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抗核抗体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中的意义
2013-10-08程玉萍
程玉萍,李 丽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病情表现复杂,致残、致死率高。目前SLE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大量此方面的研究显示,遗传、内分泌、感染、免疫异常和一些环境因素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可累及多个脏器、血清中过度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是其主要临床特征[1]。近年来随着免疫学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自身抗体检测正广泛应用于临床。SLE的突出表现为B淋巴细胞高度活化而产生多种针对自身组织的自身抗体,ANA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本文重点探讨抗核抗体谱(ANAs)检测在SLE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SLE 102例(SLE组),男11例,女91例;年龄8~65岁,平均33.6岁;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学会 SLE分类诊断标准[2]。选择同期32例其他风湿性疾病为疾病对照组,男4例,女28例;年龄7~62岁,平均37.2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8例,干燥综合征8例,局限性硬化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及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各2例,诊断均符合诊断标准[3]。从本院体检中心选择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3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采集被测者空腹静脉血3 ml,及时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
1.2.2 检测方法:抗核抗体(AN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试剂盒由美国Scimedx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ANAs检测: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的免疫印迹法细胞核和细胞浆抗体谱3检测试剂盒。操作步骤:取免疫印迹条带,加入稀释血清1.5 ml,置摇床上孵育30 min,冲洗3次后加入1∶10稀释的酶标抗人IgG抗体1.5 ml,置摇床上孵育30 min后冲洗3次,加入显色剂置摇床上孵育10 min后冲洗3次。待膜条干后用扫描仪扫描,再用EUROLINEScan软件判读结果并打印成图谱,根据着色强度,结果从0到(+)(弱阳性)、+、++、+++。
对资料完整的SLE住院患者治疗后(出院前)检测ANA和ANAs,追踪观察抗体水平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手工计算),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ANA检测结果 SLE组、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的 ANA阳性率分别是:96.1%(98/102)、37.5%(12/32)、3.3%(1/30),SLE 组 ANA 阳性率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2 ANAs检测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中未检出针对15种抗原的抗体,而在SLE组和疾病对照组抗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阳性。SLE组抗nRNP/Sm抗体、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率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 1。
表1 3组抗核抗体谱15种抗体阳性率比较
2.3 SLE组一次性检出抗体阳性结果 SLE组只有3.9%的患者出现单项抗体阳性,有93.1%的SLE患者一次性检出了2项及以上抗体,见表2。
2.4 动态观察ANA、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变化结果 对资料完整且ANA、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同时阳性的20例SLE住院患者进行了追踪观察,治疗后上述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转阴和(或)滴度下降,见表3。
表2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一次性检出抗体阳性情况(n=102)
表3 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4种抗体治疗前、后比较
3 讨论
ANA靶抗原含义已由传统的细胞核扩展到现在的整个细胞,即是一组将自身所有抗原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有学者认为ANA可有助于早期诊断SLE,它在抗双链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出现之前即可检测到[4]。本研究中102例SLE ANA阳性率达96.1%,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37.5%)和正常对照组(3.3%)。但由于 ANA也可在多种风湿性疾病中出现,故ANA检测对SLE诊断仅有重要的筛查价值。
采用德国欧蒙公司高度纯化抗原包被膜条印迹法试剂盒,可一次性检测出针对15种抗原的抗体,组成ANAs。本研究中SLE组检测ANAs 15种抗体,除抗PM-Scl抗体阴性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而其中对SLE诊断特异性较高的抗核小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nRNP/Sm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及抗S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67.6%、61.8%、50.0%、43.1%、41.2% 及36.3%,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是目前公认的几种SLE特异性抗体。抗Sm抗体几乎仅见于SLE,是SLE的标记性抗体。本研究中疾病对照组无一例抗Sm抗体阳性,但SLE组其阳性率较低,为36.3%,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由于抗Sm抗体在SLE不活动时亦可阳性,可作为回顾性诊断的依据[6]。抗双链DNA抗体绝大多数只出现在SLE患者中,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抗双链DNA抗体与DNA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或直接作用于肾小球抗原而造成SLE患者的肾损伤。抗双链DNA抗体与狼疮肾炎、关节炎、发热密切关联[7]。因此,检测抗双链DNA抗体不仅有助于诊断SLE,还可以判断SLE的活动性及评价疗效。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在SLE早期较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先呈现阳性,故对SLE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8],且在抗双链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阴性者中仍可出现阳性,联合检测可减少SLE的漏诊。
