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6 - 2010年抗糖尿病药物应用分析
2013-09-27纪立伟梁晓丽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北京100730
刘 朋,纪立伟,梁晓丽(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730)
糖尿病是由各种不同的病因所导致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状态以及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1]。口服降糖药和/或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的主要手段之一。笔者通过对卫生部北京医院2006 - 2010年抗糖尿病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该院降糖药物使用的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我院HIS中的药品库存管理系统,提取2006 - 2010年抗糖尿病药物使用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及金额等。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及《新编药物学》(17版)的药品分类方法将抗糖尿病药物分为胰岛素、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释放促进剂(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按药品名称、药品类别统计销售金额、构成比、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排序比;统计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前10位的抗糖尿病药。DDD值以WHO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及《新编药物学》(17版)规定的日剂量为准,书中未收载的以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为准。DDDs = 某药的年总耗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应用频率越高。DDC = 某药的总费用/该药的DDDs,排序比 = 销售金额序号/DDDs序号,比值越接近1,表明同步性越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兼顾,比值低于1,表明药价过高,增加患者经济负担[2]。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6 - 2010年抗糖尿病药物销售情况
我院2006 - 2010年抗糖尿病药物的销售金额分别是2 085.8,2 335.1,2 608.3,2 968.3,3 266.6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10年较2006年增长56.6%,其中,胰岛素类销售金额较2006年增长53.2%,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较2006年增长58.1%。另外,2006 - 2010年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占抗糖尿病药总金额的70%,明显高于胰岛素销售金额,具体见表1。
2.2 2006 - 2010年各类抗糖尿病药物销售情况
胰岛素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的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在我院2006 - 2010年各类抗糖尿病药物销售金额中始终位居前两位,二者销售金额占各年销售金额的60%。胰岛素增敏剂的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3],其他抗糖尿病类药品销售金额及构成比呈逐年递增趋势,具体见表2。
2.3 2006 - 2010年销售金额前十位的抗糖尿病药
我院2006 - 2010年销售金额居前十位的抗糖尿病药物的总金额约占抗糖尿病药物总金额的80%。除罗格列酮外,其他药品的销售金额及DDDs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阿卡波糖的销售金额在历年排序中始终居于首位,诺和灵30R、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那格列奈及甘精胰岛素的DDDs增幅较大。DDC值方面,由于甘精胰岛素价格较高,DDDs值较低,故DDC值较高,其他各药的DDC值呈恒定或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格列喹酮的DDC值在历年排序中最低,二甲双胍的DDC值降低幅度最大。
2.4 2006 - 2010年销售金额居前十位抗糖尿病药物的排序比
我院2006 - 2010年销售金额位居前十位的抗糖尿病药物的排序比呈逐年合理趋势,变化最明显的是2010年,与2006年销售金额前十位的药品相比,多数排序比趋向合理,只有那格列奈、瑞格列奈及甘精胰岛素的排序比值历年均在0.5左右,具体见表4。
3 讨论
胰岛素注射液适用于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胰岛素绝对不足,需要靠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患者使用,妊娠期妇女、围手术期患者、老年肾功能不全者、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也适用[10]。我院2006 - 2010年销售金额前十位抗糖尿病药物中,胰岛素注射液的金额所占比例较口服药品少,可能是由于胰岛素的使用受到贮存方式、给药频次、注射装置使用、自我血糖监测等因素的制约,使用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6]。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起效较慢,达峰较慢,很难与生理性血糖峰值同步,低血糖发生几率高[7],且需要和中、长效胰岛素合用,使DDC值升高,导致患者用药顺应性降低。而预混型人胰岛素品种有诺和灵30R和优泌林70/30,目前认为诺和灵30R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胰岛素剂型,可能是由于该胰岛素制剂使用方便,易被广大患者和医生接受[8]。甘精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的区别在于其在胰岛素B链引入两个精氨酸残基,使pH值升高,生理条件下难溶解结构更稳定,吸收剂作用时间更长[4],较预混胰岛素发生低血糖的几率低[11],但甘精胰岛素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医疗保险报销目录中有严格的适应证限制,目前尚不能被医生和患者普遍接受。
表1 2006 - 2010年抗糖尿病药物口服制剂与注射剂销售金额及构成比. 万元(%)Tab 1 Consumption sum and percentage of antidiabetic drugs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injection from 2006 - 2010. million yuan (%)
