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体质类型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2013-10-10陈文英李广森张朝德尤耀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气郁质功能障碍病程

陈文英,李广森,张朝德,尤耀东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泌尿男科,成都 610072;2.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81)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男性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之一[1],属中医学“阳痿”范畴。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当今疾病的诊治逐渐从群体向个体化发展,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体现。因此,积极探索ED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我们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量

根据美国马萨诸塞州男性增龄研究(Massachusetts male aging study,MMAS)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2],ED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40~70岁的男性中有5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ED[3],另有学者对中老年男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4],40岁以上人群 ED的发生率为73.1%,到70岁以上这一数据上升至86.3%。

从上可知,ED没有公认的发病率,故取众多研究结果的近似平均值,P为65%,故根据《流行病学》(第五版)[5]上的样本含量估计公式计算得出样本含量约为215例。本研究收集230例,以防止资料的剔除,保证了有统计意义的最小样本量。

1.2 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病例均为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男科门诊病人,临床诊断为ED的患者共230例。

1.3 研究方法

1.3.1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男科疾病诊治指南》[1]确定诊断标准:①阴茎持续不能达到和(或)维持足够的勃起以进行满意的性交;②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③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IIEF-5)≤21。(2)中医体质判别标准:体质分类标准根据2005年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6]中“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表”,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类。

1.3.2 纳入标准 (1)符合 ED临床诊断标准;(2)已婚或同居;(3)年龄在20~60岁;(4)自愿作为受试对象。

1.3.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2)合并有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3)有其他器质性病变者;(4)严重的精神或心理异常;(5)不愿合作且难以对调查结果作出确切评价者。

1.3.4 剔除标准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纳入后发现伴有排除标准者;(3)受试者未按研究要求填写中医体质量表,导致无效问卷者。

1.3.5 研究工具及观察方法 使用统一自制的勃起功能障碍体质现状调查表格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一般情况、勃起功能障碍国际指数问卷表、体质特征。患者的《中医体质量表》问卷填写资料如果明显倾向“平和质”,同时不符合各个病理体质类型的诊断标准时,则其体质诊断为“平和质”,否则摒弃“平和质”的诊断,以最接近诊断标准的病理中医体质类型为最终诊断结果。本次研究对于包含2种及2种以上体质的复合体质类型,在单一体质类型判定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分的高低排序,同归入2种体质的复合体质类型。计入统计的复合体质类型,其2种体质主次不分先后。

1.3.6 统计方法 采用 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运用 SPSS 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年龄、教育程度、病程进行频数统计和描述。

2 结果

2.1 总体纳入病例

本研究共调查230份,有效表220份,不合格和剔除病例10例,剔除病例比例为4%,能满足研究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2.2 一般资料与体质的关系

2.2.1 年龄构成 表1显示,本研究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中,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56岁,平均年龄(37.02±6.10)岁。表 1显示,不同年龄体质分布情况比较(P<0.001)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和体质类型不独立,即不同年龄体质的分布类型不同,也即体质类型和年龄相关。

2.2.2 教育程度 表2显示,本研究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中,文化程度涉及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大专、本科及研究生。不同教育程度体质分布情况比较(P<0.001)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教育程度和体质类型不独立,即不同教育程度的体质分布类型不同,也即体质类型和教育程度相关。

表1 年龄与体质关系

表2 教育程度与体质关系

2.2.3 病程情况 表3显示,研究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中,最短病程0.5年,最长病程12年。不同病程体质分布情况比较(P=0.042<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病程和体质类型不独立,即不同病程的体质分布类型不同,也即体质类型和病程相关。

表3 病程与体质关系

3 讨论

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体质就其表现特征而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气的盛衰状况,是疾病发生与否和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种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其临床表现、证型各不相同;不同疾病由于患者体质相同,其临床表现、证型亦可大致相同[7]。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体质因素在发病和防治中起重要作用。中医学有“治病求本,本于体质”之说及“因质制宜”的防治原则。

