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红牛体尺测定与改良选育
2013-10-24滑留帅马桂变王居强雷初朝黄永震
滑留帅,马桂变,王居强,雷初朝,黄永震,陈 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2.河南省平顶山市畜牧兽医工作站,河南 平顶山 467000;3.河南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引言
郏县红牛是我国八大地方良种黄牛品种之一,主产于平顶山市鲁山、郏县、宝丰三县,分布于毗邻的十余个县(市、区),是在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精心选育而形成的中国优良地方黄牛品种[1]。郏县红牛外貌比较一致,毛短而富有光泽,毛色分紫红、红、浅红三种。成牛体质结实,肌肉发达,结构匀称。后躯发育较好,侧观呈长方形,具有役肉兼用牛的体型[2],其对现有地域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在该区域分布的广泛性等,都是其他品种所不能代替的,是我国家畜基因库中的宝贵财富,被列入重点保护畜禽品种名录。
虽然郏县红牛属于役肉兼用型品种,具有肉用基础,如肉质细嫩,肉的大理石纹明显,色泽鲜红等肉质优良的特点,但其生长速度缓慢,后躯发育欠佳,距国际一流的肉牛品种仍有很大差距。在政府主导和专家的指导下,郏县红牛先后导入多种外血对其进行肉用改良,如丹麦红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南德温牛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显著的提高了郏县牛的生长速度、育肥性能、屠宰性能等[3-6]。
生产性能的改良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郏县红牛的保种问题日益严峻,大规模的杂交与屠宰,会极大的损害郏县红牛自身的繁殖和选育体系,优秀的郏县红牛个体得不到保种,优秀的改良个体得不到及时的选育,就会导致郏县红牛优良基因库的极大破坏。2011年,郏县红牛中心产区是鲁山、宝丰、郏县、汝州四县市,其纯种郏县红牛存栏总数只有不足30万头。这些经历了数百年乃至千年自然选育而成的优良地方品种是牛育种中最为宝贵的素材,也是中国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许多优良基因一经丢失,将再也不可能得到。
鉴于郏县红牛发展中改良与保种的矛盾,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次生产性能测定、种质资源的调查,以摸清现状,为今后的育种方向提供材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测量的时间和地点
测量时间为2008年12月1日~2008年12月8日,历时一周。测量地点包括两个部分:①平顶山市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92头);②郏县红牛饲养集中区(197头),包括白庙乡下叶村,薛店镇洞子沟村、吕沟村 茨芭乡竹园沟村 天城洼村 渣园镇查庄等
1.2 测量方法和指标
以选择生长发育良好、具有典型郏县红牛特征的母牛为测量对象,测量指标包括:体高、体长、胸围、腰角宽、尻长、十字部高、胸深和胸宽8项指标,同时记录年龄指标。体重采用公式估算获得(体重=体长×胸围×胸围/10800)。
1.3 统计分析
统计每个年龄段郏县红牛体尺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采用t检验分析体尺指标在繁育场和农户间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在平顶山市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共测定了92头基础母牛,年龄分布在1到3岁之间。在郏县红牛饲养集中区的农户家中共测定了197头基础母牛,年龄分布在0.5岁到11岁之间,其中将年龄大于5岁的归为一组。按照年龄分组,分别统计了各组体尺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检测了在农户饲养条件下和繁育场饲养条件下,郏县红牛的体尺测定结果见表1。几乎在所有的指标下,在繁育场饲养的郏县红牛的体尺均大于在农户饲养条件下的牛 并且在2 岁时差异显著P<0.05体重是体尺指标的综合体现,体重所表现出来的趋势与各个体尺指标完全一致,如图1。这样的结果展示了饲养管理条件对郏县红牛生长的影响,提示在选育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使郏县红牛的性状能够很好的表现。
图1 郏县红牛在繁育场和农户饲养条件下体重的变化情况
3 讨论
郏县红牛是在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期培育和选择而形成的一个优良役肉兼用型地方黄牛品种,曾经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个世纪80年代 人们对郏县红牛做了大量的调查,包括群体分布、体型外貌、体尺指标等[7-9]。同时对郏县红牛的诸多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如体温、脉搏、呼吸、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酶活性等[10-12]。这些量化的指标除了用于郏县红牛的鉴定外,同时在郏县红牛的选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比八十年代以来郏县红牛的体尺记录可以看出,随着人们定向的选育,郏县红牛的体尺越来越大。但本次测定的体尺指标与86年的记录差异不大,说明纯种的郏县红牛在其主要产区仍保持着较为纯正的血统(表2)。
表1 郏县红牛基础母牛的体尺指标
