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前体育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程及启示

2013-11-02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幼稚园纲要身体

万 茹 莫 磊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2.河南大学公共体育部,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国学前体育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程及启示

万 茹1莫 磊2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2.河南大学公共体育部,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国学前体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蒙养院制度、蒙养园和幼稚园制度、幼儿园制度三个时期,并伴随中外教育交流,分别在清末、20世纪20和3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四次大的课程变革。其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启示是观念的变革是学前体育课程变革的先导与前提;学前体育课程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身体锻炼是学前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

学前教育;学前体育课程;历程

1 引言

“不了解过去,不仅现在毫无意义,将来也没有希望。”[1]学前体育课程的发展同样如此。自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及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颁布,中国学前体育课程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回顾这百年的发展历程,了解过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体育课程理论,指导当前及今后的学前体育课程发展与变革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学前体育课程发展与变革的历程

2.1清末时期学前教育(蒙养院制度)中的体育课程

在1903年之前,我国没有独立的学前教育体制,没有学前课程设置,学前教育是在家庭、私塾中进行的。随着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在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设立蒙养院,我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正式确立。该时期的学前课程目标涉及到了儿童体、智、德等方面,强调注重儿童身体的发育。如“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智,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规范……。”[2]课程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项,育体的目标主要通过游戏活动来进行。如1905年成立的湖南蒙养院的课程有谈话、行仪、读方、数方、手技、乐歌、游戏七项。其中有乐歌伴以舞蹈,既培养美感,又涵养性情。配合体操,强健四肢。游戏一项,或在课堂,或在室外,以活泼儿童兴趣,调和性情[3]。由于受到学习日本教育热潮的影响,此时蒙养院课程与日本明治32年(1899年)《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中所规定的课程如出一辙。

2.2民国时期学前教育(蒙养园制度、幼稚园制度)中的体育课程

2.2.1 蒙养园制度中的体育课程

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在学前教育上,建立了蒙养园制度。按照这个学制体系,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壬子癸丑学制规定蒙养园 “保育幼儿务使其身心健全发达,得善良之习惯,以辅助家庭教育……保育之项目为游戏、谈话、手技、唱歌”。[4]与清末蒙养院课程相比,只是“唱歌”代替“歌谣”,官办的蒙养园实质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2.2.2 幼稚园制度中的体育课程

“五四”运动前后,为保卫和发展辛亥革命教育改革的成果,教育部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该学制规定,小学校下设幼稚园,“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之儿童。”, 并于1932年公布了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

《幼稚园课程标准》规定幼稚教育总目标是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造。该时期由于受到美国儿童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儿童期的快乐,注重的是儿童的幸福,而不是儿童所获知识、技能的多少。因此,目标中对智育及美育的要求较低。该课程标准规定幼稚园的课程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及餐点共七项。按照以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老一辈学前教育家提出的“单元中心制课程”模式,课程不按学科分类,而是以儿童的生活活动来进行,学科服从活动的主题,以活动主题为中心组织课程,体育活动寓于游戏课程。另外,在每一项课程活动下面,还详细地规定了授课目标、内容大要和最低限度的要求。《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对“游戏”课程的规定见表1:

表1 《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年)中对“游戏” 课程的规定

(资料来源: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在这一时期,陈鹤琴在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全面实验比较具有代表性。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包括卫生习惯、个人的和社会的做人的习惯、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以及日用的常识等。其中,游戏运动的技能包括:会拍球、会打秋千、会上下滑梯、会驾三轮车、会溜雪车、会玩跷跷板、会走独木桥、会掷球、接球、会滚铁环、会推小手车、会玩小双兔、会做竞赛游戏五种(如掷石、传花、占座位等)、会做最普通的团体游戏五种(如猫捉老鼠、捉迷藏、种瓜、老鹰捉小鸡等)、会跳绳、会舞木剑竹刀、会射箭、会掷石子、会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5]