3.1 不同体质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年龄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就诊的ED患者年龄<30岁者以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为主,≥30岁且<40岁的患者以气郁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40岁的患者以气郁质、湿热质兼气虚质为主,以30岁以上且40岁以下年龄段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4.55%,体质多表现为气郁质和湿热质,与谢宇霞[8]等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由于生理上由盛转衰逐渐出现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减退、形体走向衰老。此时期抗病能力较差,加之人到中年承担的社会及家庭责任较大,容易发生劳逸过度、调理不当、起居不慎等情况,常易招致病邪入侵。另外,中年是个多事之秋,由于家庭和工作上的负担重,人际关系繁杂,身心压力大,容易出现紧张、抑郁、焦虑不安等情绪。鉴于中年时期元气渐趋衰弱的体质特点,张介宾提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倡导重振根基之理论,提出应适时注意身体的修复颐养,这对于保持健康、有效预防早衰、减少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此年龄段患者,应调畅情志,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慎起居,早睡早起,并适当进行运动调护。

3.2 不同体质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教育程度影响因素

教育程度方面,本研究显示初中和小学湿热质较多,中专和高中阳虚质较多,大专气郁质较多,本科及以上气郁质较多。不同教育水平者,其保健意识、饮食行为习惯、精神情志状况不同,因此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呈现出不同的体质类型特点。本研究显示,初中和小学湿热质较多,中专和高中阳虚质较多,大专气郁质较多,本科及以上气郁质较多。教育水平低者,其保健意识意识较差,会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起居失常等,这些都影响人体,使脏腑气血失衡而出现湿热质。教育水平高者,其保健意识强,但所处的环境竞争激烈,工作、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使其精神高度紧张、情志压抑,体质多表现为气郁质。因此,教育水平低者应多接受健康知识普及,改良生活习惯;教育水平高者应培养乐观、快乐的情绪,学会自我排遣,舒畅心情。

3.3 不同体质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病程影响因素

病程方面,本次研究收集的220例患者,最短者为0.5年,最长者12年,平均病程3.36年。病程≤1年的患者以气郁质、湿热质为主,>1年且 <3年的患者以气郁质、阳虚质为主,≥3年的患者以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兼气虚质为主。从病程看,说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大多能在患病后不久到医院就诊。随着病程的延长,气郁质的比例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长期患病情志不畅,或影响家庭和睦、心理压力大有关。因此,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患病后要及时就医,尤其是妻子的理解并给予丈夫安慰,使丈夫放下思想包袱,这样才有利于本病的治疗。

4 小结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通过研究疾病人群的体质特征,纠正偏颇体质防治疾病,为防治勃起功能障碍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显示,气郁质、湿热质、气虚质、湿热质兼气虚质可能是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的潜在易感体质。通过了解疾病人群的体质特征,有助于医务工作者对中医体质类型与勃起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行初步了解,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为指导易感人群及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便将来进一步发挥中医体质学理论在勃起功能障碍防治过程中的独特优势。

[1]王晓峰,辛钟成,白文俊,等.勃起功能障碍诊治指南[M].中华医学会·男科疾病诊治指南,2007:19-30.

[2]Feldman H A,Goldstein I,Hatzichristou D G,et a1.Impotence and its medical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results of the massachusetts male aging study[J].J Urol,1994,15 1(1):54-61.

[3]朱积川.男子勃起功能障碍诊治指南[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18(1):68-72.

[4]冷静,王益鑫,黄旭元,等.上海市1582例中老年男子勃起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0,14(1):29-31.

[5]王建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

[6]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8.

[7]潘奔前,周俊亮.辨证调治在调整体质中的重要性初探[J].新中医,2006,38(12):3-4.

[8]谢宇霞,皮明钧.肝气郁结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5-6.

猜你喜欢

气郁质功能障碍病程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体质及其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药线点灸治疗气郁质型功能性胃肠病30例
中医体质护理对气郁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基因分型检测在预测乙肝进展、病程及转归中的作用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