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好声音”全国争霸赛
2013-10-30刘雁君唐毅珺
刘雁君 唐毅珺
一场可感可思的预防宣讲比武
7月29日至8月1日,首届“全国检察机关预防素能比武优胜标兵”业务竞赛进入紧张的复赛,来自全国预防战线的各路高手云集国家检察官学院吉林省分院。自2012年9月起,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岗位练兵、素能比武活动,至此迎来了预防干警翘首以待的“总决赛”。
此次复赛中的预防宣讲部分,更是成为各方都极为关注的焦点。到场参赛的52位选手,依序抽签决定题目、组别、序号。宣讲根据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等不同受众,分为五个赛组,参考各组的相关案例,给不同的对象群体作预防宣讲。虽然从抽签到宣讲比赛的准备时间并不充裕,但各组选手还是能够以自身优秀的业务素能,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宣讲经验,在现场进行精彩的预防宣讲。本期“素能比武”专版选编了部分优秀的宣讲稿件,让未能到现场观摩的读者,感受到一缕此次竞赛的正气清风。
【现场赛“党政机关”组】
廉洁,韶华之树常青
人们常说,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其实,人生还不如下棋,因为你不能悔棋,更不能再来一局,每一次举棋、落子之间,每一次起念、动念之间,都直接指向了人生的结局。
他,一位年轻有为的处级领导干部,几年前,通过激烈的竞争上岗考试,走上了令人羡慕的岗位。他是我的一位大学校友,我的师兄,一直以来,他都是我的标杆,我前进的动力。可是那天,一个突然的消息,颠覆了我心中的这个完美形象,他因为受贿而被抓!
12岁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听说爸爸被带走了,小姑娘顾不得放下书包,就急匆匆地跑出了家门。发现她时,孩子已经在检察院的门口站了两个多小时,瘦小的身体在冬日寒风中瑟瑟发抖,小脸冻得通红、满面泪痕。检察官把她领进办公室,小姑娘竟突然跪下了:“叔叔,求求你们,放我爸爸回家吧!”面对孩子无助的眼神,几个人强忍住泪水,但却无法答应孩子的请求。
从领导干部到罪犯,他深深地忏悔道:我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其实,我们都知道,当他在贪欲的道路上成功掘得第一桶金时,就注定要在铁窗后流下悔恨的泪水;当他心存侥幸地划着第一根火柴后,就注定要招来烧身大火!
2010年12月,河南省交通厅厅长董永安落马,13年间连同其前面四任厅长上演着前腐后继,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词汇——政坛百慕大。五人上任之初,无一不坚决地表示要廉洁自律,如今,铮铮誓言似乎犹在耳边,宣誓人却已深陷牢笼。2012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查职务犯罪47338人,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2569人。通过一个个案例、一组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犯罪特点:群体效应,办一案带一片;长久腐败,边腐败边升迁;家庭腐败,全家人齐上阵;权钱交易,查收工程敛财;手段隐蔽,新型贿赂多发;恶性循环,腐化催生腐败。
权力是把双刃剑,与权力如影相随的,是它的负面特性。湖南省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曾口出狂言“省政府管不了我,你们也告不倒我”!这就是权力的侵蚀性和扩张性,“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正如湖北省十堰市原副市长王华淘所悔悟:“作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以权谋私。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淡化了根本宗旨,动摇了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失去追求,就会被金钱俘虏,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有人说,人有三大贪:贪生、贪财、贪色。对于这话,我赞成,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面对唾手可得的钱财时,自律防线就轰然倒塌了呢?
从王华淘“对不正之风渐渐从讨厌到喜欢”,到许迈永“对次次举报存在严重侥幸心理”,再到皮登坤“这些钱是白来的,不拿白不拿”,一声声发自心灵的忏悔,让我们看清了贪官们走向末路的原因:是名利双收的求全心灵、心存侥幸的赌博心理、给钱办事的补偿心理、小贪无害的放纵心理,让他们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作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我们要正确对待权力,克服侥幸、节制贪欲、慎重交友、敬畏法律,始终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心系百姓、服务群众”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一位贫困山区的母亲,经过多次的辗转颠簸,去探望正在服刑的儿子,当儿子接过他最爱吃的瓜子仁时,手开始颤抖,他仿佛看到:深夜里,母亲单薄的身躯倚靠在床头,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口一口地嗑去瓜子皮。十多斤瓜子,要嗑多少个夜晚啊!眼前的母亲,饱经风霜的脸上不停地滚落下泪珠,那是多么心痛而又无奈的泪水啊!朋友们,当心中升起贪腐之欲时,请想一想那已经满头白发却仍在担心操劳的父母,想一想曾经答应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个他,想一想活泼顽皮却总能让我们牵肠挂肚的儿女!
