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作用

2013-10-25郑洪雪陈小奕王永清

上海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双歧婴幼儿菌群

郑洪雪 陈小奕 王永清

(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 常州 213003)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临床常采用以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使用抗生素后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而导致的腹泻,也包括抗生素本身的不良反应导致的腹泻,文献报道发病率5%~25%[1]。微生态疗法已被广泛推荐应用于各种腹泻病的预防与治疗。本研究通过在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抗生素治疗中预防性地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比较腹泻的发病率,旨在初步评估该微生态制剂对婴幼儿AAD的预防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均为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 2011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共255例,男136例,女119例,年龄1~36月。纳入标准:① 治疗以抗生素静脉给药为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②入院72 h内无腹泻症状,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剔除标准:① 重症肺炎;②先天性心脏病;③ 先天性胃肠道畸形;④ 合并肾功能不全;⑤合并严重肝胆疾病;⑥免疫缺陷病患儿。

1.2 方法

按年龄分为1~12月120例与12~36月135例两组,各年龄组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两预防组共141例,男女之比1.2:1。其中使用1种抗生素者31例,使用2种抗生素者110例。两对照组共114例,男女之比1.1:1,其中使用1种抗生素者26例,使用2种抗生素者88例。

预防组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生产,为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复合活菌制剂,含活菌量>1.0×107CFU/210 mg,商品名:培菲康)420 mg/次,每日3次;出现腹泻后根据病情部分继用原药物,严重者加用蒙脱石口服及补充水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治疗开始不服用该微生态制剂,出现腹泻后加服,剂量同前,严重者同样加用蒙脱石口服及补充水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腹泻判断标准

大便性状改变和(或)次数增多至每日3次以上。轻型腹泻:有腹泻,但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重型腹泻:腹泻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2×2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AAD的发病率

两预防组141例腹泻发生率为9.9% ,两对照组114例腹泻发生率为3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2.2 不同年龄组内两组患儿的腹泻发病率

1~12月预防组62例发生腹泻11例,发病率17.7%;对照组58例发生腹泻23例,发病率3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2~36月预防组79例发生腹泻3例,发病率3.8%;对照组56例发生腹泻14例,发病率2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不同年龄组间患儿的腹泻发病率

对照组1~12月患儿腹泻发病率39.7%,12~36月患儿腹泻发病率2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1~12月患儿腹泻发病率17.7%, 12~36月患儿腹泻发病率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1 同一年龄对照组与预防组患儿腹泻率比较

表2 对照组与预防组内不同年龄患儿腹泻率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的肠道细菌定植是一很复杂的过程,依赖于外界环境和饮食、微生物及宿主等相关因素的合力作用,2~3岁后肠道菌群才逐渐稳定下来,与成人相似,其中双歧杆菌占98%左右。因此,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完全,机体抵抗力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菌群失调,进而发生腹泻,尤其在应用广谱抗生素后[3]。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使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条件致病菌异常增多,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引起渗透性腹泻并继发分泌性腹泻。以往进行了多项采用布拉氏酵母作AAD预防的临床研究,显示均具一定效果。梁秀安[4]研究表明,儿科ICU住院患儿常规加用布拉氏酵母可以很好地预防AAD;师延明等[5]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布拉氏酵母使新生儿AAD发生率从23.7%下降到7.9%;2006年,Szajewska等[6]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布拉氏酵母能够减少婴幼儿AAD的发生,每7个患儿中将减少1个发生AAD。而该菌种属于真菌,从理论上来说抗生素的使用并不影响该菌的生物学活性,但其并非肠道原籍菌,考虑到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其在小年龄组婴幼儿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本研究表明,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可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的AAD发病率(P<0.05)。其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为人体的原籍菌,3种活菌分别定植于肠道的下中上部,且各菌种繁殖速度不同,在肠黏膜表面组成一道生物屏障,恢复因抗生素使用而紊乱的肠道正常菌群,阻止条件致病菌的定植,进而阻止其对肠黏膜的破坏,有利于小肠黏膜结构及功能的恢复,且有激活淋巴细胞、激活抗体产生、促进淋巴细胞因子分泌、增强免疫和抗感染能力等作用。此外,试验中我们观察到,两年龄组的对照组的腹泻率无统计学差异,而预防组的腹泻率有统计学差异。考虑这种差异与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消化系统的发育成熟度不同及肠道菌群的分布不同有关,即小年龄组的正常菌群的重建更为复杂、困难。由此我们推测,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剂量不应按传统方法使用,即年龄越小剂量越小。目前有些研究认为,细菌代谢释放的透明质酸酶和白明胶酶活性会破坏细胞外游离的蛋白质,从而引起直接的组织损伤,即便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这样的原籍菌同样也可能对人体存在潜在的危险[7]。因此,在小年龄组应用更大剂量的益生菌以取得更好疗效的做法同样值得商榷。局限于样本数与临床研究家长的依从性,本研究在此问题上尚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1] 卢丽莉. 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随机对照研究

的meta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11) : 1083-1085.

[2]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杜,2002 : 1171-1299.

[3] 李云秋. 益生菌在改善婴幼儿肺炎患儿胃肠道功能的治疗作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24(7): 104-105.

[4] 梁秀安. 微生态制剂预防儿科ICU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 中国微生态杂志, 2006, 17(5): 385-387.

[5] 师延明, 王美清, 马永寿, 等. 微生态制剂预防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meta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6,18(3): 252-254.

[6] Szajewska H , Radzikowski A. Probiotics in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 Pediatr, 2006, 149(3): 367-372.

[7] 贡汉生,孟祥晨. 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J]. 现代食品科技,2005, 21(4): 76-79.

猜你喜欢

双歧婴幼儿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护理婴幼儿五不宜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隔姜灸治疗婴幼儿呕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