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2013-10-20王遂山
王遂山
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王遂山
目的对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与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1个月临床患者286例,对其采取神经心理评估、MRI检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等检查,而后对比分析不同脑卒中部位者抑郁发生率。结果经统计,本组286例患者中发生抑郁者76例,发生率为26.57%,左侧半球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较右侧半球者高(P<0.05);多病灶患者抑郁发生率较单病灶患者抑郁发生率高(P<0.05)。结论脑卒中抑郁与脑卒中部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以左半球卒中者抑郁发生率最为显著,且随着病灶数的增加,抑郁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临床应给予关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减少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
急性脑卒中;抑郁;卒中部位;相关性;临床研究
在临床上脑卒中是一种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危急病症,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使得脑卒中的发生率成功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发生卒中后患者会出现先兆的躯体功能障碍,且还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语言以及认知功能的障碍,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情绪[1]。临床研究证实,脑卒中后抑郁为一种十分常见的脑卒中后并发症,在出现抑郁后,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康复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预后效果。近几年有研究指出,卒中后抑郁同脑卒中损伤部位以及卒中程度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曾有学者指出,大脑左半球前部损伤会诱发抑郁的发生,另有一些国外文献报道,优势半球病变以及额叶近端损伤会增加抑郁的发生率[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部位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1个月临床患者抑郁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1个月临床患者,抽取其中的286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172例,女114例,年龄33~84岁,平均(67.4±13.2)岁。本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① 患者年龄不低于18岁,符合临床脑卒中诊断标准,入选时为发病2~6h后;② 所有患者均配合接受头颅MRI检查和抑郁量表评分;③ 改良的Rankin评分不足4分;④ 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剔除标准为:① 存在精神疾病史;② 由于病情严重或者是意识存在障碍无法配合各项检查者;③ 合并有显著的失语和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各项检查者;④ 合并有心肺功能衰竭以及严重的躯体疾病者[3]。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在以上研究对象入组后,均接受神经心理评估、MRI检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等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判断抑郁发生率,将所有患者分成无抑郁组、轻度抑郁组和重度抑郁组,并对不同发病部位和病灶数量者的抑郁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2.2检查方法 抑郁状态评估:本组研究对象均接受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依照现行的诊断标准将评估结果分成三组,分别为:① 重症抑郁组,患者HAMD评分>17分;② 轻症抑郁组,患者HAMD评分在8~17分之间;③ 无抑郁组,患者HAMD评分不足8分。病灶性质和部位分组:依照患者的临床症状和MRI检查结果,将入选研究对象按照病灶性质和部位仅分组,分别为:① 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②左右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枕叶、小脑及脑干卒中;③前循环和后循环卒中;④ 单纯左侧半球卒中和非单纯左侧半球卒中;⑤ 单病灶和多病灶(病灶数目≥ 2 个)[4]。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抑郁发生率 经统计得知,本组286例患者中发生抑郁者76例,发生率为26.57%,其中轻度抑郁者64例(84.21%),重度抑郁者12例(15.79%),轻度组较重度组高(P<0.05),由此可知脑卒中后抑郁程度以轻度为主。
2.2脑卒中损伤部位与抑郁发生率的关系 经统计得知,本组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者、前循环卒中者与后循环卒中者、病灶位于左顶叶与非左顶叶、左枕叶与非左枕叶、右颞叶与非右颞叶、右基底节与非右基底节、脑干与非脑干者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左半球卒中与右半球卒中、左额叶与非左额叶、左颞叶与非左颞叶、左基底节与非左基底节者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脑卒中损伤部位与抑郁发生率的关系统计n(%)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曾有文献报道,卒中后抑郁可能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① 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年龄在30~60岁组患者抑郁发生率显著,且女性较男性多;② 病程,卒中后1个月内抑郁呈现高发状态,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率逐渐降低,在发病后3~6给予抑郁发生率有明显回声趋势;③ 病前患者的性格。曾有研究指出A型性格患者卒中后易发生抑郁[5];④ 家庭社会支持。对于家庭与社会支持不良者而言,其发生抑郁的几率较高;⑤ 文化程度。曾有研究指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者的抑郁发生率高;⑥ 脑卒中的部位、病残程度以及脑卒中性质等。然而各因素对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程度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其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晰[6]。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脑卒中部位同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目的,对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1个月内患者展开了抑郁诊断,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卒中部位者的抑郁发生率,结果发现,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者、前循环卒中者与后循环卒中者、病灶位于左顶叶与非左顶叶、左枕叶与非左枕叶、右颞叶与非右颞叶、右基底节与非右基底节、脑干与非脑干者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左半球卒中与右半球卒中、左额叶与非左额叶、左颞叶与非左颞叶、左基底节与非左基底节者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多发病灶较单发病灶抑郁发生率高,左半球卒中较右半球卒中抑郁发生率高,左额叶、左颞叶以及左基底节的抑郁发生率高。由此可推断,脑卒中部位等因素会对抑郁的发生率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卒中受抑郁的发生则未受到卒中程度的影响。分析其发生机制可能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神经解剖学机制。左侧大脑半球为人类的一个优势半球,其属于情感中枢,因此左半球卒中者的抑郁发生率会较较右侧高;额叶前部为边缘系统,其同人体的认知、记忆、情感、注意以及思维等精神活动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额叶脑卒中者易出现抑郁症状[7]。② 神经生化机制。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在脑内活性同抑郁的发生有关,表现为活性月底降低,抑郁的发生率越高,基底神经节区为NE、5-HT、DA能神经元轴突的一个重要通路,若是基底节发生病变,则会对NE、5-HT、DA神经递质向皮质的轴突传递造成阻断,因此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抑郁症状[8]。