清朝廉吏张伯行有首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让我们谨记:廉洁,韶华之树常青;贪腐,生命之花凋零。
(该组第三位出场选手 吕晓蓓)
【现场赛“高等院校”组】
内心的平安才是永远
今天,作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五进”宣讲团的成员,走进我市高校,我感受到了潜心思学的浓厚氛围,因此,我也将一直思考的问题带来请教在座的各位。
我们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就镌刻在我们预防腐败警示教育基地的廊柱上。在组织了上万人次的警示教育活动中,我常常有这样一个疑问,在这参观的人群中,有的凝神沉思、有的说说看看,也有的走马观花,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如何才能让参与者“入耳、入脑、入心”?
这就是今天要谈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预防。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职责。案件突破,贪官落网,作为检察机关本该有很强烈的成就感,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到非常痛心。
原广西中医学院院长王乃平,幼年时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全家下放广西,在坎坷磨难中长大的他16岁插队,之后通过不懈奋斗,参加高考,留学日本,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备受学生尊敬的导师。然而,这位正厅级干部在收受了一次次权钱交易的“感谢费”后堕落为阶下之囚。“我的学生,过去都以我这个导师为自豪。今后呢?当别人问起他们导师是谁,他们还会自豪的说是王乃平吗?”
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的郑州大学原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大林,在忏悔中这样说:“我曾经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即使是一碗粥、一碟花生米、一碟小咸菜,总是那么温馨、那么有味道……”然而,这一切如今都成为泡影。收受承建单位贿赂11万元人民币、2万元美金的李大林,没有算好人生这笔账:这些钱不过是相当于他两年多的“正当收入”,然而,他却因为收受了这样一笔“不正当收入”,换来了十年的牢狱之灾。
人们常说,健康是1,财富、职位、家庭幸福……都是后面的一个个0。我更要说的是,自由是1,如果没有了“自由”这个1,其他的一切都将没有意义。
近几年来,我市检察机关和高校通过积极开展检校共建,有效守护了“象牙塔”这一方净土。然而,一定时期没有职务犯罪案件发生,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放松警惕。
最近五年,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数占全国教育系统案件数的比例约为1/4。通过分析全国高校近年来的案发情况,其中82%的案件集中在基建、采购、财务、招生、后勤服务等部位和环节。今天在座的各位领导、同志也都是高校重点岗位负责人,希望能通过分析全国案发情况,切实加强职务犯罪风险点防控。这也就是我们预防预警要达到的目的:让我们知道,预防什么?
首先要预防主观上的“不公开”。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容易滋生腐败。
其次要预防资金、财物监管的“灰色地带”。从工程建设款项、科研经费、后勤保障经费,甚至到大学餐饮部的饭票款,缺少严格的监管制度都有可能滋生腐败。莫让“灰色地带”带来“暗箱操作”。
同时,要预防高校财物的“内循环”。从高校案发的高危点来看,无不是与资金流转的关键环节有关,不要让缺少外部监督的“内循环”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看到存在的职务犯罪隐患和风险点,我们要怎么预防?这也是我今天要谈的最后一个问题。
从一个学校的整体层面来说,就是要“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这里我们看到两个范例。清华大学通过推进以“会计委派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对全校财务机构和人员统一管理,实行一级核算,实现了对全校各单位资金收支活动的掌握和监控。再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专门的评标室,对开评标全过程实行录音录像,留取开评标音像记录,监督开评标全过程。
而对我们每一个高校人来说,就是要做到“知权、知法、知行合一”,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知道何种行为可为、何种行为不可为,远离腐败犯罪的高压线,把自我价值认知和预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今天,我们检察机关会向大家赠送《预防职务犯罪检察官建言》。在这本小手册里,对于什么样的公务行为就会触犯法律,就有可能引发职务犯罪风险,给予大家一个非常具体而直观的阐述。
例如,索取他人财物,不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均可构成受贿罪。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不论该利益是否正当、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利用影响力收受贿赂也构成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其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也构成受贿罪。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增强防范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
就在最近,我们检察机关立足承担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的职能,在全市各预防成员单位中开展了“深入反腐败、大家来预防”主题征文活动,其中,我们一位高校副校长的预防心得获得评委的一致认可。文章的最后一句引用了电视连续剧《我爱我家》的片尾曲歌词,我也将这句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内心的平安才是永远……”
是的,平安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序幕!平安中国,需要我们携手共筑预防腐败的万里长城!
