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的破冰
2013-10-15胡勇
胡 勇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合肥230051)
一、引言
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戴士弘曾指出: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1]。早在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该文件也对“高素质”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高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公民修养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2]。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养现状
目前的高职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理念下,一味地向职业技能教育倾斜,忽视了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一些高职院校消减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还有的高职院校只注重专业课和技能课,对文化课和选修课程设置的重要性熟视无睹。殊不知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左右甚至决定着技能型人才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职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同时,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责任心、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满意度并不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毕业生在实习单位中的表现,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亲密合作,对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68名2012届毕业生素质情况的调查发现(见下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尚好,好评占到受试人数的50%,没有差评;其中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差评都在10%以下,说明学校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成果明显;然而,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前沿知识和创新能力较弱,好评分别占到33.8%、26.5% 和23.5%,差评均超过10%。此外,在用人单位提供的书面反馈意见中,虽然总体对毕业生的实习表现表示满意,但是仍然不乏有实习单位提出建议,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应变、实践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提高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开发学生兴趣爱好等。
毕业生素质情况反馈表
可见,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除具备必备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外,更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美国著名心理和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也在演讲中指出:公司的热诚和合作气象会使盈利攀升,员工的余暇增多,更重要的是工作和家庭中平添乐趣,增加成就感[3]。而这些隐形的能力恰恰是高职毕业生具备技能的短板,也投射出现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盲点。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的突破
1.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的着眼点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还要以素质为基础,使培养出的高职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起步,并且不会在思想认识上和职业技能上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阻力。纵观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虽各具特色,但是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共识,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美国的“社区学院”,都在开设人文课程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和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应体现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只有同时兼具良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技能人才,才能迅速融入工作岗位,为用人单位所欢迎。
2.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突破的内涵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随着经济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社会化生产的大发展,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涵应拓宽并涵盖显性人文素养和隐性人文素养两个方面。显性人文素养包括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一教育环节可以通过考试和相关证书的获取来体现;然而,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以外,必要的人文底蕴也是在未来职场如虎添翼的重要保障。同时,良好的人文素养不失为高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走向成功的关键,某种程度上对显性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促进或是阻碍的反作用,它的重要性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隐性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课程,包括社会交往礼仪课程、校园企业文化课程、音乐艺术赏析课程、社区实践课程等或特色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培养高职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审美情趣、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出的高职学生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和谐统一[4]。
3.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突破解决的突出问题
(1)人文精神的核心地位。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写照。今天,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要围绕着“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的教育理念,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的高职学生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外,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社交能力、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修养同样是未来职场成功的法宝。而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培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体现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
(2)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担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文修养,成为学生学习和工作中的引航员,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3)区域经济与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的和谐统一。当今世界,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而不再只是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则依赖于人的知识与技能,对技术的掌握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对美国1929—1957年教育投资增量与经济增长进行统计测算发现,1957年美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高职教育实践证明,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5]。以安徽为例,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地区,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离不开拥有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正是培养拥有某项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主导力量。《安徽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强调“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开放兼容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这无疑成为安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的航标灯,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地域基础。
(4)不同专业与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的结合。作为培养现代“职业人”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就应该结合不同专业大类,将人文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而使得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开设公共的必修、选修人文基础课程,开设“科学—人文”交叉性课程,规定必读的人文书目,展开系列的专题讨论等。此外,还应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专业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实习、实训除了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之外,更是学生积攒人文实证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优秀的员工,是学生认知将来职业的楷模,其良好的行为对学生人文经验验证具有很好的引导帮助作用。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希安.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4]封寒.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职业教育,2011,(10).
[5]黎小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改革[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