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低碳经济视阈下的绿色景区管理

2013-10-10吴祖梅杨振之

关键词:景区能源旅游

吴祖梅,杨振之

(1.四川大学 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湖北民族学院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恩施445000)

近代科技革命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悄然地把人们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这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在共同呼吁建立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当然责无旁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路已成为必然。这既是顺应时代履行责任之要求,也是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业,推行生态旅游和低碳经济模式来管理旅游景区尤显重要[1]。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也是催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动因。议定书规定2008-2012年主要发达国家削减碳排量分别为美国7%、欧盟各国8%、日本和加拿大6%;新西兰、俄罗斯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发展中国家(中印)不受约束。

低碳经济最早是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在1999年《生态经济革命》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创建可持续发展经济“乃是能源经济的变革”,并指出面对全球变暖应尽快从化石燃料(石油、煤炭)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能、氢能源为核心的经济。2001年出版《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2003又出版《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书中布朗所称的B模式是指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即低碳经济模式。这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上《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书中指出,到2050年将英国的碳排量削减为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为低碳经济的国家。为了实现白皮书的目标,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成立碳基金和参与英国与欧盟排放贸易计划。《白皮书》的内容所引领的未来政策方向之所以备受瞩目和广泛讨论,一方面由于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另一方面,《白皮书》不仅包括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涵盖了对矿物能源利用的技术改造和效率的提高,还涉及到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机构和技术改造等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层面。

低碳经济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和解释主要有三种:分别称作“方法论”、“形态论”和“革命论”。“方法论”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形态论”的低碳经济指经济发展的碳排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革命论”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2]。尽管上述三个概念对低碳经济的阐释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本质却是一致的。都反应出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问题,是对当前经济运行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际权益的全球能源经济革命。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正如我国学者鲍健强等认为,“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3]。

因此,低碳经济中的低碳(low-carbon)所指的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主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理解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二是零排放;三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所以,推动低碳经济要着力于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要由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型向以低碳或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型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化石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化洁净能源绿色结构转变。

二、低碳经济模式应用于景区管理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为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模式应用于景区管理就是指在景区的能源、交通、建筑、饭店管理及服务等一系列与游客相关的管理活动中,景区管理者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低碳经济模式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环境资源依托型产业,环境资源是发展旅游业之根本。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旅游业并非“无烟工业”,旅游活动本身对旅游景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中旅游活动产生的垃圾对旅游景区产生的污染和旅游活动本身对自然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因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二是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三是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四是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4]。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的低碳经济模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从终极意义而言,低碳经济模式的终极关怀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有效防治旅游景区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采用的旅游景区环境污染末端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旅游景区的环境压力。由于低碳经济模式对景区环境污染治理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研发新技术,推进旅游景区化石能源排放低碳化,通过碳中和、碳封存等技术从根本上减少碳排量;二是构建旅游景区低碳化的新能源体系,优化能源结构,面对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能源结构需从矿物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用无碳能源、低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从源头上降低碳排量。因此,为了减轻甚至彻底解决好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在旅游景区实施低碳经济模式是必然选择。

(三)低碳经济模式有助于旅游景区减少经营成本,从而提高景区效益

在景区管理中采用低碳经济模式,首先就是要实现旅游景区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以达景区的成本大大降低,而随着人们对低碳的认识和需求进一步增加,低碳经济的实施可能会给景区带来更多的效益。如景区美誉度(口碑)的上升,碳交易中获取利益,节约电力资源、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量、强化节能、提高能效等方式减少旅游景区经营成本等,都会极大促进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的实现。当然,这里所指的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单是从环境生态效益这一点上,低碳经济模式所带来的效应和收益就不可估量。若从低碳经济模式本身基于环境保护出发,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从时间跨度来看,旅游景区实施低碳经济模式在有利于景区生命力增强的同时也增加了其景区效益。

三、景区管理绿色化是低碳经济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景区管理绿色化与低碳经济模式的关系

景区管理绿色化是指在旅游景区管理中,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整个经营过程中,以一种对社会、环境、资源负责任的态度,坚持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合理消费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景区管理模式[5]。景区管理绿色化已是景区管理发展的国际大趋势。

从定义不难看出,景区管理绿色化强调对景区环境的生态营造和保护,强调安全环保有利于人体健康,强调对社会、环境、资源负责任的态度。据此,笔者分析其手段方法无外乎两类:一是景区建设中对环境的破坏最小,运行过程中要节能减排,包括节能环保的建筑设施,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游客构建环保健康的游憩环境;二是景区管理部门要引导游客低碳消费,形成绿色消费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景区管理绿色化与低碳经济模式在发展方向和结果导向上是一致的,可以促进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模式在景区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实现绿色景区管理的应对策略

低碳经济模式遵循“3C”原则,它们分别是清洁化(clean)、合作性(cooperative)和全民化(citizenship)原则[6]。清洁化是指在源头要输入清洁能源,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型能源,在末端的输出也要实现清洁化。合作性是指低碳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各国、各部门和各领域的合作,建立最为广泛的合作机制,扩大交流平台。全民化则要求社会公众的参与,个体要积极转变观念,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的理念,培养节约的美德,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低碳社会。

低碳经济模式在景区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见下图1:

通过图1分析可以看出,在旅游景区真正实施好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绿色管理,以下几点对策措施很关键:

1.加强政府立法,强化末端规制,从宏观上实现景区低碳发展

图1 低碳经济模式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模型

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环境保护是景区提升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尽管如此,一些短视逐利的景区会置社会责任于不顾,依然走高碳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他们看来,毕竟环境保护归根结底属于社会公共福利,同景区逐利的属性无法自然调和。因此,政府对景区的立法末端规制不仅不能松懈,而且在转型期应尤其强化政府监管作用,通过末端规制的“倒逼”和经济手段的“正拉”——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相配合,促使景区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在规制约束旅游业及景区的同时,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强立法对自身的约束。政府负有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职责,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和协调平衡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也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特别是在传统政绩观下的政府短视逐利行为,对重大经济行为决策缺少环境保护评估,以及在严重的环境危机面前不作为等问题应由法律形式加以明确的约束和问责追究[7]。

2.景区实施绿色的环境景观设计、建筑和能源设计,实施节能减排战略

在能源消耗中存在着水体、大气、噪声、辐射、固体废弃物等众多污染源,因此在景区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少这些污染源,为游客营造“吃、住、行、游、购、娱”的低碳环境。在景区内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保护生态植被特别是森林资源。由于森林可将二氧化碳吸收,并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以生物量形式得以固定。从而减缓全球变暖速度发展林业建设,是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必要选择[8]。景区内的大面积混凝土道路会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铺路产生的“热岛效应”,无疑会增加景区内饭店中央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不利于饭店的节能减排。对景区内周边环境进行铺地设计时,材料尽量选用多孔或透水性的材料,面积应尽可能的小。

景区内的建筑设计也应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发展各种生态建筑,坚持尽量减少生态成本的原则,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资源、能源的使用。例如《饭店业节能81条》中提出:充分利用原有窗采光,墙面设计采用大面积浅色调,用深色石材、木质造型勾勒线条,功能布局和房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尽量采用有效利用资源的设计,比如选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进行无害化设计,同时避免类似玻璃幕墙、过强光线等光污染设计[9]。

在能源利用上突出低碳经济模式的清洁化(clean)原则,在源头要输入清洁能源,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型能源,在末端的输出也要实现清洁化。提高能效,充分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合理规划旅游景区生态承载量和环境容量

一定时间内,在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景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称为生态承载量。旅游景区生态承载量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旅游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量。生态承载力虽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如对游客的行为、交通、住宿、餐饮、废弃物、娱乐等加以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10],从而增大生态环境承载量。生态旅游承载量作为旅游者、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社区居民及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接口,对于实现景区旅游低碳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景区开发前期规划中,要注重低碳体系构建,科学开发资源,重视环境保护[11]。

4.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低碳消费的认同感

在景区实行低碳经济模式的关键首先在于人的观念问题,这里的人主要涉及到三大类:一类是景区员工(包括景区管理人员);第二类是景区内的居民;第三类则是游客。教育景区居民和员工要树立低碳环保观念,培育员工树立低碳经济意识,制定实施有效的奖惩政策,鼓励全员参与低碳消费,为游客“现身“教育;鼓励景区员工、景区居民和游客徒步、自行车、电瓶车以及人力三轮车等低碳方式出行;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智能信息网和景区内标识牌,对广大游客进行宣传和教育,倡导所有游客低碳交通、低碳住宿、低碳饮食、低碳游览、低碳购物和低碳娱乐的消费模式,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全民化(citizenship)。如倡导游客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提倡旅行者在住宿时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毛巾、枕套、床单、浴衣等客用棉织品,在与顾客沟通的前提下改为“一客一洗”,减少洗涤次数节约能源耗费;选择绿色产品,积极以可持续地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的绿色消费,对低碳消费的游客奖励纪念品等鼓励措施,引导全民低碳消费风尚。

5.全面推广碳中和技术,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碳中和(Carbon-neutral)技术也称低碳或无碳技术,是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2011年,李岩松)。景区管理绿色化建设中用到的污染治理的技术、废物利用的技术、清洁生产的技术等低碳技术都必须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取决于各国、各部门、各领域、景区间及景区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cooperative)和联盟。设立碳基金,完善碳金融和碳交易市场,为碳处理新技术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1] 张兆胤,王征兵.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 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7-38.

[3]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4] 谢守红,杨红霞.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商业研究,2008(4).

[5] 李岩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绿色饭店的建设[J].生态经济,2011(6).

[6] 卢红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耦合发展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8).

[7] 李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政府行为博弈市场边界[J].改革,2011(10).

[8] 张健康,宋绪忠.碳汇林业助推低碳经济发展[J].浙江林业,2010(1).

[9] 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 李慧欣.生态旅游承载量和旅游区经济发展[J].前沿,2004(5).

[11] 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

[12] 杨昌荣.低碳经济国际趋势与我国的策略取向[J].国际商务财会,2009(11).

[13] 周剑,刘滨,何建坤.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14]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5] 龙惟定,白玮,范蕊.低碳经济与建筑节能发展[J].中国能源,2009(10).

[16] 关海波.旅游景区低碳发展模式探索[J].经济论坛,2012(11).

猜你喜欢

景区能源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摘牌』
“摘牌”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某景区留念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