(该组第三位出场选手 王珺子)
【现场赛“国有企业”组】
廉洁,从这里出发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廉洁?有人说,廉洁是不拿公家东西,晚上睡觉不做噩梦;有人说,廉洁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有人说,廉洁是上不愧社稷,下不愧苍生;有人说,廉洁是远古天籁的淳朴之音,是执政做人的思想之巅。可我要说,廉洁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它就是我们脚下的那一步。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长官王廷相,王延相给他描述了一桩见闻: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刚开始还择地而行,怕弄脏了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之中,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是如此。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些话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后来,张翰历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位高权重之职,却始终没有迈出第一步,终以清廉名留青史。如果我们都能像张瀚一样守住第一步,终身不敢忘,抗住酒色财禄的诱惑,抗住歪理邪说的袭扰,抗住庸俗关系的腐蚀,做到在似是而非中明辨是非,在良莠不齐中鉴别美丑,在似醒非醒中保持清醒,方可书写洁白的人生。
人生没有草稿,篇篇都是正文,脚下的每一步都是书写人生的那支笔。检察机关的工作,让我看到了许多贪官别样的人生。四川移动总经理李华的腐败人生就是从住院时一个5000元的红包起步,而后一只江诗丹顿手表、一张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卡、一笔女儿出国留学的保证金、一套数百平米的房子,步子越迈越大,一步步迈向罪恶的深渊。而武汉电影公司的总经理甘宜庆则是从小赌怡情的自我宽慰起步,直至豪赌千万元,为了筹集赌资索贿、受贿、挪用公款,被判处无期徒刑,一步步断送了自己的人生,断送了儿子的前程,断送了家庭的幸福。咱们公司财务科的出纳小王,正值青春年华,却被戴上了手铐,她就是从LV皮包、苹果手机起步,贪污公款数十万元,一步步远离了绚烂的青春,远离了甜蜜的伴侣,远离了年迈的父母。
他们的犯罪事实各有不同,他们的犯罪心理却总有相同:他们都起步于对欲望屈服,见小利而忘大义。他们总能为满足欲望找到开脱的理由,这是“小意思”,这是无伤大雅的“小节”,这是人之常情,这并不违反原则。他们都总是对自己控制欲望的能力过于自信,仅此一次、下不为例、到此为止。然而,对欲望的屈从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发而不可收。有了第一次后,第二次、第三次就会接踵而至,当贪婪越积越多的时候,就会不再顾惜自己的名节,不再考虑国家的利益,不再理会高悬的法律之剑,正所谓:“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古人云:“君子慎始而终无后忧”,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终点。佛教中讲当下一念即为“始”,做无职无权的技术员时,是当下;做小职小权的车间主任时,是当下;做位高权重的国企高管时,更是当下。作为大型国企的高管,经营着几十亿的国有资产,有时甚至是一个电话,都能给对方带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利润,所面对的考验何止一点半点?在位高权重的位置上,更是要像出家人一样天天念阿弥陀佛,时刻慎始。兖州矿业集团财务总监陈长春受贿案中,行贿人刘济源的要求很简单,拉存款;对陈长春而言,也很简单,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解决。陈长春一贯谨慎,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了这个“小”要求。不过刘济源了解到,临近退休的陈长春想去北京和孩子们安度晚年,这对于他的收入而言却是一个“大”愿望。当刘济源告诉他,一个“小”电话就能换一套北京的“大”房子,满足我的“小”要求就能实现你的“大”愿望时,陈长春妥协了。陈长春谨慎了一辈子,却没有把握住当下一念,在59岁时被判刑12年。
谁不喜欢物质丰裕的生活,谁不向往风景多样的人生?可正如王廷相所言:“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也!”只有时刻保持慎始之心,对“不成敬意”敬而远之,对“糖衣炮弹”时刻提防,对“投其所好”不为所动,慎重迈好人生每一步,才能高枕无忧,终生无虞。
建设廉洁社会,实现中国梦,道路很漫长,也会有曲折,但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我们不必去抱怨社会,不必去指斥制度,不必去归咎风气。因为你在哪里,中国便在哪里;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廉洁从哪里出发,就从这里出发,就从我们每一个国企干部的脚下出发。
