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全面健康问题与体育应对措施
2013-04-07汪映川郑国祥
汪映川, 郑国祥, 徐 艳
(合肥工业大学 体育部,合肥 230009)
一、引 言
随着高学历的大众化,我国在读研究生规模已达一千多万,安徽省有七万多。就目前状况来看,各高校以学科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缺乏对运动能力和体育教育的培养。致使部分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经济、爱情婚姻、人际关系、成就需要等多方面压力下,身体、心理及社会健康出现种种问题,如过度疲劳、神经衰弱、失眠、孤独、过敏等亚健康状态及慢性病发生率上升,甚至出现少数自杀和杀人的恶性事件。高校要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就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本文随机抽取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的部分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校在读研究生全面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生全面健康态势及其原因分析
1.研究生全面健康态势
第一,研究生特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生活方式与人的健康休戚相关,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包括生活内容、生活空间、生活节奏的变化,都会引起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问题。据美国流行病学所做的医学调查表明,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首要原因[1]。20世纪美国70年代与中国80年代的死因构成中,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死亡因素比例分别达到50%与44%[2]。
作为高校研究生,一则社会对其要求与其它学历的学生不一样,他们身负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承担学生和经济独立的双重社会角色。二则生活空间狭小和互扰,绝大多数研究生受经济条件限制和方便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住在学校集体宿舍,很难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三则研究生各种信息来源、交流及论文的完成都离不开互联网,且学校对研究生作息时间管理不严,造成在读研究生过度使用网络比例较高。研究生的种种特殊性导致其生活方式的特别性和不规律性。在对安徽省在读研究生进行调查后得出: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习惯中,睡眠和饮食具有规律性的仅占1/3,部分规律和无规律的占到调查人数的2/3。
研究生们处在特殊的生活内容、空间及节奏下,整体健康状况受到很大的威胁。
第二,研究生身体健康问题。研究生集学习、生活、科研压力于一身,日常生活是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宿舍四点一线,加上生理机能处于最佳时期,许多年轻人往往忽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保养。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大量调查发现:现在20-30岁的年轻人,其健康状况还不如40年前的同龄人[3]。目前,我国在读的近千万研究生有80%左右的年龄在21~25岁之间。其在校期间膳食结构与大学生相比改变不大,身体消耗量相对不足,特别是长时间的持续运动减少和上网持续时间过长,出现视力、颈椎、腰椎、鼠标肘等外损伤,再加上长期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内功能紊乱:体脂增厚、体重相应增加,肺活量下降、心肺功能减弱,过敏症、高血脂症、脂肪肝、肥胖等各种文明病初现[4]。
据有的研究者对全国51所高校1 530名研究生进行的调查得知,34.4%的研究生健康状况处于一般水平以下,34.9%的研究生选择患有各种疾病;6.1%的研究生患有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5]。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评定:研究生生理机能比本科生差,身体素质指标则更差;男生达标率为70.7%,女生为63.7%,均低于本科生的80%以上[6]。目前,安徽省域内没有一所高校每年对在读研究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研究生群体自身应高度重视,家庭、学校及其它相关组织机构也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第三,研究生心理和社会健康问题。研究生急骤扩招后,其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上这些天之骄子们肩负着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期待,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据有关研究表明,精神病休学成为近十年来研究生休学病种的第一位,占因疾病休学研究生人数的56%。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全国40所院校的1 200名研究生进行了测评,结果约3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检出率比在校本科生(21.68%)高出7%[7]。
对安徽省231名在读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高达43.70%[8]。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都达30%以上。
社会健康也称社会适应性,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出适合生存的反应能尤为重要。
安徽省高校部分研究生社交意识淡薄,人际交往圈子狭小,主体交往对象是自己的导师和同学,甚或只限定于学业交流,其社会健康有待提高。自测社会健康评定的结果显示:安徽省男研究生在社会支持维度上显著地不如女研究生;文科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维度上分别显著地不如理科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针对研究生群体全面健康状况,选择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应对措施尤为重要和迫切。
2.体育参与对研究生全面健康的影响
第一,体育参与开发研究生身体机能。在影响身体健康的诸多良性因素中,体育参与是一种特殊的方式,体育人口身心健康总体水平好于非体育人口。我国研究生的平均入学年龄在25岁左右,处于生理机能成熟的后期和心理、社会功能成熟的关键期。虽然身体形态各指标和派生指数如身高、体重、胸围、指距等已经达到最高峰,但其机能与素质仍需塑造,身体成分、体脂百分比也需控制和改善,许多内脏器官的功能依旧没有充分发育完善,仍然处在可提高或进一步提高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仍然有挖掘的潜力,如力量、耐力、肺活量、体重与身高指数等。
研究生常常被论文的选题、架构及完成弄得心力交瘁。而在体育参与过程中,研究生们则能获得精神层面的自由感和解放感。他们在繁重的脑力劳动之余,自由选择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这种自由参加性和自主选择性,可以使人暂时忘记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和烦恼。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呈负相关,效果量为负值;与积极心境、自尊和认知功能呈正相关,效果量为正值。
第二,体育参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丰富多样的体育已赋予人类新的功能。休闲体育能激发研究生科研创造的灵感。灵感的产生有积累、集中和放下三部曲。长期积累、思维高度集中是产生灵感的必要条件,而放下所研究的问题,暂时让脑力转移到体力上,使大脑松弛下来,则是诱发灵感的充分条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是研究生长足发展的必备条件。团体体育能促进研究生的互动与沟通。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相互交流中往往会碰撞出科研思维的创造性火花。对体育竞赛和表演的欣赏,能提高研究生审美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潜能。通过全方位的体育参与,研究生注意力转移,从而使他们纾解了压力、调适了心情、结交了朋友、提高了幸福指数,对其心理和社会健康都起到了良性刺激作用。因此,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对研究生长足发展和身体全面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研究生体育参与的促成因素
体育锻炼促成因素包括研究生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如体育健身意识、兴趣爱好、锻炼习惯、技能认知和掌握情况等主观因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场管设施、体育教育教学、体育卫生政策导向方式等客观因素。
第一,主观因素方面。研究生文化层次高,认知能力较强,大多数人体育参与的目的比较明确,对体育的意义、功能有一定的认识: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为承担各种艰巨的学习、工作任务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同时可以娱乐身心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充实生活。调查可知,83.6%的研究生已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研究生健康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有14.2%的研究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思想超前的研究生中只有极少数人体育积极态度与积极行为一致,大部分人体育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出现体育实行力滞后体育意识的现象。阻滞研究生体育参与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研究生自身的惰性、不懂得锻炼方法、缺乏体育兴趣等。
