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新途径

2013-11-02张玮玮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教体体育项目民族

梁 桦 梁 竹 张玮玮

(1.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5;2.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四川 成都 610041;3.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科系,贵州 贵阳 550001)

探讨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新途径

梁 桦1梁 竹2张玮玮3

(1.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5;2.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四川 成都 610041;3.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计科系,贵州 贵阳 550001)

结合国家政策方针,以高等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比对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教体结合”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及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有文化、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势在必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思路,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探索性见解。

高校;教体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们国家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快速增强,国家对民族事业的不断重视和逐年加大投入,民族政策得到了大力的贯彻,民族传统体育也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2011年在贵州贵阳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参加民族、人数、竞技和表演项目都创历届最高记录。这是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建国以来的一个里程碑,标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1]。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2],民族传统体育逐步进入高校,是高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石。因此,通过高校“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现状和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实际需求的调查,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培养模式入手,探索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民族传统体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新时期社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 “教体结合”的概念及内涵

“教体结合”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以人为本”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体育回归教育本原,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构建的体系[3]。

体育归属于教育,“教体结合”体现了体育本身就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强化了运动员的学生身份和接受正常教育的权利[4]。“教体结合” 首先认为运动员应该接受文化教育,然后才是运动训练,培养目标是 “德、智、体、美、劳”并重,实施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状况是这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反之,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体育水平。教育和体育相融合为基础建立的这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是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道路。寓体育于教育中,寓竞赛于教学中,寓健康于成长中,寓快乐于学习中,这就是“教体结合”之深邃而完美的内涵。

2 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重任[5]。而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需要具体的载体来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实践性和继承性很强的载体,只有在人才培养非常关键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传承和传播,才能切实发挥作用。1998年3月,教育部在武汉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中提出,新的国家关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并据此“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6]。在随后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来单一的武术专业拓宽为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3个专业,成为新设本科专业之一,并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中提出以“ 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7]。这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教体结合”政策法规上的第一次明确,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教体结合”人才培养吹响的“集结号”。

全国高校历年民传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招生变化图

从全国高校历年民传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招生变化图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真正在高校实施“教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独招生开始的,当年全国有53所高校开始招收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运动员。从2004年到2006年全国招收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数有所增加,从53所增加到68所。但从招生变化图显示出,从2007年开始到2012年,随着我们国家对民族事业的重视和逐年加大投入,新时期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全国招收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从2004年的53所至2012年增加到了的125所,增加幅度达到了136﹪,而且从2007年开始第一次明确和区分了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的高校。

2.2存在的问题

2.2.1 教体结合的目标不明确,缺少长远战略规划

我国高校在“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十几年中,高校在“教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着目标不明确、认识模糊等,导致在推进高校 “教体结合”培养模式时,方向把握不准,发展速度不稳等问题。在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时,从国家层面缺少了高校“教体结合” 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在政策法规上缺乏规范性、延续性,在具体操作上随意性比较大。

2.2.2 教体结合的学校偏少,项目不多,就业形势不乐观

从招生变化图可以看出,到2012年国家教育部规定我国可以单独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也只有45所,和2012年全国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268所学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2101所高校中,以“教体结合”培养模式单独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数明显偏少。高校在招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也明显不多,从1998年教育部规定高校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来到现在,在招生规定上都明确规定了招生对象主要是现役和退役的优秀武术运动员以及具备报考项目之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资格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从事武术(套路和散打)、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训练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8]。

我国现今以挖掘整理出了700多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在全国高校中只把武术作为“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具体实施项目是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项目的狭窄,导致了高校“教体结合”培养人才的就业形势不乐观。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公布,2004 年民族传统体育被划为全国就业率比较低的本科专业之一, 据2008年7月5日全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规范会议的与会代表们反映: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极低,且就业范围零散,毕业生主要就任中小学武术教师、业余体校教练员、民间武校教练员、社区武术指导员、保安、私人保镖等。无论是从强势文化的侵袭角度,还是从毕业生就业角度,重新审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术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9-10]。