(该组第七位出场选手 戴壬)
【现场赛“街道社区”组】
“细”说:社区预防
西方有一首著名的民谣是这样唱的:“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首民谣的名字叫做《帝国亡于铁钉》,讲的是英国国王兵败的故事。听起来好像比较遥远,但故事中的启示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很多错误的发生都是源于对细节的疏忽或漠视。
就像我们的社区工作,看似都是小事,和职务犯罪好像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钱、小物、小事、小节的失守,可能就会滋生贪婪的欲望和腐败的种子。特别是我们社区干部,是离群众最近的公职人员,社区干部的职务犯罪,相较于一些贪腐大案,也许案值不多,但每一分钱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一点小钱更重。也许恶性不高,但每一个违规行为都直接危害到群众的应享权益,这一点小事更重。也许社会影响不大,但对每一个所在社区的居民来说,这就是最直观最切肤的腐败感受,这一点小节对干群关系的伤害更重。
所以,虽说社区办小事,但社区也无小事,今天我就以三个街道主任的案件为例,与您共同思考细节中的警示:
第一个细节,是云南省曲靖市原建宁街道主任李松波对自己受贿的总结:“在金钱面前,我成了俘虏,一念之差,让我再也无法回到从前。”这“一念之差”是什么?我想就是人本性之中的欲望。李松波受贿的起点是误以为只是两条香烟就收下了,可是香烟背后是金钱,从收第一个十万块时的忐忑不安,到第二个十万块的模棱两可,再到第三个十万块的坦然纳之,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欲望不断膨胀、行为愈发失控的过程。可当欲望越过了法律的界限,这种方向错误的加速,其结果只能是使从事公务的猫咪更快地变成老鼠。因此,牢固思想防线,永远不是一句套话,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谨记守好的第一道关口。
第二个细节,来自于湖北省广水市检察机关对原城西社区书记贪污案的调查。“他手中掌管的社区资金有100多万元,竟一年多不跟会计结账……他常把公款当做私人钱花,当自己开办的砖厂需要资金周转时,便把16万元公款打到个人账上。”对于这个细节,我总结他为腐败的机会。是什么使一个社区书记可以自留资金不入账,又是什么可以使他轻松地挪用16万元公款呢?这是来源于权力集中、监管放松所带来的中饱私囊、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面对制度的缝隙、监管的盲区,会有三种不同的姿态,第一种,是正义之人,往往会看到风险,建议及时修补;第二种,是贪心之人,会看到获利的机会,急着想要抓住;第三种,是围观的人,看到的可能就是热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比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有能力看到风险去制止的社区书记,却是贪心之人,只想着最大限度的钻空子谋私利;有可能去约束权力的其他社区委员,却成了围观之人,未尽到监督职责;而其他同在利益链条上的会计、财务等,都想着的是走过路过千万不能错过,最好也能从制度的漏洞中分得一杯羹。
这就提醒我们在社区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利益冲突、防范权力集中:要使有条件去谋私利的人空间少一点,即权力要分散制衡;要使有机会发现风险的人多一点,即制度要公开透明;要使围观的人作用再大一点,即监督要广泛有力。
最后一个细节,是江苏省无锡市原南湖街道主任吴大明的忏悔:“每次受贿后,我只能强作镇定,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天知地知我知他知,对方不会出卖我。”我把这个细节理解为是每个人内心的犯罪成本选择。根据中纪委和高检院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共处分违纪违规干部16万余人,全国检察机关共查立职务犯罪案件3.4万件、4.7万人,平均下来,每3分钟处分一名违纪干部,每12分钟立案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每3个多小时查处一名处级干部,每2天就倒下一名厅局级官员。可是为什么在如此高的案发频率下,职务犯罪依然易发频发呢?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犯罪人在成本收益的选择题中出了错,认为反腐不过是隔墙扔石子,打不到自己。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定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参与者和监督者,只有经常照照镜子、心存敬畏的人多了,所谓侥幸观念才能没有市场。只有能够拉拉袖子、提醒监督的人多了,所谓暗箱操作才能无所遁形。只有敢于红红脸子、坚持原则的人多了,所谓“潜规则”才能不攻自破。改变世界一点点,我们都可以。
人性的欲望、腐败的机会和犯罪的选择,是这三个案例带来的警示,提醒着我们社区事虽小,但廉洁无小事,勿以廉小而不为,勿以腐小而为之。