2.3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幼儿园制度)中的体育课程

2.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前教育中的体育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切实改革幼儿教育,我国参照前苏联幼儿教育理论讨论并通过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以下简称《规程》),并于1952年7月颁发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规程》深受前苏联学前课程“分科课程模式”*前苏联课程的组织采用纵向的发展序列,把需要儿童掌握的知识、技能大致分为了六科,即体育、国语、认识环境、计算、美术、音乐等。每一科目各自按各自的体系,按照年龄大小顺次提出要求,进行编排,然后制定严密的学科工作计划,每一科要通过什么作业、什么活动、按照什么途径来达到什么目的。的影响,明确地把幼儿园课程分为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和手工、音乐、计算六科。与民国时期相比,该时期学前体育课程建设取得了以下重大进展:

第一,体育独立分科。建国初期,基于对青少年学生学业负担和身体健康的关注,毛泽东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本着“健康第一”的精神,重视体育,把过去的“唱游”分为“体育”“音乐”两项作业。因为二者的目的任务不同,合在一起,不但使两者目的容易混淆,而且有碍于儿童的生理。由此,在学前教育中体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二,首次对学前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如《幼儿园体育教学纲要》指出:幼儿园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保护并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他们的抵抗力,发展基本动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以及独立性;培养幼儿游戏、体操等运动兴趣,以及灵活、敏捷的动作,并发展其创造能力;培养幼儿活泼、勇敢、坚毅等精神和团结、友爱、守纪等集体生活习惯。第三,首次对体育课程的内容给予详细规定和说明,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幼儿园体育教学纲要》(1952年)中关于“体育教材大纲”的规定

(资料来源: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3.2 改革开放时期学前教育中的体育课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如何使学前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成了当时摆在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作用,然而却始终没有摆脱苏联分科课程的框架。与前一时期相比,该时期学前体育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更加凸显体育课程的“身体活动”特点和体育的学科特性。

第一,学前体育课程目标明确指向通过“身体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发展的方面。如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其正常发育,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其体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培养他们机智、勇敢、遵守纪律等优良品德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第二,学前体育课程内容更加凸显体育的学科特性。为了更好地实行分科教学,《幼儿园教育纲要》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科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调整,将以前的六科内容进一步划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方面。原先属于体育课程内容范畴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和“舞蹈和律动”被分别纳入到“生活卫生习惯”和“音乐”课程之中,体育课程内容则主要集中在能够体现体育学科特性的“基本动作”和“基本体操”上(见表3)。第三,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幼儿园教育纲要》将“游戏”作为贯穿各门课程的重要教育手段,而并非内容,因此,该时期学前体育课程内容未涵盖“游戏”,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游戏为基本的教学方式。

表3 《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中对体育活动的规定

(资料来源: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3.3 新世纪学前教育中的体育课程

受前苏联学前教育思想*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知识形态的课程观、社会需要的课程价值取向、重视儿童的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我国80年代的学前课程普遍存在重上课轻游戏,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情感,重统一要求轻个别差异,重教师的教轻儿童的学等倾向。为了改变这一倾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课程理论工作者在重新学习、探讨陈鹤琴、陶行知等人的学前课程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西方的很多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逐渐形成了儿童发展整体观、儿童主体观、整合教育观*整合教育观认为,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一种整体,是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东西的。整合教育追求的是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追求的是学科之间的统一联系,知识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活动与建构教育观、儿童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多元化的学前课程发展思想,为新世纪的学前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001年,为进一步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见表4)。与80年代相比,此时期学前体育课程建设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第一,更加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如《纲要》强调:“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6]第二,以领域进行整合,学前体育课程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纲要》将原来分割的体育、语言、计算、音乐、美术、常识、思想品德等不同学科整合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中。其中“健康”领域又包括“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两个部分。第三,尊重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运动兴趣的形成。《纲要》指出: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第四,为了更好地增强体质,该时期学前体育课程内容除了“基本活动技能”和“基本体操”外,又增加了“身体素质”的内容。

