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曲霉菌病的CT诊断
2013-10-09方忠军邹制理
方忠军 邹制理
呼吸系统真菌病近年来引起临床发病率日趋上升,已成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感染性疾病。肺曲霉菌病通过原发和继发两种不同的感染方式,主要是继发感染为主,即患者常在原发病变的基础上,如严重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使致病菌发展,引起疾病。另一方面长期大量广谱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不敏感的曲霉菌得以繁殖。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表现较复杂,缺乏特征性改变,我院收治的11例肺曲霉菌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肺曲霉菌病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55岁;原发病结核2例,重症肺炎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例,哮喘1例,恶性肿瘤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临床表现不同程度发热、咳嗽、胸痛、咳血、闭气等。所有病例都是继发感染,痰检7例,支气管镜活检2例,还有2例经抗霉菌治疗痊愈而确诊。
1.2 检查方法 患者行CT平扫检查,部分行CT增强检查。使用西门子欢悦螺旋CT扫描。层厚8 mm,部分薄层5 mm,2.5 mm重建,行纵隔窗和肺组织窗同时观察。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右肺6例,左肺5例,双肺同时有4例,右肺上叶4例,下叶2例,左肺上叶4例,下叶1例。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
2.2 CT表现 结核性2例,表现为球形空洞病变内见球状、结节状软组织影,位于空洞下壁,随体位而移动,见有新月形透亮影。2例显示肺内结节型病灶,上缘略分叶,下缘光滑(图1)。4例显示双肺大片状、云絮状模糊影(图2),部分中心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灶,动态观察见形成空洞,周围可见浅淡模糊渗出影,晕征(图3、4)。2例显示肺内纤维条索,边缘模糊,抗霉菌治疗逐渐好转。1例CT显示实变影,疑为占位,支气管镜检查后病理诊断为曲霉菌病。
图1 结节型肺霉菌病
图2 大片状、絮状肺霉菌病
图3 肺窗空洞型肺霉菌病
图4 纵隔窗空洞型肺霉菌病
3 讨论
肺曲霉菌病是一种继发性感染,多数是由于呼吸道或肺部慢性病导致机体虚弱,或因长期应用抗菌素或免疫抑制剂,引起菌群失调和免疫机能低下而发病,患者大多有基础病,长期免疫力低下。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肿瘤化疗患者,有难以治愈的肺部感染,应考虑肺曲霉菌感染可能。肺曲霉菌侵入肺组织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病理表现,在CT上也形成不同的影像学表现。
曲霉菌侵入肺组织后引起一系列的炎性反应,寄生于空腔内的曲霉菌丝在坏死组织内繁殖,并与纤维蛋白黏液及退变的炎性细胞形成本病特有的曲菌球,此种曲菌球可位于腔内任何地方,或由肉芽组织附着于洞壁。急性反应的基本病理改变有凝固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脓肿形成;慢性炎性反应包括肉芽肿和肺纤维化。曲霉菌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系统,呈化脓性肉芽肿改变,中央坏死,有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血清学检验有特异性抗体,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肺曲霉菌肺内影像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及多形性,基本上可分3种类型:(1)支气管型,(2)肺炎型,(3)混合型。CT表现常见有以下特点:(1)肺内任何部位均可发病,早期可表现为肺内散在、形态各异的浸润性病变,肺纹理增粗、模糊,可见粟粒及多发小斑片状影,常累及多个肺叶,类似大叶性肺炎,病灶不稳定。如果合并肺气肿及支扩,可见扩张的支气管腔内黏液嵌塞,腔内黏液密度增高,呈指套状改变[1]。(2)晕征,当曲霉菌感染后形成空洞,空洞内可见曲菌球周围可见浅淡模糊渗出影,即晕征,随时间增加,晕征逐渐变淡,消失。(3)可显示空气新月征,当合并有基础病如结核、肺癌等,可显示新月形透亮影,即空气新月征,随时间增加此征象越来越明显。(4)肺内出现斑点状、结节状影,密度较高,是由于血行播散致两肺出现粟粒样病灶,以两下肺野为主,密度比较均匀。也可呈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影,直径较小,不形成空洞。(5)曲霉菌经淋巴道播散可引起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侵犯胸膜引起胸腔积液征,病情较重,病变发展迅速,范围扩大,形态进一步多样化。(6)曲菌球为诊断肺部曲菌感染最具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典型CT表现为肺内空洞内可见团块状阴影或呈实质球体,边缘光滑,球体上方有新月形透光区。袁建南等[2]认为晕征出现率随发病时间增加而递减,空气新月征随发病时间增加而上升,故认为晕征是早期表现,持续时间短,空气新月征是晚期表现。杜大赘[3]认为当出现晕征或空气新月征时高度提示本病,但非本病特有征象,晕征还见于其他出血性肺内感染及某些非感染性病灶,空气新月征还见于结核及其它细菌性病变。
肺曲霉菌病临床上分为腐生型、侵袭型和过敏性支气管肺炎型[4]。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消瘦乏力,严重可有单发肿块伴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本病主要应与结核、肺癌、炎性假瘤鉴别。尤其当球型灶伴空洞时,诊断较为困难。须仔细观察:霉菌形成的空洞,大多是寄生在结核空洞、肺大泡、支气管扩张等空腔内菌丝形成曲霉球,边缘清楚,周围有新月形间隙。结核球液化后的空洞多位于肺门侧,不能见到“环行”透亮影,密度不均,洞壁光滑,周围伴卫星灶;肺癌性空洞,偏心空洞、内壁厚薄不均,可有壁结节,抗炎、抗霉菌治疗无效,病情发展。
CT由于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能较好的反映曲霉菌基本病理变化,能很好观察病变的细微之处,对临床诊断有较大的帮助。但是最后的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资料,痰培养和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
1 陈广源,陈汉威,邓宇,等.变异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HRCT表现.中国 CT 和 MRI杂志,2009,7:32-34.
2 袁建南,谭华桥,郭克裕,等.侵蚀型肺曲霉菌病CT影像变化初步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682-685.
3 杜大赘.侵蚀性肺曲霉菌病的CT影像诊断特征.局部手术学杂志,2005,14:79-80.
4 卜庆丰,张杰.肺曲霉菌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1:47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