表2 2006 - 2010年各类抗糖尿病药物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万元(%)Tab 2 Consumption sum and percentage of different kinds of antidiabetic drugs in 2006 - 2010. million yuan(%)
表3 2006 - 2010年销售金额居前十位抗糖尿病药物的销售金额(万元)、DDDs(万日)和DDC值(元/日)统计Tab 3 Consumption sum, DDDs and DDC of top 10 antidiabetic drugs in terms of consumption sum in 2006 - 2010
表4 2006 - 2010年销售金额前十位抗糖尿病药物的排序比Tab 4 The ratios of consumption sum sequence to DDDs sequence of top 10 antidiabetic drugs in terms of consumption sum during 2006 - 2010
二甲双胍是我院常用抗糖尿病药物,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夜间收缩压[9],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 ~ 2%,并可使体重下降。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试验中,二甲双胍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10]。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因其安全性高,很少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同时FDA批准二甲双胍可用于十岁以上的儿童[5],也可单独或联合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12],其作用逐渐得到医学界的认可。我院二甲双胍的销售金额和DDDs增长幅度都较大,符合此趋势。
在我国,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受到较严格的限制,主要是因为罗格列酮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导致体重增加、水肿、骨折。除有上述不良反应外,2010年9月17日FDA宣布服用吡格列酮有增加膀胱癌的风险。而且有研究显示,罗格列酮增加65岁以上老年患者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风险相对大于吡格列酮。目前,我院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此类药物治疗的常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出于对长期使用该药安全性的顾虑,医师使用此类药物逐年减少[13]。
在口服降糖药物中,阿卡波糖(拜糖苹)是世界上第一个获FDA认可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局限在肠道,基本不吸收入血,所以对肝、肾功能基本无影响,在我院临床各科室应用广泛。另外,阿卡波糖除可以单独使用外也可以在糖尿病治疗的各个阶段与磺酰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胰岛素联合使用[5],因此,阿卡波糖在各年的销售金额及DDDs均排在首位,排序比同步性好。
我院常用的磺酰脲类品种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因给药频次高,患者依从性差,造成其DDDs值、销售金额历年均呈下降趋势。而格列美脲每日仅服用一次,作用时间长,在稳定降血糖的同时,还有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有利于减轻或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3]。其DDDs值和销售金额历年均呈上升趋势,各年份排序比同步性合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瑞格列奈及那格列奈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造成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5],但此类药品因DDC值较高且对胰岛分泌功能减退的患者效果不理想,在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根据各年度的用药金额、DDDs及DDC等统计数据分析提示,我院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情况除个别品种使用需加以监管外,其他品种使用基本合理。抗糖尿病药物的品种稳定,销售金额和DDDs逐年上升,DDC逐年下降,基本满足临床安全、经济、有效用药的需求。
[1] 刘蔚,周翔海,纪立农. 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WHO咨询报告[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1):2-10.
[2] 朱军,丁建强,吴颖英,等. 我院2007 - 2009年住院患者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6):353-356.
[3] 康立丽. 糖尿病合理用药选择及治疗进展[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2):104-106.
[4] 罗红伟.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药业,2007,16(24):48.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22.
[6] 王忠东. 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诺和灵30R与诺和灵50R的疗效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252-253.
[7] 杜琳,谢梅,艾隽. 诺和锐30与诺和灵R、N强化治疗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比研究[J]. 新疆医学,2006,36(5):161-162.
[8] 杨文英. 如何选择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以提高胰岛素治疗的技巧[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6(3):195-197.
[9] 张雪坤,赵红玲,侯丽萍,等.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375-377.
[10] 王小芳,陶海龙,张金盈,等. 二甲双胍的心脏保护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130-132.
[11] 詹瑾. 甘精胰岛素联合用药与预混胰岛素疗效比较[J]. 哈尔滨医药,2011,31(1):5-6.
[12] 张文慧,米娜瓦尔·霍加,董旭南. 二甲双胍治疗妊娠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C):592-595.
[13] 陈忻,杨丽,翟所迪. 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及吡格列酮心血管风险比较的meta分析[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