社区,是现代城镇中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是每一个都市人的生活归宿。预防宣讲进社区,我想并不仅止于宣传提醒,更期待的是社区在基层基础预防中作用的发挥。而“细”说,不仅仅是希望大家汲取案件细节处的警示,更是希望大家能发挥细部预防中的力量,这不仅需要我们永怀为民之心,牢固思想防线,更希望我们每一位社区人能常怀预防之心,共筑廉洁城墙。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体会。古人谈廉洁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见明理而不妄取,说的是顺应明理,做真正道德上的廉洁;第二种是尚名节而不苟取,说的是崇尚美好的名声和清白而不苟取;第三种是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说的是敬畏法度而不敢为。也许我们目前的预防工作尚无法一步达到不妄取的效果,但我想通过社区预防作用的发挥和廉洁文化氛围的培育,不妄取将不仅仅是一种境界和理想,更将成为一种现实和习惯。
(该组第一位出场选手 张曦)
【现场赛“农村乡镇”组】
认清权力,认清身份,认清自己
来的路上,我看到前些年我们检察院在这儿栽的树苗,有的已经长大长高,枝繁叶茂。有的,可能受了病虫害,被人挖掉。我想,咱村干部不就像这树吗?抵得住病虫害的,就能茁壮成长;抵不住的,就可能一无所有。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就是给咱大伙喷喷杀虫剂,打打预防针,帮助大家抵抗职务犯罪的“病虫害”。
来之前,我特地去监狱探访过咱村前任村支书姚汉云,他知道我要来村里,请求我一定要给大家带声对不起!他说对不起乡亲们啊,坑了大伙儿的拆迁款,到头却是鸡飞蛋打还把自己送进了牢房;还对不起自己的家族啊,为了冒领拆迁款把大哥、三弟、四弟都拖下水,丢了姚氏的脸面,坏了一家的名声;更对不起自己的老婆孩子,他引以为傲的儿子即便低着头走在路上都会被坏小子指着鼻子骂:贪污犯的龟儿子!如今,万千悔恨也只能化作无尽的泪水,现在的姚汉云也只能用自己的犯罪事实告诫大家:当村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莫跟他一样,管不住贪欲,犯罪坐牢。
这些年,伴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各地都有不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件被一一曝光。这其中有监管缺失的问题,也有制度漏洞的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更有我们村干部自身的问题。老话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研究各地相关的案例,我们发现,从自身来讲,村干部犯罪的原因不外三种:一是没有认清权力、二是没有认清身份、三是没有认清自己。
有的村干部没有认清权力。比如河南省四名村干部集体贪污了上级下拨的粮食补贴,案发的时候他们居然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当干部就想捞点好处”。这就是没有认清权力,拎不清权力来自何处,又该用在哪里。
有的村干部没有认清身份。去年被揪出来的“坐拥20亿资产的村干部周伟思”就是“官商不分”的典型。他既是村主任,又是精明的企业家。在主管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他利用村干部的权力和威望,动员拆迁户降低补偿款,自己的公司却从开发商那里收取了近千万的好处费。分不清为官还是为商的身份,就把握不住权力运行的轨道,就有利用公家的权力肥自家腰包的犯罪风险。
还有的村干部认不清自己。我们前任村支书姚汉云就是例子。他把自己当成村里的“土皇帝”,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地产公司来村里谈拆迁补偿,他一口咬死1400万的总价,容不得半点商量;为了使补偿款达到1400万,他弄虚作假编造5份虚假房屋评估报告和1份厂房评估报告,个人非法获利400余万元。最终还是逃不掉法律的制裁,被判处无期徒刑。
还是那句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想想连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都被判了死缓,中央反腐的决心可不是忽悠人的。
总的说来,当一名合格的村干部,就要认清权力,认清身份,认清自己。究竟怎么做,也请听我来说一说。
认清权力,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父老乡亲,就要为民服务。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最雪亮,把权力用来造福群众就自然会赢得群众的坚定支持和信任;而把权力用来谋取私利,群众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只等机会一来就一定把你拽下台。姚汉云就是被村民举报的,周伟思就是群众在网上曝光的。所以要记住,权力不是高高在上的虚荣地位,不是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而是父老乡亲的期望与嘱托!