2.2.3 经费不足,场馆设施不能满足需求,教练员专项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资金投入一直处于不足的状态。据调查,近70%的高校认为投入经费不够,缺口较大。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经费短缺的问题更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随着教育评估体系和各高校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高校体育场地和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进,在满足高校体育教育需求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没有达到专业水平的训练场地和设施仍然很少。调研表明,仅有50%的高校能基本满足训练需求,50%的高校则不能[10]。作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久的高校,在场馆和设施的投入上还不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大多由本校体育教师兼任,高职称、高学历,但由于特定因素的影响,缺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经历,缺乏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尤其是缺乏既懂得现代体育科学知识又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体育教师,这就直接影响了新时期高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 构建高校“教体结合”一体化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3.1合理定位,确定目标,加强宏观管理

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形势,按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模式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制定和规划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高校“教体结合”模式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远期目标是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体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高校培养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能满足教育、体育、社会各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

加强宏观管理,完善高校“教体结合” 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管理机构,进行切合实际的职能分工,在招生、学习、训练、竞赛、保障、就业等各个方面都有专职机构在进行管理。

3.2扩大“教体结合”的招生学校数和地区,增加招收的项目,拓宽就业渠道

据调查,截止到2011年11月1日,我国有各少数民族人口113792211人[11],在100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700多个来源于55个少数民族。在2012年全国招生的2101所普通高校中,单独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只有45所,招收的高校覆盖面小,专业也比较有限。所以我国高校应增加招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数,扩大招收高校的覆盖面(特别是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参与人能进入高校。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在“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转变,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3.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拓宽高校“教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2月2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与优秀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12]。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加大了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使除了武术的以外的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了高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建立了珍珠球、蹴球、高脚竞技、花炮、木球、陀螺等训练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建立了木球、蹴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毽球、珍珠球训练基地;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黄淮学院等建立了珍珠球、毽球、民族式摔跤、石锁、木球、蹴球、板鞋竞速和陀螺训练基地;北方民族大学建立了花炮、武术、秋千训练基地;沈阳体育学院建立了珍珠球、蹴球、高脚竞技、板鞋竞速训练基地等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在高校的广泛建立,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有机衍接,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开展,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从普及到提高、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既扩大了民族传统体育参与的人群,也为高校“教体结合”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秀人才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国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合格人才的关键。由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殊性,教师要在认真学习和自身不断专研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到民族运动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培训和参观,积极引进具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到高校,为高校“教体结合”培养合格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拓宽我国高校“教体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体系和网络,在原有和已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借助我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的设立,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实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科研、人才培养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 “教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院校基地化、训练学校化,还为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获得高水平训练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条件,借助高校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的优势,使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走上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4 结语

利用高校“教体结合”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是大势所趋,在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各民族青少年体质的同时,全面提高了综合素质,是强国强种的根本。从实践看,我国高校实施“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之路是可行的,无论从人的发展角度,还是从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高校“教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都必将是我国未来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和主题。

[1]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国家体育总局,【法规文号】体政字[2000]079号.

[2] 丁保玉.21世纪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社科纵横, 2010,25(6): 163-164.

[3] 钟秉枢.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体教分离”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J].中国学校体育, 2009,(12) : 8.

[4] 阳艺武,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 体育学刊,2009,(16)5: 45-48.

[5] 邱丕相 ,杨建营.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2):1-5.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和资料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 桑全喜.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与现状[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81-84.

[8] 关于印发《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学司字[2005]40号.

[9] 杨中皖,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术科教改探析[J].科技信息, 2009, 14: 397-399.

[10] 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等.我国普通高等学院高水平运动队现状.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科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044SS07001.

[1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

[12]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

TheNewWaytoTrainingEthnicTraditionalSportsTalentsfrom“PhysicalCombinewithMentalMode”inUniversity

Hua Liang1, Zu Liang2,Weiwei Zhang3

(1.PE Department of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2.Sports Department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engdu,Sichuan,610041; 3.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of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 Guiyang,Guizhou.)

In the guidance of reform of academic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national policy,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combine with mental” concept(calling “combination” as follows),and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an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at university , the author believed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ing high qu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talent under “combination” .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alysis, comparison research,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exploring new ways on training backup sports talents on traditional sports, and also made some opinions on training mode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talents in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university; physical combine with mental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mode

2013-05-23;

2013-07-12

贵州大学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科研经费项目(校社科通[2011]72号)。

梁桦(1967-),男,重庆合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G807

A

1672-1365(2013)05-0108-04

猜你喜欢

教体体育项目民族
湘西州举行教体工作务虚会议
荥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曾厚宏 慰问教体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MINORITY REPORT
岳阳县:歌唱教体事业,献礼70周年
上饶县教体系统积极 投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