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290例临床分析
2013-10-27刘世斌程晓明孔凡立孙素红方小玉
刘世斌,程晓明,曾 峰,孔凡立,孙素红,罗 迤,牟 怡,方小玉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甲状腺与乳腺外科,贵州 遵义 563099)
乳腺癌患者290例临床分析
刘世斌,程晓明,曾 峰,孔凡立,孙素红,罗 迤,牟 怡,方小玉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甲状腺与乳腺外科,贵州 遵义 563099)
目的了解原发性乳腺癌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诊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2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0例患者以40~49岁乳腺癌发病人数最多,年轻乳腺癌患者54例(18.62%)。肿块直径以2.0~5.0cm者最常见。原发灶多为乳腺单侧、单发肿块,左右比例接近1∶1。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157例(54.14%)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淋巴结与远处转移。ER,PR及c-erbB-2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分别为41.0%、53.8%及22.90%。手术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结论40~49岁为乳腺癌高发年龄且年轻乳癌所占比例较大(18.62%),应加强对乳腺癌知识的宣教工作,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治率,以达到及时治疗,提高远期生存率之目的。
乳腺癌;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免疫组化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50万人被确诊为乳腺癌,而死于乳腺癌的病人约57万[1]。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乳腺癌位列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美国2011年约有230480例女性罹患乳腺癌,排名位于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在我国亦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提前、呈现低龄化趋势[2],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现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9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确诊为乳腺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90例,按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期,对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1.2 诊断标准 HER-2阳性判定:当免疫组化检测为+++时认定为HER-2阳性,-或+为阴性,++时行FISH或CISH检测存在基因拷贝数扩增亦为HER-2阳性,否则为阴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样本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分布 290例患者中男性乳癌2例,年龄分别为54岁及72岁,女性乳腺癌中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82岁,中位年龄为47.12±2.61岁。其中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54例,占总数的18.62%(见图1)。
图1 290例乳腺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与数量分布
2.2 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及腋窝淋巴转移 本组病例中病变部位(肿块、钙化灶及结构紊乱区)位于左乳外象限者118例(40.69%),左乳内象限者35例(12.07%),右乳外象限者106例(36.55%),右乳内象限者31例(10.68%),左右比例接近1∶1,临床可触及肿块者253例,直径最大8.0 cm×6.0 cm,其余37例患者为体检时乳腺钼靶提示钙化灶30例(10.34%)及结构紊乱7例(2.41%),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块大小及部位的关系(见表1)。患侧腋窝淋巴结清扫者共282例,属于可评估组,其中157例乳腺恶性肿瘤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占可评估组的55.67%(见图2)。
表1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块大小及病变部位的关系
特征无转移有转移2P肿块大小T1(<2cm)543320.250.00001T2(2~5cm)5986T3(>5cm)1238病变部位外侧851319.25<0.05内侧4026
图2 淋巴结转移情况
2.3 免疫组化 本组病理中对275例乳腺癌病例进行了乳腺癌三联(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B-2)免疫组化检测,其中ER阳性者119例(43.27%),PR阳性者156例(56.73%),c-erbB-2阳性者63例(22.90%)。
2.4 病理组织学分类、手术方式及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 290例患者均采用了外科手术进行了治疗,具体手术方式(见表2)。本组患者中分别有263例(90.68%)和86例(29.%)进行并完成了术后化疗及放疗。173例(59.66%)行术后内分泌治疗(见表3)。
表2 290例患者外科手术方式及病理类型
特征例数百分比(%)外科手术方式单纯乳房切除术82.76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258.62改良根治术23179.66改良根治术+Ι期背阔肌重建术268.96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2778.28浸润性小叶癌3110.69黏液癌113.79导管内癌82.76浸润性乳头状癌113.79髓样癌20.69
表3 290例乳腺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n (%)]
手术方式例数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患肢功能障碍 单纯乳房切除术80(0)1(12.5)0(0)保乳术253(12.0)1(4.0)11(44.0)改良根治术23129(12.56)32(13.9)92(39.8)Ι期重建术265(19.2)4(15.3)10(38.4)
注:保乳术即为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Ι期重建术即为改良根治术+背阔肌Ι期重建术。
3 讨论
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女性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本组数据表明,乳腺癌多发生在40~60岁妇女,其中以40~49岁最为常见,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3],但年轻乳腺癌构成比高于国外水平(2.5%)[4],达到18.62%。西方国家以中老年居多,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延续的状态,直到绝经;而我国乳腺癌发病从30岁以后就开始增加,发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比西方妇女早10年[5],所以在诊断这一年龄段的妇女乳腺疾病时应高度重视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防止漏诊,同时40~60岁年龄段的女性应该定期体检。
