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观察
2013-10-16岳永军
岳永军
辽宁省兴城铁路疗养院,辽宁 兴城 125100
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腱鞘疾病。其中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多发生于拇指,亦称弹响指,表现为患指局部疼痛,伸屈受限,当勉强伸直可发出弹响声,掌指关节掌侧压痛及有米粒大结节;桡骨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发生于桡骨茎突部,主要临床证候为握拳外展时局部剧痛、提物乏力,在桡骨茎突可触及豆大结节,压痛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1999年8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狭窄性腱鞘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封闭疗法组和针刀疗法组各54例。男53例,女55例;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26岁;病程25~135天;均为单指发病,左侧37例,右侧7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IBM SPSS STATISTICS 19统计软件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三版 (裘法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年)[1]进行诊断。
1.2.1 弹响指与弹响拇 起病缓慢,最初,早晨醒来时患指发僵、疼痛,活动后即消失。以后醒来时有弹响和疼痛,活动1~2小时后逐渐消失。最后晨起时患指疼痛、闭锁,终日有闭锁、弹响、疼痛。常述痛在指间关节,而不在掌指关节。体检中可在远侧掌横纹深处、掌骨头上,摸到一豌豆大小的压痛结节。嘱病人伸屈患指,可感到在此结节下方,另有一结节在移动,并可感到弹响由此发生。
1.2.2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起病缓慢,腕关节桡侧疼痛,提重时乏力,疼痛加重。与对侧比较,才能见到患侧桡骨茎突处有一轻微隆起。触之,为一豌豆大小的结节,压痛明显。握拳尺偏试验阳性。方法:拇指屈于掌心,然后握拳,轻轻将腕尺偏,桡骨茎突部剧痛者为阳性。正常本试验可因牵伸桡神经浅支,也有轻度不适,但非剧痛。
1.3 治疗方法
1.3.1 封闭疗法 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曲安奈德悬浊液10mg,5ml一次性注射器,5.5针头。皮肤常规消毒,快速刺入,到达狭窄的腱鞘内,回抽无血,将药物缓慢注入,由于腱鞘内空间小,组织致密,推药时相当费力。这也是是否刺入腱鞘内的指证。出针,压迫针孔片刻,每周一次[2]。
1.3.2 小针刀疗法 器械:小针刀1~4(北京人民手术器械厂制造,已灭菌);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戴无菌手套;①弹响指与弹响拇:患者仰卧或坐位,掌心朝上置治疗台上。患者患指伸直,术者以拇指仔细触摸硬结,让患者轻轻屈指,硬结移动停止或受阻处为狭窄腱鞘的远端,继续被动屈指,术者感手下有弹响或弹跳,即增粗之腱鞘通过狭窄处,嘱患者伸指,硬结移动受阻处为狭窄腱鞘的近端。用龙胆紫标记两点,即为狭窄腱鞘的部位,亦是要松解处。针体和手掌面呈90°角,刀口线与屈指肌腱平行刺入,深度达骨面。先作切开剥离,再作纵或横行剥离。若有硬结将其切开,出针,无菌棉签压迫针孔片刻待不出血为止。术毕,过度掌屈背屈患指二三下。创可贴覆盖2天。每周一次。注意进针点大多在手指掌面横纹中点,刀锋可移动到指骨两边缘,但不可刺入手指两侧面软组织中,因手指的重要神经及血管多走行在手指两侧。②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肢握拳立放于治疗桌面上,在腕部下放一脉枕,在桡骨茎突处找到最敏感的压痛点,常规消毒后,使针刀刀口线和桡动脉平行刺入,在腱鞘内纵行疏剥,病情严重者,亦可刺穿腱鞘使刀口接触骨面,将刀身倾斜,将腱鞘从骨面上剥离铲起,出针。无菌棉签压迫针孔片刻待不出血为止,创可贴覆盖2天。每周一次。
2 疗效观察
2.1 评价标准 痊愈:治疗后肿痛消失,关节活动如常,半年内无复发;好转:局部肿痛基本消失,活动功能稍差于健侧;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
2.2 两组治疗效果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小针刀疗法组治疗狭窄性腱鞘炎在痊愈率及治疗次数方面与封闭疗法组的差异呈显著性 (P<0.05),小针刀疗法组明显优于封闭疗法组。
3 讨论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3]。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如果能把小针刀疗法与理疗康复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治疗慢性运动系统疾病中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
[1]裘法祖.外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822-824.
[2]史可任编著.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M].第四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42-343.
[3]朱汉章著.小针刀疗法[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70-173,178-179.
[4]乔志恒,范维铭主编.物理治疗学全书[M].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