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母语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利弊

2013-10-11薛志娟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偏误母语

薛志娟

(国立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1)

作者系国立华侨大学讲师。

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中常听到同事说起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中存在很大的问题,自己也经常在作文的批改中碰到学生写了很多不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这些句子不是在语法上出现错误,而是其中有些词组使用出现偏误,究其原因就是中国学生把自己的母语痕迹带到英语写作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误呢?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学生在目的语输出的过程中借用母语策略泛化造成的。

一、语言迁移和借用母语策略

语言迁移是每一个研究二语习得的学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自从Selinker正式将语言迁移这一概念引入二语习得领域,它就成为了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和语言教学的核心问题。回顾语言迁移的研究我们发现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带有行为主义背景的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Lado提出对不同语言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比较,根据比较分析得出差异,从而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难点及错误。随着语言迁移研究的不断深入,Grass和 Selinker[1]在其编著的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中对语言迁移的定义列举了十几种之多。Odlin[2]提出“迁移是指目的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语言迁移的范围已经由母语扩大到学习者已学的其他语言知识,这也预测了母语,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成为语言迁移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采用的某些方法我们统称为学习策略。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会采用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借用母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初也是最常用的学习策略。为什么借用母语策略是最常用的学习策略呢?人大脑里存在的“复合语言能力”就是这一问题的答案。Cook[3]把复合能力(Multi-competence)这一概念引入到二语习得的领域。Cook作为普遍语法的一名主将援引Chomsky的“语言天赋论”说明双语者的语言能力不同于单语者,是一种复合能力。双语者大脑中存在的两种语言知识不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也不是合二为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叠加的。相对于单一能力,这种复合能力是整体性的,系统性的,也就是说母语语法和二语语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泾渭分明,相互分离的,而是在双语者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Cook提出的“复合能力统一连续体”可以用如下的图示来加以说明:

这种复合能力充分说明借用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最初阶段的重要性,也解释了借用母语是最常用的学习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双语者的复合能力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体现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语音方面,汉语和英语的关系就比较小,但在词汇,句法层面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比较大。因此,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会无意识有意识的把母语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借用到英语的遣词造句上。

二、借用母语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体现

1. 在文章的构思层面上

深层共享能力假说(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 Hypothesis)简称CPU是加拿大语言学家Jim Cummins于1979年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是解释双语教学中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关系。这一理论经过其他语言学家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已经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主要强调双语之间的语言共性,认为语际思维可以互通。郭纯洁和刘芳[4]通过有声思维研究 12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看图作文的过程,发现母语在目的语输出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大学生在输出目的语时,即写作时由于缺少必要的第二语言的知识,就会求助母语来弥补这种不足。不得不说,在写作的构思层面上,母语还是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说对题目的理解,对整个文章的构思和安排。但是,由于语言和思维存在辩证关系,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同。西方重分析,走直线的思维方式会在英语写作初期对大学生借用母语策略时产生一定的阻碍,毕竟中国的思维方式倾向于螺旋型,反复的重复又不断向前推进。教师在批改这类作文常常感到迷惑,学生洋洋洒洒写了一通,却找不到重点。对于学生中文思维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中英思维方式的介绍和比较来帮助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克服中文的行文特点。值得提出的是虽然母语策略会带来一些母语的负迁移,但在文章构思层面上是利大于弊的。

2. 在文章的词汇选择层面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鉴于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西方倾向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概念。大学生特别是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写作中经常是根据头脑中的汉语词条生搬英语词汇,甚至使用母语的翻译策略把头脑中的句子逐字对应进行翻译,这样就会产生不少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偏误,但却不都是语法的错误。比如说在汉语中害群之马,挥金如土,湿的像落汤鸡等在英语中就使用了不同的词汇,分别是:black sheep,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as wet as a drowned cat等。汉英用词的差异还体现在这两种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不同。汉语倾向用动词表达概念,相反英语多倾向于用名词和介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A view of Mt. Alps can be obtained from here. (从这里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汉语用动词“看到”,英语用名词“view”。I was invited to his Birthday’s party yesterday. (昨天我被邀请参加了他的生日晚会。)汉语用“参加”,英语用介词“to”。根据汉语词汇的搭配关系来类推英语表达也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偏误。例如:“学知识”不是“learn knowledge”而“acquire knowledge”才是恰当的表达。