表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中各年龄班幼儿身体锻炼活动的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顾荣芳,薛菁华.《健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中国学前体育课程发展变革的启示

3.1观念的变革是学前体育课程变革的先导与前提

1903年至今,我国学前体育课程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而每次变革都与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导致的思想变革息息相关。第一次变革发生在清末民初,伴随中日教育文化交流,我国开启了学前教育的先河,而且此时学前课程受从辗转来自日本的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学前课程思想影响,重视儿童的游戏,体育活动首次以游戏活动内容的身份出现在学前课程中。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伴随中美教育文化交流,我国引进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儿童中心课程,并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体育内容首次明确出现在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中。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伴随中苏教育文化交流,此时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成为影响新中国学前课程的主要思想,前苏联“分科课程模式”成为学前课程设置的主导。受其影响,该阶段我国学前体育课程脱离了原有游戏课程的束缚,第一次成为一门独立的分科课程,且首次拥有了较为详细的《幼儿园体育教学纲要》。第四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开始对外国先进教育理论进行全方位引进与论证,体育课程目标从“保健与锻炼身体”逐渐转为“锻炼身体”,定位更加明确和具体。课程内容从“保健和运动”逐渐转为“运动”,更加突出“身体练习”的特点。由此可见,观念的变革是我国学前体育课程变革的先导与前提,没有观念的更新,变革是不可能引起学前体育课程的全面深化和实质转变的,也不能使学前体育课程得到整体发展。因此,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清观念变革的重要性,积极与国内外学前教育及学前体育工作者积极交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与运动理论指导我们的现实工作。

3.2学前体育课程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幼儿阶段身体的发育和机能的健全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从清末蒙养院制度开始,我国学前教育一直高度重视幼儿的身体发展,并将其列为各个时期学前教育课程总目标之首,学前体育课程也一直是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昨天和今天尽管时代不同,但学前体育课程却都面临着如何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这一永恒命题。因此,作为一项经验,“学前体育课程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念和做法需要被我们现代人充分继承和发扬。

3.3身体锻炼是学前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1903年至今,尽管我国学前教育始终都贯穿体育活动的身影,但在1981年之前,体育和游戏、保健始终密不可分。如,1951年《幼儿园体育教学纲要》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规定不仅包括身体锻炼目标,而且涵盖生活和卫生习惯目标,体育课程的内容则包括日常生活、卫生习惯、体操、游戏、舞蹈和律动等多个方面。之后,为了使分科更加科学,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逐将体育课程定位在“增强体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方面,保健类、艺术类内容另行设科。进入新世纪,尽管“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被共同纳入到了“健康”领域,但“身体锻炼”的内容仍集中在基本活动技能、身体素质、基本体操等“身体练习”方面。可见,在学前体育课程从无到有,从融合到独立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其目标是逐渐明确和集中的,即“身体锻炼”。同时,课程内容的主线也日益清晰,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因此,在当代学前体育课程建设中,我们应紧密围绕“身体锻炼”这一核心目标,来研究幼儿的身体和动作发展,进而为学前体育课程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身体练习内容。

[1] M.Nakosteen.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The Ronald Company,1965.

[2]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何晓夏. 简明中国教育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 顾荣芳, 薛菁华. 健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王春燕.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DevelopmentandChangesofPre-school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andItsEnlightenmentsinthePastCenturyinChina

Wan Ru1, Mo Lei2

(1.P.E.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Henan Kaifeng, 475000, China; 2.P.E.Dept. of Henan University, Henan Kaifeng, 475000, China)

The developments of pre-school curriculums in the past century in China have experienced three basic stages and four major curriculum changes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1920s and 1930s,1950s,1980s. The enlightenments to us are as follows:changes of concept is the premise and the forerunner of 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 are an important par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s;physical exercise is the core target of 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

pre-school education; 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ourse

2013-05-30;

2013-08-07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JKGHAD-0224) 。

万茹(1976-),女,河南开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

G807.1

A

1672-1365(2013)05-0007-06

猜你喜欢

幼稚园纲要身体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