RNP抗原可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存在,但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关系最密切,抗nRNP/Sm抗体被认为是MCTD的标志性抗体[9],MCTD患者该抗体几乎均为阳性,且其滴度很高。抗nRNP/Sm抗体在SLE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由于RNP与Sm有相同抗原位点,抗RNP抗体阳性有时伴随抗Sm抗体阳性,反之亦然。因此抗nRNP/Sm抗体和抗Sm抗体应同时检测并根据滴度的高低加以鉴别。
抗核小体抗体是细胞凋亡过程中在细胞核内裂解释放的染色质成分,由双链DNA分子环绕组蛋白组成的核心构成,因此属于抗DNA组蛋白复合物抗体。有研究者报道,抗核小体抗体诊断SLE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可作为 SLE诊断的又一标记性抗体[10]。本研究结果显示,SLE患者中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最高,为67.6%。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常伴抗核小体抗体阳性,但又不完全重叠,可能是这两种抗体出现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所致。
抗组蛋白抗体包括 H1、H2A、H2B、H3、H4等亚型,可在多种风湿性疾病中出现[11],特异性较差。本研究中疾病对照组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仅为6.2%,SLE组为50%,比王娴默等[12]报道的40%略高,可能选择的病例及检测方法不同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93.1%的SLE患者可一次性检出2项及以上抗体,其中有2例出现了9项抗体同时阳性,但多集中在2~7项,而疾病对照组3项抗体同时阳性仅5例,无4项以上同时阳性者。这可能是由于SLE为一种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不同患者的病情和受累脏器差异悬殊,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血清中出现了不同的抗体。如在本研究中,有56.9%和20.6%的SLE患者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阳性。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标记性抗体,因SLE患者常并发干燥综合征,故有些SLE患者血清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阳性。
此外,本研究对ANA、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同时阳性的20例资料完整的SLE住院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动态观察。除了ANA未做滴度测定,20例经治疗后上述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转阴和(或)滴度下降,抗双链DNA抗体及抗核小体抗体好转率达到85.0%和65.0%,提示这两种抗体滴度的变化可能与SLE的活动度相关,但具体机制有待扩大样本量深入观察。
总之,由于SLE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病情不同,实验方法、检测试剂存在差异,因此ANA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差异[13-14],不能以某一次某一项检测结果来诊断SLE。联合检测动态观察ANAs可避免因单项检测而出现的漏诊,有利于提高SLE的检出率,还可监测疾病活动程度,对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1] Reimer G.Correlates between autoantibodies to nuclear antigens and clinical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sclerosis[J].Arthritis Rheum,1998,41(2):525.
[2] Hochberg M C.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97,40(9):1725.
[3] 梅长林.中国内科年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73-653.
[4] Amoura Z,Chabre H,Bach J F,et al.The appearance of anti uneleosome anti bodiesprecedes that of anti double stranded DNA and an i histones in muine lus[J].Rev Med Interne,1993,14(10):980.
[5] 李锦荣,梁玉全,何秋贤,等.抗核抗体、抗双链-DNA及核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的价值[J].黑龙江医学,2010,34(12):881-883.
[6] 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11.
[7] 姚曦,李向培,倪进东,等.SLE患者临床表现、自身抗体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性别、年龄特征调查[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43(1):75-78
[8] 张煜,张小萍,张奉春,等.抗核糖体P抗体的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4):242-243.
[9] Sato S,Hasegawa M,Ihn H,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utinuclear matrix antibody in serum from patients with anti U1RNP antiboby[J].Arch Dermatol Res,2000,292(2-3):55-59.
[10] 沈海丽,于明礼,朱琴,等.抗核小体抗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8):145-148
[11] 袁伟,崔刘福.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3):325-327.
[12] 王娴默,肖林,范文,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谱检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4):514-516.
[13] 李峥,毕胜,杨曦,等.抗核抗体谱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J].云南医药,2005,26(5):400-402.
[14] 王霞平,欧阳淑兰.抗核抗体谱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5):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