本次研究中还发现,多发病灶者抑郁发生率较单发病灶者高,这是由于多病灶患者比较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的缺损,又加之神经功能障碍为卒中后抑郁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9]。并且,因神经递质通路(额叶-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遍布皮质以及皮质下结构,在发生脑卒中时神经递质通路因发生受损从而会引起抑郁的发生,对于多病灶患者而言,递质通路的损伤几率较单发病灶大,进而使5-HT能与NE能神经元损害程度也较为严重,最终增加了抑郁的发生率[10]。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了前循环与后循环的抑郁发生率,结果证实,卒中发生在前循环与后循环对抑郁的发生无明显影响[11]。尽管前循环病变更急容易对额叶-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产生影响,然而由于研究对象中很有腔隙性梗死患者病例,腔隙性梗死所引起的损害程度相对较轻;又加之,相对于前循环脑卒中而言,后循环脑卒中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程度会更加的严重,且功能障碍早就被证实为卒中抑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2]。
综上所述,脑卒中部位以及病灶数量会对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以左半球卒中者抑郁发生率最为显著,且多发病灶者更易发生抑郁,因此在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应对其引起注意,针对高危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抑郁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1] 李卫东,黄碧波.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应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10,12(13):324-325.
[2] 宋景贵,张朝辉,王夏红,等.不同病期和不同部位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照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23(01):1021-1023.
[3] 盖全武,田杨,李莉,等.抑郁与脑卒中病损部位的关系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07,15(06):990-991.
[4] 薛蓉,赵伟,程焱,等.卒中后抑郁症状与脑梗死部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16(05):791-793.
[5] 李汶霞,王敬茹,孙圣刚,等.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中国临床康复,2010,24(16):456-457.
[6] 任旭,刘萍,马向红.脑卒中后抑郁与脑损伤部位关系的临床研究.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5(05):332-334.
[7] 史亚玲,蔺雪梅.脑卒中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24(S5):1124-1125.
[8] 梁翠萍,孙惠萍,赵宝华,等.脑卒中后抑郁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01):3321-3323.
[9] 黄侃,陈眉.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9,24(04):776-778.
[10] 张长青,方向华,刘宏军,等.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16(03):352-354.
[11] 郭敏,李惠兰,黄影柳,等.脑卒中后抑郁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19(02):981-983.
[12] 孙粉珍,苏建峰,袁岳鹏,等.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25(01):884-885.
Clinical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depressionandstrokeafterstroke
WAGNSui-shan
ShangqiuFirstPeople’sHospital,Shangqiu476100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stroke position,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future work.MethodsFrom January 2010 -January 2013, 286 patients acute stroke in our hospital after 1 months, took the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MRI examination,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score, examination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hen different parts of strok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Results76 cases of depression in this group of 286 patient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26.57%,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left hemisphere stroke incidence than the right hemisphere were higher (P<0.05);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focal depression than single lesion patients high incidence (P<0.05).Conchus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stroke position, the left hemisphere stroke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lesions, the incidence is increasing in clinical depression, should be given attention,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Acute cerebral stroke; Depression; Stroke; Correlation; Clinical research
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