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3例结肠癌多层螺旋CT诊断与分析

2013-10-08史云波

海南医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肠壁大肠癌结肠癌

史云波

(普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 普洱 665000)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常发生于老年人,高峰年龄为60~70岁。目前肠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向年轻化。临床上早期大肠癌很少见,就诊时绝大多数患者已属进展期癌。本文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33例16排螺旋CT三期检查结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肠癌影像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3例,女性20例,男女之比为1:1.5,年龄27~90岁,其中60~70岁者18例,占55%。17例患者以上腹部不适、腹痛就诊,占50%;5例仅以发现腹部包块就诊,占15%;肠梗阻及便秘症状者7例,占21%;3例出现便血,占9%;贫血症状4例,占12%;1例发现左颈部进行性增大肿物2月,占3%。

1.2 成像方法和检查技术 使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33例患者均行平扫、动脉期、静脉期三期扫描,扫描中发现肝脏病变者再追加延迟期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层厚5.0 mm,床进10 mm,螺距1.5或1,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腔。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80~100 ml(300 mgl/ml),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流率为3 ml/s,动脉期延迟时间25 s,静脉期延迟时间为60 s,延迟时间则根据患者循环时间和病变强化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2 结 果

2.1 肠壁增厚 33例患者中,出现肠壁增厚15例,形成肿块14例,狭窄与梗阻13例。

2.2 肠壁异常强化 33例中明显异常强化31例,见图1和图2。另2例中1例肠梗阻导致肠管显著扩张,另1例腹腔大量积液推移肠管,肝脏出现多发转移灶。

图1 乙状结肠癌肠管壁增厚,肠腔向心性狭窄

图2 直肠壁增厚,直肠系膜筋膜密度混杂

2.3 肠外侵润及转移 (1)浆膜面浸润14例;(2)直接侵犯盆腔脏器4例;(3)17例出现肝脏转移,1例转移灶中出现斑点状钙化;(4)淋巴结转移12例;(5)脾脏转移2例。

2.4 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 33例中出现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6例。

3 讨论

3.1 结肠癌的临床特征 临床上早期大肠癌很少见,就诊时绝大多数患者已属进展期癌,除了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结肠癌和腹膜返折以上的直肠癌还可能发生腹腔种植转移,大肠癌腹膜复发转移占复发者的50%左右[1]。临床上通常有数年的潜伏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大便带血,缺铁性贫血或不明原因低热,不明原因腹痛[2]。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难于发现。本组33例均属进展期。2例则以肠梗阻及大量腹水就诊,肠管病变部位异常强化影像学特征不明显,笔者认为这与肠梗阻、腹水引起体液丢失、毒素吸收、肠壁水肿等因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肠壁血流灌注足有关。对于高发年龄段有便秘的患者,应仔细排查责任肠管。

3.2 结肠癌的CT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前1 d清淡饮食,检查前4 h禁食。分别于扫描前30 min、5 min口服清水500 ml,不含造影剂的清水[3]可避免因造影剂浓度干扰形成的伪影,更好的显示胃肠黏膜强化情况,有利于肠壁及肠腔的显示。

3.3 影像学特征

3.3.1 CT检查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CT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病变侵犯肠壁的程度,向壁外蔓延范围和远处转移,从而进行肿瘤分期并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无特殊主诉而做常规腹部CT扫描的病人,CT能检出临床上未怀疑的肿瘤[4]。本组1例仅以左颈部淋巴结肿大查找原因就诊,经CT确诊为横结肠癌,且为进展期,采取姑息治疗。螺旋CT对早期结肠癌无明显价值,而对中晚期癌肿价值较大,经CT检查分期,可指导临床手术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肠癌的CT分期:Ⅰ期肠腔内肿块,没有肠壁增厚。Ⅱ期肠壁增厚超过10 mm,但未侵及周围组织。Ⅲ期A侵及周围组织,但未扩张到盆腔侧壁;Ⅲ期B扩张到盆腔侧壁。Ⅳ期有远处转移[5]。33例中Ⅲ期B4例,Ⅳ期20例,仅有8例行手术切除,2例行直肠内支架植入术。

3.3.2 结肠癌淋巴结转移 好发淋巴结转移,如肠壁脂肪垂内的结肠淋巴结,邻近结肠壁系膜内的结肠旁淋巴结,结肠系膜中部血管旁的系膜血管淋巴结也叫中间淋巴结组,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颈部其余淋巴结跳跃式转移[6]。12例淋巴结转移病例中,1例发生左颈部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其余11例均发生相邻结肠旁淋巴结转移。

3.3.3 结肠癌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 两者具有正相相关性[7],有共同的致病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胆汁酸可能诱导结肠癌细胞增殖。本组病例数6例,占0.18,其相关性还需大量病例支持。

3.3.4 结肠癌肝脏转移 17例肝转移病变均表现为平扫稍低密度,1例肝内转移灶出现斑片状钙化,动脉期肿瘤边缘呈轻-中度的环形强化,静脉期肿瘤显示为相对低密度。其病理基础是肿瘤边缘部的肿瘤细胞比较丰富,而中心部的纤维间质较多,且常伴有肿瘤内部的凝固坏死[8],静脉期肿瘤内部呈相对低密度,是显示肝内转移的最好时期,动脉期肿瘤边缘的纤维间质性反应和炎性细胞浸润血供丰富强化明显。首诊肝脏出现具有以上影像学特征的占位,需要排除消化道肿瘤。

本组病例已属进展期,其影像学特征较为典型,易于把握。但结肠癌因其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所发生部位的不同,其影像表现多样,对特征性影像加以把握,有利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疾病的检出率。

早期结肠癌,多无临床症状,如何运用多层螺旋CT直、结肠充气成像及多种重建技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是今后工作的方向。

[1]刘红磊,马顺茂,贾漪涛,等.大肠癌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测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8):70-72.

[2]张晓鹏.结肠肿瘤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103-110.

[3]周康荣.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

[4]彭泽华,蒲 红,白 林.结肠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21-1124.

[5]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17.

[6]解亦斌,刘方伶,田艳涛,等.升结肠癌跳跃式转移至右颈部及左腋下淋巴结1例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9,36(10):593-596,600.

[7]蔡元坤,岳正学.大肠癌与胆囊结石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2,17(1):44-45.

[8]王成林,周康荣.肝脏疾病CT与MRI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5-126.

猜你喜欢

肠壁大肠癌结肠癌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结肠癌78例临床观察
裴正学教授治疗大肠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