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器治疗风湿痛症的疗效观察
2013-10-11郑英斌
郑英斌,秦 颖,杨 刚,杨 扬
(陕西省合阳县中医院,陕西合阳715399)
风湿痛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临床表现为自觉全身关节疼痛发凉,屈伸不利,在阴雨天、秋冬季节及潮湿环境中加重。本病通常病程长,易反复,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自2008年5月以来,采用温针灸器[1]治疗风湿痛症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人共120例,均为我院针灸科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门诊风湿痛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采用针刺后用温针灸器灸相关穴位,其中男性31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0年。对照组55例,采用针刺后加G6805电针仪治疗,其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治疗学》[2]拟定:自觉肌肉关节冷痛,肢体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肌肤麻木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初次发病者至少1月以上;③能坚持疗程者。
1.4 排除标准
排除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第 1 组:曲池(双)、合谷(双)、足三里(双)、太冲(双);第 2 组:大椎、膈俞(双)、肾俞(双)。配穴:肩痛明显者加肩髃;臀髀部痛明显者加秩边;四肢麻木明显者加十宣、十趾尖点刺放血。
2.2 操作方法
穴位定位按照《腧穴学》[3],针刺用针均选用华陀牌28号毫针。第1组穴位患者取仰卧位,第2组穴位患者取俯卧位。选穴定位后,穴位常规消毒,曲池、足三里、肾俞用1.5寸毫针针刺,其它穴位均用1.0寸毫针直刺。治疗组: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然后分别在曲池、足三里;大椎、膈俞、肾俞放上温针灸器,见图1、图2,可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待艾绒燃尽去之,为补法。对照组:诸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曲池、足三里和膈俞、肾俞加G6805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以穴位部肌肉轻微跳动和患者能耐受为宜,两组电针均是左侧为一组,右侧为一组。留针30 min。每日针灸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休息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图1 温针灸器治疗(足三里)
图2 温针灸器治疗(膈俞、肾俞)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自觉全身发冷疼痛体征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有效:自觉全身发冷疼痛体征基本消失,但在遇冷后仍有冷痛症状;无效:治疗前后体征改变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治疗最少1个疗程,最多2个疗程观察疗效。见表1。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例(%)
4 体会
风湿痛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不同性别、年龄均可罹患,现代检验手段检测无病理(阳性)指征。在我国北方因天气寒冷,气候急剧变化,加之工作环境潮湿,产后护理不当及空调、风扇使用过久等而更属多见。病情轻者只有肢体、关节等处感到发冷、痠楚、疼痛、麻木,当天气变化时加重,严重者则疼痛、痠楚显著,关节肿大,反复发作,影响肢体、关节的运动功能,因而不能行走和活动。本病主要是由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不和。《济生方》更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可见风湿痛症的病因,除感受风寒湿等邪之外,素质的强弱亦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风湿痛症是在人体正气先虚的条件下,外邪侵袭,邪气壅阻于血脉经络之间,络道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风湿痛症的治则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温补阳气。方中足三里、曲池在五输穴中是合穴,合为土,土属脾,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取之可健脾除湿;《难经·六十八难》说:“俞主体重节痛”,太冲为肝经输穴,与合谷相配为四关穴,亦为两经之原穴,针刺原穴,可以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一身之原气,促进阴阳平衡而疏风除痹;大椎属督脉,为诸阳经交会穴,温针灸能激发诸阳经经气而温阳散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膈俞为血之会,针灸可活血散瘀而通络;肾俞为补肾壮阳之要穴,取之以振奋阳气而驱邪外出。两组穴交替应用,为前后配穴法,适合于病人症状,临床也有利于操作,亦可防止穴位疲劳。针对风寒湿邪同时施以温针灸用补法,《灵枢·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该灸器的补法,可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待艾绒燃烬去之。正如《灵枢·官针》篇中所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仰侧》中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灸以温暖之。”灸法可以祛寒湿之邪,使温热之气沿针深达病所,除积久之邪,促进病愈。有研究[4]指出,透热灸的温度曲线呈急剧的尖峰波形,在燃烧时温度虽高,但透入皮下的温度却比较低,其温度到达皮下深度的差别各异;而温针则呈缓慢的渐增渐减波形,透入皮下的温度较高,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在艾灸燃烧时,不仅具有热辐射和光辐射,而且产生热生物效应和非热生物效应。艾灸施于穴位,可以激活经穴的能量物质ATP,沿经络线产生能量连锁反应,激发经气,从而调动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调节作用[5]。
我院发明的温针灸器融针、灸、药于一体,既可以把刺入穴位的针体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又能达到艾灸的效果,能保持恒温,控制补泻,有安全方便等特点,改变了传统温针灸时的传热太快、不易控制、时间短暂,作用局限和极不安全等诸多缺陷。该灸器在临床上已应用20余年,其特点都是经过反复验证的,值得临床普遍推广,以达到提高针灸疗效之目的。
[1] 郑英斌.温针灸器:中国,91222884.9[P].1992 -10 -21
[2]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3-115
[3] 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4):10 -11
[5] 杨华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国针灸,2009,29(11):89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