本组病例中乳腺癌高发部位为乳腺的外侧象限,其左右乳腺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块大小及部位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相符[6-7]。肿块位于外象限,肿块越大者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亦较早发生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差。290例乳腺癌中行患侧腋窝淋巴结清扫者282例,其中15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转移率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符[8]。腋窝淋巴结转移作为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可以有效对病情做出分期、评估患者预后,并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但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又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逐水平依次发生,又可以跳跃式转移,所以有效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很有必要的。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亦为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非浸润性癌预后最好,浸润性特殊癌稍差,而浸润性非特殊癌最差。本组病例的病理类型以浸润性乳腺癌为最多见,其中又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与有关文献报道相同[9]。
激素受体和癌基因是乳腺癌治疗和预后预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病例中有275例进行了ER、PR的检测,其中ER阳性119例,PR阳性156例,二者表达阳性说明癌细胞保留激素依赖性生长的特征,对内分泌治疗敏感性高,预后好。c-erbB-2是编码第2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原癌基因,能促进肿瘤的增值与分化,还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与肿瘤的病理机制及发展密切相关,过度表达往往提示易发生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差,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此类患者对常规化疗不敏感[10]。本组275病例乳腺癌中c-erbB-2阳性表达率为22.90%,与国外报道的阳性率20%~40%大致相同[11]。随着分子靶向治疗联合细胞毒性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c-erbB-2阳性表达患者的复发风险得到了很好控制,但由于高昂的费用使分子靶向治疗在我国未得到广泛应用。
乳腺癌的治疗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12]。手术经历了由随意到规范;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演进过程。随着1971年Fisher提出:乳腺癌在早期,甚至是亚临床阶段,癌细胞就可以经血液循环及淋巴管道转移发生全身扩散,其中淋巴转移一直是乳腺癌转移途径重要组成部分[13]。根治及扩大根治术并不能有效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后,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广泛的应用。本组中选择保留乳腺的乳腺癌切除术的患者仅有25例(8.62%),本组中保乳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收治患者病情偏晚及农村患者并无意于选择保乳术有关。而美国、日本及香港地区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分别达70%、40%和30%[14]。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知识的普及、防癌意识的增强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所占比例将逐步提高。现代医学评估除了考察病死率、致残率和治愈率外,越来越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15]。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背阔肌Ι期重建术由于切除了患侧乳腺、周围脂肪及其筋膜并对患侧腋窝进行了淋巴结清扫导致组织创面增大,腋窝正常解剖遭到破坏,手术之后并发症包括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患肢肿胀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故在分离皮瓣时应严格控制皮瓣厚度,不能因皮瓣过薄、血运不足而使皮瓣坏死,亦不能因皮瓣过厚而使得肿瘤细胞残存,除此之外应熟练掌握腋窝的局部解剖,在做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应仔细认真,尽量显露并保留正常的神经和淋巴管避免术后患肢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鉴于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好对女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大力进行原发性乳腺癌的防治和宣传,普及乳腺癌的相关知识,指导女性进行乳腺的自我检查,早期发现乳腺疾病,并鼓励30岁以上女性定期进行乳腺疾病的普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治率,以达到及时治疗,提高远期生存率。
[1] Parkin D M,fernandez L M.Ues of statistics to assess the global burden of breast cancer[J].Breast,2006,12(Suppl 1):70-80.
[2] 杨玲,李连第,陈育德,等.中国乳腺癌发病死亡趋势的估计及预测[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6):438.
[3] 张保宁.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年龄与切缘[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9,32(5):553-561.
[4] Ries L A G,Eisner M P,Kosary C L,et al.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biological specificty[J].The Breast,2003,12(4):247.
[5] 张萍,李琳,聂鑫,等.869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6:542-544.
[6] 惠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回顾性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9):933-935.
[7] Van Dongen J A,Voogd A C,Fentiman I S,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with mast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wnt of cancer 10801 trial[J].J Natl Cancer Inst,2000,92(14):1143-1150.
[8] 何建芳,赵东晖,刘旭明.广东东莞乳腺恶性肿瘤523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5):368-370.
[9] 魏丽珍,林梅,何宏涛.1767例乳腺癌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9,30(2):155-157.
[10] 张文娟.青年期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6):1458-1460.
[11] Moraics L,Reigosa A,calciras E,et al.HER2/neu expression in Venezucla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J].Investc lin,2008,49(1):69-78.
[12] 吴小亮,汤明,邹彦,等.来曲唑内分泌治疗绝境后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36(3):251-253.
[13] 陈相彪,杨伟明,陆婧,等.研磨法和组织分离器制备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比较[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5):435-437.
[14] 林本耀.乳腺癌保乳治疗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10.
[15] 闫青,曹志刚.脑卒中康复护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设计[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32-133.
程晓明,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甲状腺与乳腺疾病,E-mail:cxm1688@sina.com。
R655.8
B
1000-2715(2013)05-0466-03
[收稿2013-08-07;修回2013-09-08]
(编辑:王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