倔强与顽强。最无奈的时候,她甚至想到写一封信恳求门卫转交。
曹娇婵一直认为,自己肩负的是全体太钢人的重托。作为该项目的牵头部门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她必须在每次行动之前就拿出解决方案,对内与生产技术部门沟通,对外与大桥的设计及施工部门预约协调。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都需要无数个电话才能达成一致,连续的“煲电话粥”甚至造成她的双耳经常疼痛,听力也显著下降。人们不知道的是,预约只是前奏,能见到设计部门和施工部门相关人员,让对方给她交流时间才是关键。约定时间到了,人家却用一句简单的“没时间”来打发她。她已经学会了不抱怨,收拾好心情耐心等待下一次。
不锈钢钢筋进军港珠澳大桥的最大难点,在于太钢不锈钢钢筋生产是一项空白,不锈钢钢筋配套产品套筒、绑丝、加工件生产更是空白,在说服用户使用的同时还需要协调解决内部的生产、开发问题。为了解决套筒加工问题,曹娇婵与技术人员千里迢迢带上钢筋、圆钢一次又一次去衡水及保定一带挨家寻找生产企业,进行加工试验;为了解决钢筋加工问题,她与技术人员一起上北京、下广州,踏遍千山万水;为了解决绑丝问题,她与技术人员一同深入拉丝现场,了解生产工艺。对她来说,出差就是上班,上班就是出差。下飞机,上火车,坐大巴,赶出租,甚至徒步;一个人住小旅店,用桌子椅子顶着门,用被子蒙着头入睡……这些她都咬着牙挺过来了,因为她的心里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港珠澳大桥!
经过多次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多次赴珠海、武汉、广州、香港等地交流,曹娇婵终于使中交集团、奥雅纳、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中铁大桥局、广东长大相关人员对不锈钢钢筋从不熟悉、从拒绝使用到大量使用;对太钢从不了解、不信任到依赖,她也从多次敲不开业主的门到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坦诚交流。最终,太钢产品成功地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上中标……每前行一步,都是一次巨大飞跃。
在太钢,如今只要提到港珠澳大桥,就必然会提到曹姣婵。港珠澳大桥会渐渐成为过去,曹姣婵却依旧保持一贯的激情,在继续向前。
刚刚过去的“七一”,曹姣婵被评选为太钢“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走下领奖台,收起奖杯。她的先锋之路,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