3. 在文章的句法构造层面

鉴于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借用母语策略泛化必然会导致写作中出现句子方面的偏误。汉语重意合,强调“行散而神不散”,句与句之间很少使用连接词,句子结构松散。在汉语中一个句子不限一个动词,多个动词连续使用即“动词连用”是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反之英语注重形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凑,句子以谓语动词为核心,主客分离。每个单句中主语和谓语明确,分句之间需要连接词贯穿。同时,英语非常注重时态变化,善于运用逻辑性强的语法将词语连成句子,段落。受母语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在写作时喜欢罗列一系列的简单句,甚至把这些简单句用逗号隔开而构成复合句。例如:Nowadays the number of private cars is increasing,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to travel by cars even for short distance. 两个并列句之间没有出现任何逻辑关系的连接词,这种偏误也称之为“流水句”(Run-on Sentences)。还有一种由于汉语语言习惯造成的冗余在标准的英语表达中却不多见。由于汉语倾向于在一句话里重复使用一些同义词或意思相近的表达来强调作者的意图,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尽管这些句子符合英语的语法习惯却有语义冗余之嫌了。例如:You could write your feeling in English to express your sadness and frustration.在这个句子里,“sadness”和“frustration”意思基本相同,一起使用并没增加表达效果反而显得冗赘了。最后一点值得提到的是汉语习惯间接委婉的表达意思,句子重心多放在后部,表示时间、条件、原因等解释性的信息一律放在句首;英语却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表意,句子的重心多在前面,当无需强调和连贯时,状语大多数都放在句末或是接近句末的地方。很多英语不错的学生虽能写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但由于使用母语策略泛化造成了不大合乎英语的思维和逻辑习惯的句型偏误。

三、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把握母语策略的利弊

王立非[5]等发现汉语写作能力,汉语词汇能力和汉语语篇能力对英语写作影响显著。在二语写作中母语会参与写作的全过程,诸如用于理解写作要求,提取和综合概念,诱导二语句子,结构及整个语篇的构思活动。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语言之间的深层次共享能力,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利用母语策略在写作中的积极作用。

1. 针对对象的不同要有不同的对待

大学一年级新生刚好处于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接轨阶段,学生学了六年以上的英语,也进行了适当的写作训练。对处于过渡期的大一学生不要压制他们在写作中使用母语策略而强求目的语策略。这对于惯用母语策略的学生适得其反,不仅影响他们表达观点,还会导致回避现象。正如Spolsky所提出如果我们强迫学习者用第二语言代替第一语言,就是对学习者“本体的直接攻击”。因此,对于大一新生我们不妨采取宽容的态度,比如课堂作文时开展集体讨论,允许学生用母语出谋划策,开阔思路。然后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各种英语句型来表达相近的意思。针对大二以上的学生,就要适当的对他们的母语策略进行干预,避免出现泛化而引起写作中的偏误。同时可以把母语策略上升到文化层面上,对一些好的学生可加强他们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以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领会。吴庄、文卫平[6]认为“与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相似,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也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即语际学术认知能力和深层文化理解能力存在共同的潜在能力。”

2.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英汉语言的对比分析

Odlin认为对比分析仍然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去预测可能的干扰。如果学习者能充分认识到潜在的干扰的话,就能避免出错。吕叔湘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也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就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在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的差异,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通过对比分析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按照英语的思维习惯去选词,造句,布局谋篇。

3. 对待写作中母语策略泛化产生偏误应该有正确的态度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能把学生所有的语言问题都一概而论为错误,一棒打死,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热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用母语造成的表达不当或偏误可以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教学法来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是造成自己表达不当的原因,进而帮助他们在写作中扬长避短地使用母语策略。

四、结论

刘润清曾指出,只有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方面。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其母语中的词语,语法元素,句型,篇章构造进行借用的行为符合一般认知规律,也是大家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有助于对第二语言的掌握。分析母语策略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利弊,既肯定了母语策略的积极作用,也指出如果过度借用母语策略容易导致偏误的出现。因此如何把握母语策略使用的度,需要教师及时和有效的干预。至于对不同的对象何时进行干预,采用何种手段干预能取到最大的效果,不同的干预手段是否可以同时进行,这些问题都是二语教学中值得思考和不断研究的。

[1]Grass, S. & L. Selinker (eds.)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revised edition)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2.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7.

[3]Cook, V. Background to the L2 User [A]. In V.J. Cook (ed.)Portraits of the L2 User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2a.

[4]郭纯洁,刘芳. 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 现代外语,1997,(4).

[5]王立非,文秋芳. 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于路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6]吴庄,文卫平. 第二语言习得深层能力共享假说[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偏误母语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母语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