认清身份,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履行公务的时候,村干部就是国家工作人员。我们知道村干部职位不高,但是权力不小;拿钱不多,但是管事不少。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靠的就是咱村干部依法履行公务职责。从补贴发放到计生处罚,从低保户资格认定到各种费用收缴,只要村干部是利用国家管理的职责谋取个人的私利就是职务犯罪,就要受到法律追究。
最后,认清自己,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村干部但也是普通人。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当然,是人就会有贪欲,上述的那些例子中,哪一个村干部不是因贪欲作怪,而祸起萧墙呢?作为村干部尤其不能放纵贪欲,姚汉云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警笛!
要想解决贪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字——正。正字,人人会写,我的写法是一横加一个止步的“止”。古代这个止的意思就是走路,横就是方向,意思是我们要向正确的方向走。村干部是全村队伍的排头兵,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农民群众的当家人,就要带领父老乡亲走合法、正当的致富路,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脸色有光彩!
一横加一个“止”就是要在矛盾焦点上砍上一刀,对的错的要分明,界限边缘要止步。从预防职务犯罪的角度来看,在守法和违法之间砍上一刀,遵守法律规定,违纪违法的事儿不越步;在职权和私利之间砍上一刀,做到不以职权谋取私利;在公家的口袋和私人的腰包之间砍上一刀,不设小金库,坚决不把公家的钱揣自己荷包。
认清权力,认清身份,认清自己,把贪念放下,把“正”字摆心头。这就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预防观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检察院也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就是预防文化T恤,借这件小礼物,表达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大家能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
(该组第四位出场选手 熊丹)
评委点评
此次预防宣讲竞赛,组委会确定了五个主题,并提供了相应的事例。参赛选手根据所抽选的材料,从准备宣讲稿、制作PPT到上台进行宣讲,最短的只有一天时间。应该讲在时间上安排得很紧凑,但现场的评委、观众都觉得宣讲的效果很好。这反映了全国各地选派参赛的预防干警,具备十分优秀的业务素能。
宣讲有别于演讲。宣讲的结构对生动地表述内容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选手要紧紧围绕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做到结构合理,即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去实现宣讲的目的。这就要求宣讲人必须在宣讲时,提炼出材料反映的主题思想,表达出自己的鲜明观点,通过典型事例来展开宣讲内容,做到事、情、理、法交融,触及台下观众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最终达到警示教育宣讲的教育作用。而每组选手在针对相同主题进行宣讲时,能否巧妙地加入一些材料上没有的案例,通过说“身边的人”“身边的案例”,寄情于理,来打动评审、观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第一组第三位和第五组第四位出场选手分别提到的“我的一位大学校友,我的师兄”以及“咱村前任村支书姚汉云”,便是很好的例子。当然,预防的宣讲还应凸显其“寓教”性,其特征是紧密联系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进行剖析。所以必须结合案例通过剖析告诉别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既然是一场竞赛,那选手的现场表现就更显重要。我们绝大多数选手都能达到吐字清晰、表达流畅、声情并茂、肢体语言配合恰当的要求。更有一些选手,还能在宣讲伊始设计问答的环节来吸引起观众的听讲兴趣;或是借助道具,在宣讲的最后与评委有直接的交流。通过这些“凤头”、“豹尾”的巧妙构思,做到与现场互动,这样的选手就比较出挑,容易得高分。
能有机会参与此次预防宣讲竞赛,也让我充分感受了全国检察预防干警的风采。他们是全国检察预防工作的代表,他们的精神面貌也浓缩反映出全国检察预防工作会向更规范、更高的层次发展。
《检察风云》杂志社总编辑、《预防职务犯罪专刊》编委秘书长 吴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