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81例
2013-09-26陈丽珠谢晓琴连文昌周建福
陈 杰,陈丽珠,谢晓琴,连文昌,周建福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莆田351100)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为全球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该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常有纳差不适,部分患者伴有呕吐、头痛、咳嗽等症状,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有研究[1-3]表明:中医中药制剂对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也推荐运用中西药物抗病毒、对症治疗手足口病。2011年2月—2012年8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81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2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 81例,男 46例,女 35例;年龄平均(3.65±1.28)岁;体温 <39 ℃者 42例,≥39 ℃者39例;病程平均(1.69±0.81)d。B 组 81例,男43例,女 38例;年龄平均(3.79 ±1.68)岁;体温 <39℃者44例,≥39℃者37例;病程平均(1.78±0.76)d。C组81例,男44例,女37例;年龄平均(3.69±1.53)岁;体温 <39 ℃者45例,≥39 ℃者36例;病程平均(1.72±0.69)d。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4]制订。①年龄3个月~6岁,发热,咽痛,吞咽困难,食欲不振;②咽后壁充血,口腔黏膜疱疹、溃疡;③手、足和/或臀部斑丘疹、疱疹;④局部淋巴结无肿大;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
2.2 排除病例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4]制订。①肺炎;②心肌炎;③脑炎或脑膜炎;④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出疹性疾病;⑤对中草药、利巴韦林药物过敏者。
2.3 中止治疗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②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或病情突然加重。
3 治疗方法
A组给予利巴韦林(由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11196431)10 mg/(kg·d),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B组给予银翘桑菊石膏汤治疗,药物组成:金银花8 g,连翘8 g,桑叶6 g,菊花6 g,石膏8 g,生地黄 g,玄参 6 g,茯苓 8 g,牛蒡子5 g,薄荷4 g,蝉蜕4 g,苦参 6 g,泽泻4 g,甘草2 g。水煎,1 d 1剂,并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量等酌情酌量服用,中药煎剂中加入适量冰糖以增加口感。年龄3~6个月者,20~30 mL/次;6~12个月者,30~40 mL/次;1~2岁者,40~50 mL/次;3~6岁者,50~60 mL/次。口服,1 d 3次。C组在A组用药基础上加服银翘桑菊石膏汤。若患儿体温≥38.5℃,可酌情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复方锌布颗粒短效退热剂。
3组均以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5]制订。显效:治疗3 d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明显改善,手足臀部疱疹明显减少或消退,咽后壁充血明显好转,口腔黏膜疱疹明显缩小,无新疱疹或溃疡形成。有效:治疗5 d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手足臀部疱疹减少或消退,咽后壁充血好转,口腔黏膜疱疹缩小,无新疱疹或溃疡形成。无效:治疗5 d后体温仍异常,食欲未见改善,手足臀部疱疹无好转,咽后壁充血未见好转,口腔黏膜疱疹无缩小,出现新疱疹或溃疡形成或病情加重。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6 结果
6.1 3组疗效对比
见表 1。3组对比,经 Ridit分析,u=34.59,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组疗效对比
6.2 3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对比
见表2。
表2 3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对比 d,±s
表2 3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对比 d,±s
注:与 A 组对比,** P <0.01;与 B 组对比,##P <0.01。
组 别 例数 退热时间 食欲改善时间 手足臀部疱疹消退时间 口腔黏膜疱疹消退时间A组81 3.58 ±0.63 4.17 ±0.96 5.51 ±0.97 5.39 ±0.94 B 组 81 1.93 ±0.80** 2.28 ±0.70** 4.18 ±0.86** 4.31 ±0.77**C 组 81 1.71 ±0.64 1.98 ±0.56**## 3.76 ±0.79**## 4.06 ±0.58**##
6.3 不良反应
A组出现1例轻度肝功异常、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B组出现1例轻度腹泻,经服用蒙脱石散对症治疗后好转;C组出现3例轻度腹泻,经服用蒙脱石散对症治疗后好转,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7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自限性的发疹性传染病,大部分病情较轻,约于1周后自愈,若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目前,西医多采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抗病毒治疗[6],效果不甚满意,而中药治疗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以利巴韦林作为对照组,观察银翘桑菊石膏汤联合利巴韦林对普通型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
手足口病属中医学“时疫”“温病”范畴,为内外因共同致病[7],内因为心脾蕴热,外因为感受时行湿热邪毒。小儿脾常不足,肺脏娇嫩,易受损伤,尚若病情不及时诊治,则会出现热毒内盛,气营两燔,邪毒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导致阴竭阳脱之危候,故应早期及时诊治。本病以“热、毒、湿”为突出特点,故以清热解毒除湿为治,方中金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有芳香辟秽的功效,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又兼顾了温热病邪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桑叶、菊花味甘苦性凉,可疏散上焦风热,亦可清利头目;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善能清热,以制阳明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薄荷、牛蒡子、蝉蜕味辛而性凉,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茯苓健脾渗湿,对脾弱迟运,湿浊内蕴者,有标本兼顾之效;生地黄、玄参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苦参、泽泻能清热除湿,透疹止痒;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退热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8-12]表明:金银花、连翘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作用;桑叶、菊花具有抗炎、抗病毒、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生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银翘桑菊石膏汤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效果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易于被广大患儿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贺峰,罗威,曲辑.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手足口病120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36.
[2]刘昕.银翘散治疗儿童手足口病100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426 -4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诊疗指南[EB/OL].(2010 -04 -21)http://www.moh.gov.cn.
[4]刘爱琳,李利.喜炎平注射液和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4):1152 -1154.
[5]王华芳,郦建娣,赵小芳.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6):494-495.
[6]李昌崇,贺孝良.手足口病防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2):1709 -1710.
[7]王素月.羌蒡蒲薄汤合柴平汤治疗手足口病31例[J].福建中医药,2009,40(6):41 -43.
[8]庞瑞.金银花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3):77 -79.
[9]夏侯伯,王智民,林丽美,等.银翘药对的药效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3):80 -82.
[10]高志刚,成晓杰.桑叶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2,11(7):77 -78.
[11]张晓媛,段立华,赵丁.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02 -1704.
[12]孙姝.石膏的药理作用与微量元素的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5):170.