第二,客观因素方面。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研究生体育参与的实行及实行的力度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闲暇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是研究生实行体育参与的必备条件。研究生除了学习、科研、情感生活耗费时间和精力外,缺少经济来源的还得兼职赚取生活费,这使得一些研究生空有一腔锻炼热情却也无能为力。体育设施和氛围是研究生实行体育参与的基本保证。研究生文化层次和思想意境较高,对体育目标的追求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除了追求增强体质的基本价值,还包括改善形体、娱乐、审美、磨练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社交等。这样,研究生在体育项目选择和参与形式上就具有丰富性和特色性。
安徽省女研究生热爱的体育项目主要为瑜伽、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多以改善形体类为主导;其次是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游泳等。而男生更钟爱于篮球、健美,其次是小球类、游泳等;女生参与频率最高的项目是跑步,男生是篮球。这种矛盾和冲突主要来自场地器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室内场地被个人承包了,对外进行有偿服务,这无疑地将经济拮据的研究生拒之门外。
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分别为自主参加、体育课、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阻滞参与体育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学业科研负担重、缺乏休闲时间、场地设施匮乏、体育运动氛围不浓、经济实力不足等。
只有将研究生现行生活方式、全面健康状况与体育参与内外促成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获取最佳的体育应对策略。
三、结论与建议
1.明确目标,提高认识,调整安排
一是研究生主体本身的意识。意识决定思想,思想主宰行动。体育工作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研究生开展行之有效的体育参与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参与对健康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优秀的专业固然重要,但孱弱的身体很难持久支撑高智商的大脑,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思想上发生了改变,才能披荆斩棘,克服种种困难,尽可能调整好学习和锻炼之间的矛盾,使研究生群体一起分享正确的体育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
二是教育部门、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对研究生体育培养目标的认识。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激发研究生对体育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及多学科优势,为科技兴体服务,从而发挥体育参与对研究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干预作用,逐步完善个体到集体的一整套监测、预防、调控、干预等多层次内容和目标。
2.有体育法可依,执体育法必严,违体育法必究
健全的体育法规、政策和良好的监督机制是研究生体育全面实行的有力保证。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六条指出,“普通高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9]。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皖南医学院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了研究生体育选项课。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师资、场地设施、项目种类等,再加上对实行效果的监督力度不够,实施的学校和被实施的研究生积极性都不高。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为《标准》)的高校部分规定,《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无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包括研究生群体。但许多高校忽视《标准》对研究生的实行,研究生体质测试的普及率不高,故而无法发挥其监测、反馈、比较及督促的功效。基于此,改善客观条件,将研究生的人均锻炼场馆面积,周锻炼时间、强度、频度,体育社团比例等都应以条例的形式纳入指导纲要。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和处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无序状态。
3.组织形式和原则多样化,消除滞后行为
由于研究生的年龄、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体育锻炼形式的多元化、易行性及内容的趣味性已成为众多研究生所追求的目标。
要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使他们充分享受最高、最后的体育教育权利。研究生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宜多样化,如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学习,使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等;内容可选择一些传统的保健项目或时尚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瑜伽、游泳等,从而满足研究生不同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设立研究生体育节,开展趣味性运动会,以比赛为线索,交流为媒介,多安排一些团体或多人项目,如拔河、跳大绳、骑士投篮、勇往直前等,既督促了锻炼,激发了兴趣,又加强了研究生相互之间的交流。
以体育协会或社团为依托,组织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如各项技术学习、裁判规则学习、大型比赛观摩和欣赏。另外,定期组织各类单项体育竞赛和表演赛、如研究生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健美操表演赛,瑜伽表演赛等,并根据地域特色,充分开发区域性体育资源。
研究生体育应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终身化、生活化、习惯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学校体育“远效益”战略目标。
4.建立各类体育组织和社会支持系统
一是发展体育协会或社团。如:高校研究生田径协会、健美操协会、散打协会、瑜伽协会等。体育协会和社团是研究生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集体组织。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社会性心理需求,对有组织、有纪律的体育活动兴趣往往比较高。
二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体育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发挥社会体育资源共享。建立起学校、社区、企业和谐发展的一体化的体育交流和健身环境。研究生的后续归宿离不开学校、社区、企业等社会分支。各类型体育交流和接触为他们步入社会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还应提高研究生当前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科研效率。
[1]卢元镇,臧超美,杨 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5.
[2]梁浩材.社会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
[3]姚计福.在校硕士研究生体质现状的研究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
[4]亚 兰.大学生网络依赖危害、原因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0,(1):16-18.
[5]夏祥伟.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12.
[6]余 兰,徐 波.谈研究生体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18-20.
[7]孙红伟.广州市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5):30、36.
[8]黄慧兰,刘新民,汪传宝.231名硕士研究生心里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4):30-32.
[9]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EB/OL].(2007-09-01)[2012-09-02].http://baike.baidu.com/view/3933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