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一例

2013-11-03孟方方张焱程敬亮

放射学实践 2013年5期
关键词:室管膜顶叶片状

孟方方,张焱,程敬亮

室管膜瘤来源于原始室管膜上皮,是室管膜起源中最常见的肿瘤,大部分位于脑室内,约1/3发生于脑实质内,位于脑实质内的室管膜瘤由于其部位、信号特点缺少特征性而易误诊。

病例资料 男,4岁,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抽搐,呈足趾屈曲状态,无法正常行走,约3 分钟后缓解,之后间断发作,每天约发作10次。临床检查:左下肢轻瘫试验阳性,余未见明显异常阳性体征。

MRI检查:右侧额顶交界区大脑镰旁可见团块状长T1、混杂长T2信号影,FLAIR 上病灶呈低信号,其内可见囊性小圆形长T2信号影,边界稍不清,邻近脑组织受压,DWI高b值时可见轻度扩散受限高信号影,病变周围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水肿影。静脉注入Gd-DTPA 后行增强扫描可见右侧额顶交界区大脑镰旁不均匀异常强化影(图1a~d)。MRI诊断:考虑胶质瘤或室管膜瘤。

术中所见:右顶叶病变呈灰白色,表面有明显水肿,表面光滑,与周围脑组织轻度粘连。术后病理诊断:(右侧额顶叶)细胞型室管膜瘤(图1e),局部考虑伴有间变特征(WHOⅡ~Ⅲ级)。免疫组化:CK(-),EMA(核旁点状+),S-100(少数+),Syn(+),CgA(-),CD56(+),CD99(+),Ki-67(+约20%)。

图1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a)轴面T1WI示右侧额顶叶团块状长T1 信号影,其内可见点片状更长T1 信号影;b)轴面T2WI示右侧额顶叶团块状混杂稍长T2 信号影,其内可见点片状更长T2 信号影,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影;c)增强扫描轴面T1WI示右侧额顶叶病变不均匀强化(箭),其内可见点片状未强化区;d)增强扫描冠状面示右侧额顶叶不均匀性强化(箭);e)术中可见灰白、灰红色组织,周围伴有水肿,病理示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的假玫瑰花结节(×400,HE)。

讨论 室管膜肿瘤包括室管膜瘤、间变性室管膜瘤、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和室管膜下瘤。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脑室内,约1/3的室管膜瘤发生于脑实质内,后者起源于室管膜瘤的静止细胞,WHO 对室管膜瘤的分级为Ⅱ级[1]。

幕上脑实质型室管膜瘤常见于额顶叶及颞枕交界区,肿瘤一般较大,呈囊性、囊实性或实性改变,可浸润到邻近脑室内,此点可作为与其他肿瘤鉴别点之一。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肿瘤实质内可有单发或多发液化囊变区,实性部分主要位于皮层区,与脑膜有较大的接触面。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一般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其MRI表现相对典型,一般表现为混杂长T1、长T2改变,瘤内易发生出血、囊变、钙化[2],肿瘤周围水肿较少。增强扫描肿瘤常呈较显著的不均质强化,出血、钙化、囊变部分不强化。本例患者病变周围水肿较明显,且远离脑室,其内可见点状囊变区,表现不典型。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应与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及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①胶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为50岁以上,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常累及双侧额叶,肿瘤进展快,浸润范围广,预后极差,常沿白质束扩展,瘤细胞密集,有明显异型性,通过胼胝体、前联合和后联合扩展到双侧大脑半球呈蝶样[3-4],出血坏死明显,是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相鉴别的主要特征,其MRI表现有时与实质型室管膜瘤很相似,两者鉴别有时较困难,常需病理方能确诊。②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为40~50岁,病变周围水肿较明显,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较轻或明显强化,钙化罕见。③少突胶质细胞瘤: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较轻或无强化,其内钙化常呈斑块状,与室管膜瘤小斑点状钙化不同。

[1] 鱼博浪,张明,梁星原,等.中枢神经系统CT 和MRI鉴别诊断[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5-140.

[2] 刘沛武,刘四斌.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3):246-247.

[3] 刘希纯.脑实质室管膜瘤的MRI诊断价值[J].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2,20(5):804-805.

[4] 荆彦平,张焱,程敬亮,等.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瘤MRI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2):1795-1798.

猜你喜欢

室管膜顶叶片状
新生儿颅内室管膜下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人顶叶体积
控制片状α-Al2O3粉体形貌影响因素的研究
脑双侧顶叶多发异常强化信号的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去雄携带顶叶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膜式法片状固碱蒸发浓缩工艺安全设计
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