伴随着人们经济方式的变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郏县红牛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郏县红牛的役用功能在逐渐弱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起肉用性能,其选育方向也更加趋向于肉用。虽然郏县红牛有肉质优良的优点,但其生长缓慢,后驱发育欠佳的缺点不能满足现代肉牛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人们开始对其引入外血进行改良,在保持郏县红牛良好适应性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了其体尺指标,如表3,利用丹麦红牛、利木赞牛或夏洛莱牛改良的F1代杂交牛均体现出优秀的生长优势,同时屠宰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3,5,13-15]。这些国外优秀肉牛外血的导入对郏县红牛肉用方向的改良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郏县红牛在农役中的逐渐退出和杂交改良带来养殖效益的提升,使得郏县红牛的选育出现一边倒的趋势,大规模的杂交正代替90年代以前的本品种选育。中国地方黄牛的肉用改良符合中国肉牛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但要控制杂交的力度,保持适度的外血比例才能不丢失本品种固有的特色。在有计划的杂交创造优秀的商品代的同时,也要注意杂交群体的横交固定,使得改良的效果得以保持。不然级进杂交后期必然会带来近交程度的升高,这对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有巨大损害的。最重要的应该建立纯种郏县红牛保种基地和科学的保种方案,作为肉牛育种基本的素材,纯种的地方品种无疑是中国肉牛业最为宝贵的财产,许多优良基因是在无数代的选育中才逐渐得到纯合的,一经杂交且不横交提纯,就会将这些宝贵的基因彻底丢失。郏县红牛的保种已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许多保种方案及建议有待进一步的讨论及验证[2,16,17]。
表2 郏县红牛成年基础母牛体尺调查历史记录
中国肉牛产业化发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良种的问题,良种的效应在肉牛养殖的效应中占到40%以上。肉牛育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选种,选择优良的个体留种,再结合科学的选配是肉牛选育的基本步骤。生长发育以及胴体性状属于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常规的表型选择,会遇到选择效率低、准确性差、世代间隔长、遗传进展缓慢等问题。因此,目前育种工作者开始选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试图来提高育种效率。迄今,在郏县红牛分子育种上已做了许多研究,发现了一些可以用于郏县红牛选育的分子标记[18-22],同时提出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育种体系,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郏县红牛育种中的应用,必然会进一步加快其选育的步伐,为中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表3 郏县红牛杂交改良F1代基础母牛体尺记录
[1]马桂变,李志刚.关于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牛业科学,2009,35(2):69-71.
[2]张花菊,毛朝阳,马桂变.郏县红牛品种资源保护进展[J].黄牛杂志,2005,31(3):75-77.
[3]张国昌,张建中,刘庆明,等.郏县红牛导入外血试验初报[J].黄牛杂志,1991,17(1):57-58.
[4]张法良,徐忠献,宁富安,等.郏县红牛导入外血改良试验(初报)[J].黄牛杂志,1994,30(1):18-19.
[5]杨华龙,叶慧欣,郭志刚,等.夏洛来肉牛改良郏县红牛效果初报[J].黄牛杂志,2002,28(2):22-23.
[6]周太彬,王红娜,王亚平,等.南德温肉牛改良郏县红牛试验效果[J].黄牛杂志,2005,31(6):22-23.
[7]袁建人,王俊士,陈志刚,等.郏县红牛调查报告[J].河南农学院学报,1980,21(4):54-67.
[8]郏县红牛选育协作组.郏县红牛的鉴定及其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83,12(1):32-34.
[9]张怀法,王法义,刘中乾,等.郏县红牛调查报告[J].黄牛杂志,1989,15(3):47-50,57.
[10]马保增,张国昌,孟海涛,等.郏县红牛八项生理指标[J].黄牛杂志,1985,11(4):47-52.
[11]杨平川,韩荫南,石大荣,等.郏县红牛十三项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5,(2):11-14.
[12]任秋子,董秀钿,张荣兰,等.郏县红牛五项生化常值的测定[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1):118-120.
[13]肖玉春,叶慧欣,杨华龙,等.丹麦红牛改良郏县红牛效果分析[J].黄牛杂志,2000,26(6):54-55.
[14]杨华龙,叶慧欣,肖玉春,等.利木赞肉牛改良宝丰郏县红牛试验研究[J].黄牛杂志,2002,28(4):11-13,23.
[15]河南省宝丰县农牡局.导血改良郏县红牛试验研究阶段总结[J].黄牛杂志,1995,21(S1):48-51.
[16]肖玉春,叶慧欣,胡率领,等.郏县红牛的保种选育工作报告[J].黄牛杂志,2001,27(3):55-56.
[17]高腾云,傅 彤.对郏县红牛的主动保种问题讨论[J].中国牛业科学,2009,35(6):56-57,75.
[18]陈付英,陈 宏,雷初朝,等.郏县红牛clpg基因的snp及对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07,38(12):1290-1293.
[19]郭义昆,陈 宏,张 宝,等.郏县红牛zag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J].遗传,2008,30(11):1417-1420.
[20]毛海霞,陈 宏,陈付英,等.郏县红牛dgat2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遗传,2008,30(3):329-332.
[21]毛海霞,陈 宏,张春雷,等.郏县红牛igf2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关系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08,34(2):1-4.
[22]邱国宇,陈 宏,潘传英,等.郏县红牛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HinfⅠ、AluⅠ和PstⅠ位点遗传变异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