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调整下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10-11周建平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职业院校

林 莉, 黄 鹂, 周建平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合肥 231131;2.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 230031)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并回馈地方经济,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密不可分。但是,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非常突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几大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社会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职业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多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毕业生人数每年大幅度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2009年增加到611万人,2010年达到创纪录的630万人,2011年为660万人,而这其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半数以上(如图1所示)。

图1 2002年-2011年高校的毕业生人数

在此背景下,虽然政府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但对于迅猛增加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的就业率都低于全国总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如图2所示)。

图2 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变化趋势

(2)人力资源市场不规范 一是部分用人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职业院校学生就可以胜任的岗位,他们却要求有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历;二是一些用人单位抬高就业门槛,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竞争力差。我国的职业教育定位为专科层次,毕业生的学历不高,在很多人眼中职业院校毕业生低人一等,认为他们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

(3)结构化矛盾凸显 从区域看,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及东南沿海城市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因当地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从院校的类别来看,教育主管部门直属职业院校学生情况较好,地方院校次之,民营的最差。从专业看,制造类、财经类和电子信息类的专业需求旺,而另一些专业如法学、农林牧渔类等毕业生需求较少[4]。

(4)产业结构的变化 由于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制造业增速回落,导致近年的就业压力愈演愈烈;从产业结构来分析,主要是我国第二产业处于分工的下游,服务业不发达,也是面临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就业指导教学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办学指导思想理应遵循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但部分职业院校管理者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使得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全程化、全员化、职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思想得不到有效贯彻。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基本都来自于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岗位,自身并未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育,不具备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院校往往缺乏有效的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不能真正地起到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就业指导作用(如图3所示)[6]。

图3 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多选)

(2)就业指导目标不明确 在职业院校中,很多人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传授一些就业技巧,目的就是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其实,就业指导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选择的专项训练,进而培育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意识,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心理上、能力上做好准备,在整个学业生涯中贯穿一个理念——如何将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为职业人。如果将就业指导只限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的举行,而不能做到全程化和个性化,那是不能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2]。

(3)就业指导职能职责不清 一般来讲,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参与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但就业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不仅要完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的收集与统计,还应参与专业与课程建设。例如:针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所学与用人单位所需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问题,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跟踪毕业生,拜访用人单位,掌握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毕业生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各部门,包括教学部门,以便于调整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5]。

(4)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不吻合 职业院校涉及第三产业的专业数量超过设置专业总量的60%以上,高于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造成了此类专业毕业生的供大于求。由于各专业的发展快慢不一,办学资源不平衡,新兴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导致专业分割严重,整合程度不高,部分专业缺乏竞争力,亟待进行专业改造与升级。如商务日语、韩语等专业,不管在师资力量,还是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上,都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种资源分散,制约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有的专业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毕业生需求量也发生变化,如旅游管理类专业,前些年,一度有旅游类教师转行改教其他科目,现在,由于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使得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人数递增[3]。

三、毕业生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1)就业准备不充分 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念停留在传统模式。不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业定位不准确,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求职前不做精心准备,求职期望值过高,不重视求职材料的质量,忽略专业和社会知识的准备,没有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等等,匆匆到单位应试,常常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2]。

(2)职业素质不高 职业素质体现了劳动者对职业内容的了解与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一般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并获得良好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成功可能越大。企业对职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需求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素质的细分

由表1可知,企业最看重职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以及适应能力,其次才是基本技能和沟通表达能力。职业院校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或各种文体科技活动,不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就业目标不明确 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对自己没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不能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对未来没有一个规划,不知道自己将来向何处发展,择业时比较盲目(如表2所示)。

表2 就业目标分析

以上是对本校700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毕业生设立了职业目标,但有将近半数的学生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仍有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度不高。

(4)就业期望值较高 我们曾经对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受传统的就业思想的影响,多数毕业生初始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其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很难匹配;其次,80%以上的毕业生将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有些毕业生宁愿等待,也不愿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企业工作(如图6所示)[6]。

图6 区域与就业期望关系

(5)就业形势分析不明确 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强调自我,把“自主择业”理解成“自由择业”,他们把兴趣爱好和个人理想放在第一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到国家和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表现为择业上的个人理想主义,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分析。

(6)就业恐惧心理严重 也有不少毕业生迫于家庭、学校、同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对就业存在较严重的恐惧心理 ,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再加之社会上各大媒体对于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的宣传,他们往往草草签约,先占一个职业位置再说。这样,不但就业质量不能保证,而且也导致许多学生签约后一遇到自己觉着更好的单位时,很快就跳槽违约,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也为学校的名誉带来负面影响。

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协调对策

(1)政府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就业政策,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然而,当今社会上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长久之计。

(2)校企加强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加强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多层次联系与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在就业推荐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协助进行岗位分析,实现人尽其才,人职匹配;要联系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校园招聘,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让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各专业都设置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相关人员组成,院校的人员充当秘书,委员会定期开会,研究专业建设并对院校师资、设备、实训(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指导。

(3)学校不断完善专业设置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压力问题表现出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专业建设不太符合市场需求,与产业结构转型并没有很好接轨,对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职业毕业生就业。因此,改革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与产业优化调整、经济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行业动态调研活动,尤其是新增专业,做好专业和产业对接预测分析,始终坚持职业院校的教学与市场企业需求进行“无缝对接”。[1]

(4)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扶持自主创业 职业院校应努力探索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创业是就业的更高层次,职业院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在创业计划制定、市场营销、工商税务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并开展一些创业企划竞赛活动,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职业院校的学生创业以实质性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1]。

(5)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第一,认识自己,明确职业定位。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做出恰当的认知和定位;只有弄清楚了自己的择业标准,才能避免择业时的盲目。第二,调整求职心态和观念,认清职场需求。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院校毕业生有必要对价值观进行适当的调整,择业期望值不要过高,要认清当前职业需求,如果一味地带着攀比薪资之心去应聘,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三,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竞争力,加强知识修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学会自我推荐,从而使自己能更顺利地就业。

[1]张雅强.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J].前沿,2007,(3):171-174.

[2]鲁 亮.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91-94.

[3]肖 旭,陈群辉.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9,(1):49-55.

[4]周劲波,陈丽超.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蚁族”谈起[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1-63.

[5]程 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2-13、199-241.

[6]麦克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5、258.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职业院校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