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健康指导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
2013-10-09史金英梁春花赵从会安媛范洁李艳肖高雅静
史金英 梁春花 赵从会 安媛 范洁 李艳肖 高雅静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症因子参与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特点,致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且有些患者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暴自弃,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1]。因此,及时了解及调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本文旨在探讨个体化健康指导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积极治疗支气管哮喘,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石家庄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2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51):男26例,女25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7±9)岁;平均病程(3.8±2.7)年;轻度23例,中度19例,重度9例。对照组(n=51):男24例,女27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6±6)岁;平均病程(4.1±3.2)年;轻度25例,中度18例,重度8例。2组在年龄、性别比、病程及危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临床治疗措施。
1.2.1 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给予耐心解释,出院后不做宣教,但保持联系。
1.2.2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社会角色等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指导计划,反复强化健康教育知识,出院后定期进行健康宣教,不断征询,及时纠正偏差。健康教育内容:①向患者讲解哮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让患者了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预防知识,正确认识疾病。②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让患者了解坚持合理用药对治疗此病的重要性。③让患者了解相关诱发因素。让患者了解环境中的尘螨、花粉、刺激性气体等;感染因素中的细菌、病毒等;食物中的鱼虾、牛奶等,以上都有可能诱发患者哮喘发作。帮助患者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找出诱发因素并尽量避免。④让患者熟悉哮喘发作先兆表现及相应处理。学会在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认识哮喘加重的征象以及应采取的相应行动,认识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或看急诊。⑤了解平时使用平喘药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生活护理及健康锻炼。⑦利用峰流速仪进行自我监测,做好哮喘日记并正确使用吸入器。⑧心理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建立乐观、愉悦的心情,以利于患者配合治疗。⑨家人参与对哮喘患者的管理为哮喘患者提供身心健康指导。
1.2.3 监测指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统计6个月复发率,调查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
1.3 判定标准 心理状态评定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抑郁状态问卷(DSI)调查,评分范围0.25~1.00分,其中SDS、DSI评分<0.50分为无抑郁;0.50~0.59分为轻度抑郁;0.60~0.69分为中度抑郁;≥0.70分为重度抑郁[3]。由护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2组干预后SDS及DSI评分分值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相比,试验组SDS及DSI评分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SDS和DSI评分的比较n=51,分,±s
表1 2组患者SDS和DSI评分的比较n=51,分,±s
注:与干预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试验组干预前 60.1±4.6 61.9±3.9干预后 35.6±4.3*# 34.3±3.9*#
2.2 2组患者6个月复发率比较 试验组6个月复发4例,复发率7.84%,对照组6个月复发14例,复发率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4]。近年来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受到全球人们的关注[5,6]。研究表明,许多患者缺乏支气管哮喘的防治知识,不注意规律用药,精神紧张,自我保健及护理能力较弱,导致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造成患者精神和身体上的极大痛苦[7]。近年来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心身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密不可分[8]。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支气管哮喘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普遍存在精神障碍如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因此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健康指导,有效沟通,消除患者的消极、焦虑及紧张情绪,才能有效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根据患者不同的职业、年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及个体需求采取不同方式的健康指导,强调人性化,个体化,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促进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康复。
1 郭继芳,戈艳蕾,王红阳.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状况与情绪分析.河北医药,2011,33:1091-109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32-138.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一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5.
4 傅红飞.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中国护理实用杂志,2009,25:24-25.
5 蒋田华,栾宝莲.护理干预对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临床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28.
6 谢小雪.孟鲁司特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60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314.
7 赵继琴,杨莉.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护理研究,2006,20:1055-1056.
8 钱洁,李维.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2,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