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实质内室管膜瘤一例
2013-11-03孟方方张焱程敬亮
孟方方,张焱,程敬亮
室管膜瘤来源于原始室管膜上皮,是室管膜起源中最常见的肿瘤,大部分位于脑室内,约1/3发生于脑实质内,位于脑实质内的室管膜瘤由于其部位、信号特点缺少特征性而易误诊。
病例资料 男,4岁,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抽搐,呈足趾屈曲状态,无法正常行走,约3 分钟后缓解,之后间断发作,每天约发作10次。临床检查:左下肢轻瘫试验阳性,余未见明显异常阳性体征。
MRI检查:右侧额顶交界区大脑镰旁可见团块状长T1、混杂长T2信号影,FLAIR 上病灶呈低信号,其内可见囊性小圆形长T2信号影,边界稍不清,邻近脑组织受压,DWI高b值时可见轻度扩散受限高信号影,病变周围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水肿影。静脉注入Gd-DTPA 后行增强扫描可见右侧额顶交界区大脑镰旁不均匀异常强化影(图1a~d)。MRI诊断:考虑胶质瘤或室管膜瘤。
术中所见:右顶叶病变呈灰白色,表面有明显水肿,表面光滑,与周围脑组织轻度粘连。术后病理诊断:(右侧额顶叶)细胞型室管膜瘤(图1e),局部考虑伴有间变特征(WHOⅡ~Ⅲ级)。免疫组化:CK(-),EMA(核旁点状+),S-100(少数+),Syn(+),CgA(-),CD56(+),CD99(+),Ki-67(+约20%)。
图1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a)轴面T1WI示右侧额顶叶团块状长T1 信号影,其内可见点片状更长T1 信号影;b)轴面T2WI示右侧额顶叶团块状混杂稍长T2 信号影,其内可见点片状更长T2 信号影,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影;c)增强扫描轴面T1WI示右侧额顶叶病变不均匀强化(箭),其内可见点片状未强化区;d)增强扫描冠状面示右侧额顶叶不均匀性强化(箭);e)术中可见灰白、灰红色组织,周围伴有水肿,病理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的假玫瑰花结节(×400,HE)。
讨论 室管膜肿瘤包括室管膜瘤、间变性室管膜瘤、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和室管膜下瘤。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脑室内,约1/3的室管膜瘤发生于脑实质内,后者起源于室管膜瘤的静止细胞,WHO 对室管膜瘤的分级为Ⅱ级[1]。
幕上脑实质型室管膜瘤常见于额顶叶及颞枕交界区,肿瘤一般较大,呈囊性、囊实性或实性改变,可浸润到邻近脑室内,此点可作为与其他肿瘤鉴别点之一。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肿瘤实质内可有单发或多发液化囊变区,实性部分主要位于皮层区,与脑膜有较大的接触面。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一般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其MRI表现相对典型,一般表现为混杂长T1、长T2改变,瘤内易发生出血、囊变、钙化[2],肿瘤周围水肿较少。增强扫描肿瘤常呈较显著的不均质强化,出血、钙化、囊变部分不强化。本例患者病变周围水肿较明显,且远离脑室,其内可见点状囊变区,表现不典型。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应与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及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①胶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为50岁以上,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常累及双侧额叶,肿瘤进展快,浸润范围广,预后极差,常沿白质束扩展,瘤细胞密集,有明显异型性,通过胼胝体、前联合和后联合扩展到双侧大脑半球呈蝶样[3-4],出血坏死明显,是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相鉴别的主要特征,其MRI表现有时与实质型室管膜瘤很相似,两者鉴别有时较困难,常需病理方能确诊。②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为40~50岁,病变周围水肿较明显,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较轻或明显强化,钙化罕见。③少突胶质细胞瘤: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较轻或无强化,其内钙化常呈斑块状,与室管膜瘤小斑点状钙化不同。
[1] 鱼博浪,张明,梁星原,等.中枢神经系统CT 和MRI鉴别诊断[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5-140.
[2] 刘沛武,刘四斌.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3):246-247.
[3] 刘希纯.脑实质室管膜瘤的MRI诊断价值[J].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2,20(5):804-805.
[4] 荆彦平,张焱,程敬亮,等.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瘤MRI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2):1795-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